如何正确使用代币奖励法

2008-12-29 00:00:00杨晓岚
中华家教 2008年1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奖励是一种肯定和鼓励,是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与潜能、引导孩子进步的重要手段,任何奖励方法的运用都讲求得当,运用得好可以达到激励孩子的良好作用,运用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那么究竟哪种奖励的方法更合适呢?单纯的物质奖励容易让孩子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得到的战利品上而忽视了获得奖励的过程,但一味的精神奖励也容易让孩子产生精神疲倦而失去了表扬的意义。因此,代币法无疑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很好结合。
  所谓代币法是指把奖励的结果用虚拟的货币量化,完成了规定的事项就奖励规定数量的代币,然后儿童用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实现自己的愿望。具体地说,就是首先由家长和儿童协商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规定要求儿童完成的事项和相应获取的代币数量,最终儿童获取一定数量的代币后达到自身愿望的满足。这是一种兼顾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方式。那么在运用代币法奖励的过程中究竟应当注意哪些原则呢?
  
  一、民主与适度相结合原则
  
  首先,代币数量与行为难度的商议中应注意民主与适度相结合。当儿童做出一定的行为或付出一定的努力后家长应给予一定的代币作为奖励,这里儿童行为的难易程度必须与获得代币的数量相当,难度大的目标行为应多给予一些代币,难度低的行为给予较少的代币。行为的难易程度及获得代币的多少应由家长与孩子共同商议确定,家长应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
  考虑到孩子的具体情况,但同时也不可以完全听从孩子的意见,要有适当的原则,要告诉孩子一定的行为只能获得相应代币的原因,并得到孩子的认可。
  其次,代币积累数量与最终满足愿望的商议中应注意民主与适度相结合。代币最终满足的要求决定着整个代币奖励过程是否有激励作用,如果不考虑孩子的要求,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以及对代币的渴望程度,但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又会让孩子沉迷于物质的追求之中,不便于今后进一步奖励行为的进行。家长应该部分满足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要求,与孩子平等地协调和商议代币的最终奖励内容。最终的愿望满足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孩子喜欢的物品,玩具、衣物等,或者是儿童感兴趣的一项活动,看电影、到游乐场去玩等等,切忌完全运用物质的奖品作为诱惑,代币的多少与愿望满足的程度等值,要满足更大的愿望就需要获得更多数量的代币。家长要和孩子最终商议确定一个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奖励结果,一旦确定就不要随便更改,并开始严格执行。
  最后,惩罚项目的商议也应注意民主与适度相结合。如果孩子没有完成规定的任务或行为时,可以减少代币的数量以及扣除一定量的代币作为惩罚,惩罚的程度家长也应该与孩子共同商议决定。
  明确任务可以让孩子产生自我约束感,有明确的努力和奋斗方向,愿望的满足让孩子看到了行为后的希望和目标,更增加了奋斗的动力;适当的惩罚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懂得承担不良行为的后果。在家长和幼儿共同商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行为的难度一定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奖励的程度也一定可以让孩子得到适当的满足,重要的是要充分得到儿童的认可,孩子心理上的认可程度决定了他在今后行为中的努力程度和满足程度,也决定着奖励的最终效果。
  
  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原则
  
  表扬是为了不表扬,奖励是为了不奖励,因此,家长在奖励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好方向性和教育性是极为重要的,要让孩子明白对他的奖励决不是他做的事情本身而是奖励他做事情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思想品质。应当让孩子明确奖励的意义。奖励的教育性是通过奖励使孩子有光荣的感受,有幸福的体验,从而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强调奖励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孩子明确为什么得到奖励。当孩子完成了既定的行为或任务后,家长不可以简单给予代币,应当明确地指出在此次的活动中孩子的学习态度如何,认真程度如何,以及其他的一些具体的表现如何,让孩子明确地知道得到奖励的原因,同时还有哪些做的不足的地方。这样一方面让孩子觉得你对他的奖励不是一种敷衍,另一方面也让孩子知道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其良好的行为形成积极的正强化。奖励越具体,孩子越能够根据家长的话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原则
  
  在孩子没有完成既定的任务和行为时应当根据事先商议的原则给予适当的惩罚,即减少代币数量甚至是扣除一定量的代币。正面的奖励可以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同样负面的惩罚也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行为的不良后果,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达到纠正其不良行为的效果。如果害怕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的愿望,过分宽容孩子,无论错误程度如何每次都给予一定量的奖励时,孩子就认为奖励是他行为应得的回报,对行为中出现的不足可以忽略不计,使孩子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代币而忽略了对行为本身的约束,这样就失去了代币的真正意义。
  
  四、规定与变通相结合原则
  
  家长与孩子最初商议制定的代币奖励原则是应当遵照的,但家长在正式实行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变通,针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原则之外的良好行为时也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要看到孩子行为之后的真正原因和目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是否达到了要求,那么奖励就变得僵死而无效,孩子一些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强化反而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了事先约定好的那些行为结果之上。运用代币的原因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不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奖励,因此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变通。不要让孩子认为只有完全达到了父母的要求才能获得代币,只注重行为的结果而非行为的过程和习惯的养成,那么长此以往,行为就只是为了获得代币而做,不能达到奖励的初衷。
  在对孩子进行奖励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性格特征等。例如,3岁以前的孩子经验很少,他们对某些精神奖励方式缺乏体验,更看重自己所熟悉的物质奖励,因此代币的结果可以更多选择物质的奖励会更容易吸引和激励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注意慢慢过渡到以诸如口头表扬、赞许、点头、微笑、注意或认可等精神奖励为主的阶段,代币的结果可以是看电影、参加某种活动、进行某种游戏,甚至是象征胜利或荣誉的某种标志、奖杯等。还应注意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人施奖,切忌千篇一律,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宜过多的奖励,防止滋长他的骄傲情绪和虚荣心,对性格内向不多语、不好动的孩子则应及时地予以表扬和奖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代币法运用得好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达到目标,从获得代币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成功感,感受到学习努力的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使儿童延迟满足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与父母共同商议代币原则的同时,也增进了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培养了孩子的协商意识。反之,运用得不好也容易转化成孩子对物质奖励的一味追求,只注重行为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沉迷子如何投机取巧达到目的的活动中。因此任何奖励方法的运用都应掌握其应有的原则和方法,关键是运用得适当,在合适的时机、针对合适的行为、运用适当的方法,最终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