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转折中的四位“铁道部部长”

2008-12-23 08:33雷风行
纵横 2008年12期
关键词:中央会议工作

雷风行

30年改革开放,30年神州巨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会前于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举行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为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准备。

这两次会议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30年前,万里、吕正操、段君毅、陈璞如作为十一届中央委员,参加了这两个重要会议。具有历史意味的是,这四人都曾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他们是历史大转折的见证人,也是推动历史转折的参与者。

万里: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坚持实事求是

1978年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的主要负责人,还有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和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200多位到会者中,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占2/3。会议按地区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组进行讨论,每组指定四个召集人。万里分在华东组,华东组共37人,四个召集人是:彭冲(上海)、万里(安徽)、白如冰(山东)、聂凤智(南京军区)。

开幕会上,华国锋宣布会议议题有三个:一是讨论如何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并讨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决定》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两个文件;二是商定1979年和1980年两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三是讨论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华国锋说,在讨论这三个问题之前,先讨论从明年1月起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个问题。

作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有一肚子的话要说,特别是如何加快农业发展的问题。

1975年1月,万里出任共和国第三任铁道部部长。邓小平把全面整顿的突破口选在铁路,万里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铁路成为全面整顿的“开路先锋”。不久,“四人帮”一伙在铁路大搞“批邓联万”。1996年笔者在中南海采访万里时他颇有感触地说,1975年整顿铁路是他最辛苦的一年,也是取得成绩最显著的一年,但也是挨批挨得最厉害的一年。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东山再起,万里也随之复出。1977年6月,万里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委。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于当年11月制订出《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规定》,规定允许生产队建立不同的生产责任制,也可以责任到人,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等,共计6条,开始纠正农业上“左”的错误,在全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受到当时一些人的责难与质疑。

农业问题是这次中央工作会议的第一个讨论议题。万里在华东组的发言中,结合安徽省实际,用大量事实指出了农业问题的严重性:安徽省人均粮食占有量至今没有达到1955年的水平。1955年人均768斤,1977年降为652斤,与1949年比,新中国成立28年只增加4斤。淮北农民每人每年只分得30多元,大别山老根据地一些农民穿不上裤子,盖不上被子,实在叫人难过。

万里在发言中认为,要解决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要解决加快农业发展问题,关键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2月4日,万里在华东组发言中尖锐地指出:当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关于“两个凡是”的讨论已经公开化了。这是党内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是关于如何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搞四个现代化的斗争,这不只是一个理论之争,也不是发生在下面,而是发生在党的核心内,有头也有尾。现在问题已经揭开,不必回避。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大家无后顾之忧,把工作重点转移好,全党团结一致,一心搞四个现代化。我认为讨论这个问题比讨论计划重要得多。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万里发言中的另一个重点。他在12月7日的发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批评总统,而我们连批评党委书记都不行。今后应该立个规矩,给任何人提意见,不能说成反党。实际上党章、宪法已有规定,但得不到保障。资产阶级还有它的民主,为什么无产阶级不能有自己的民主和法制呢?

十—届三中全会后,万里回到安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武器,在安徽率先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点燃了农村改革之火。到1979年年底,安徽全省实行联产计酬的生产队已占全省的61%。

1980年2月,万里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农委主任。安徽燃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烈火,冲破重重阻力,迅速燃向全国,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

在改革开放中,从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到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总是坚定地、自觉地、创造性地贯彻邓小平理论,称得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主将和功臣。

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是立了功的。”

吕正操:坚持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

吕正操这位共和国的第二任铁道部部长,1975年8月出任铁道兵政委。他是作为铁道兵的代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

吕正操分在华东组。在分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气氛很热烈。既然要讨论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就不能不涉及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吕正操赞成华国锋提出的工作重点转移的意见。在讨论工作重点转移时,吕正操发言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外的形势对我们有利,我们应当抓住机会及时转移工作重点,搞经济建设。但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揭批“四人帮”的工作虽然有进展,但并没有完成,许多冤假错案还没有平反,“左”的错误还在继续,在一些观点上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两个凡是”的论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就铁道兵来说,铁道兵是林彪投了“资”、王洪文直接插了手的,情况很复杂。一些群众仍有顾虑,持观望态度。所以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把该解决的事情解决好。当时出席会议的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意见。

11月12日,陈云同志在东北组讲了61人所谓叛徒集团问题、彭德怀同志问题、天安门事件问题等大家都很关心的6个问题,得到了各组的热烈响应。吕正操率先在华东组就这些问题发言。他说:“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有‘五四运动,那么‘天安门事件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五四运动。”

11月25日,华国锋代表中央政治局宣布为彭德怀问题、“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6个历史遗留问题平反。这样一来,会议就冲破了“讨论经济工作”的议题,成了一次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会议。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真理标准的讨论再度成为焦点问题。在前一阶段的发言中,就有同志提出过真理标准讨论问题,但没有展开。12月3日,在万里主持的小组讨论会上,吕正操提出,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组里的其他同志也有同感。因此,华东组又开始对真理标准问题进行讨论。

自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以来,吕正操一直关注着这场讨论。他在华东组的发言中明确表态:有人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成是“砍旗”,不管是哪个理论家说的,我都不赞成。本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常识。搞清楚这个问题,过去有必要,现在有必要,将来也更有必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总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战斗的、革命的。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计划,也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肯定会在实践中作部分地修改、补充,这样才能逐步地完善。有少数人不同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讨论嘛,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

对真理标准问题,又讨论了四五天。大家基本上统一了思想,认为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冶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华东组又重新开始讨论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

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举行闭幕会。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分别在会议上讲话。邓小平的讲话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说:“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是后来召开的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吕正操晚年在《回忆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一文中写道:“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是值得在全党发扬光大的。参加会议的人都完全摆脱了思想束缚,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会议开得生气勃勃。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华国锋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其他犯有错误的同志也作了程度不同的自我批评。分组讨论中,大家都没有什么顾忌,有什么意见就提什么意见,常常是当面指名道姓地批评。十几年来也没有开过这样好的会。”

闭幕会后,各组又继续讨论了两天,一致表示拥护三位中央领导人的讲话;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人事问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组成人选的建议。

吕正操1905年出生于辽宁海城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他是1955年授衔的77位上将以上将帅中唯一健在的上将,今年已103岁。

段君毅:中南组第一召集人

1976年12月,时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段君毅,调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他是继滕代远、吕正操、万里之后的共和国第四任铁道部部长。

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当时全国铁路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1976年全路日均装车数由上年的近5万车下降到3.8万车,郑州、兰州等铁路局和贵阳、蚌埠等铁路分局运输陷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段君毅上任后,动员全路职工揭批“四人帮”的罪行,拨乱反正,大力整顿铁路运输秩序,确保铁路运输畅通。经过短短几个月努力,全路日均装车数由3.8万车提高到5.5万车。到1978年3月,全路运输系统实现了“二三六”的奋斗目标,即每天运煤不少于2万车,货车周转时间压缩到3天以内,日均装车达到6万车以上。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同志赞扬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铁路带了头。”

段君毅担任铁道部长将近两年。1978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听取了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胡立教、书记戴苏理关于河南问题的汇报。中央为了尽快改变河南面貌,作出了解决河南问题的决定,调整了省委领导班子,调段君毅任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段君毅到河南后,10月25日主持召开了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会后即同胡立教、戴苏理一起赴京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

当时,段君毅刚到河南,深感河南问题复杂,解决河南问题的担子很重。他对参加三中全会十分重视,会前曾说:“这次会议不平常,听说邓小平同志要作重要讲话,将有重大举措。”

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段君毅是中南组第一召集人,其余三位召集人是毛致用(湖南)、黄华(外交部)、杨得志(武汉军区)。

在中南组会上,段君毅提出当时某位中央领导人在北京发生“天安门事件”时,曾亲笔指示将河南郑州、洛阳、开封出现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活动定为“反革命事件”,一批干部、群众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受到审查和处理。此事提出并刊登简报后,在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有的老同志对段君毅说:“你们河南办了一件大好事。”

一天,段君毅约许世友去见邓小平同志,向他汇报了小组会上的情况。小平同志说:“要向前看,有错误的同志只要愿意检讨,就应该欢迎。”许世友马上说:“我带头鼓掌。”果然在小组会上当有错误的一位领导人作了检讨后,许世友带头鼓掌,大家也就让他顺利“过关”了。

三中全会闭幕后,段君毅心情振奋,积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1979年1月2日,中共河南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段君毅在会上传达了三中全会及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同时,段君毅代表省委部署了河南“全党动员,加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任务。之后,他带领河南省委“一班人”全力以赴解决河南的拨乱反正问题。

段君毅1910年出生于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1931年9月参加革命,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二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他长期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部长、党组书记。1981年1月至1984年5月担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是中共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2004年3月8日,段君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陈璞如:坚决拥护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1978年11月10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陈璞如,风尘仆仆地从沈阳乘坐12次列车来到北京,参加在京西宾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

他在200多位与会者中属于年轻的一位,当年整60岁。

1918年,他出生于山东省博兴县霍家村,本姓霍,参加革命后才改名陈璞如。他于1932年入团,1937年转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中在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贵州遵义地委书记,贵州省副省长、贵州省委书记处书记。1977年2月25日,党中央决定调他担任辽宁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陈璞如分在东北组,召集人为王恩茂(吉林)、任仲夷(辽宁)、唐克(冶金部)、杨勇(总参谋部)。

陈璞如衷心拥护党中央提出的“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1月11日,他在东北组发言中结合辽宁的实际说,在党中央领导下,辽宁“揭批查”工作已基本结束,经济上从濒于崩溃的边缘扭转过来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要实行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从辽宁的情况看,明年一是解决农业为基础的问题;二是优先发展能源、动力;三是解决城市住房和多余劳动力的安排问题;四是搞好科技队伍的培养。

11月17日,在东北组讨论农业问题时,陈璞如发言指出:以农业为基础这个道理讲起来很明确,但做起来就很困难;要按农、轻、重次序安排计划,这条原则谁都承认,但每年安排计划又很难做到。辽宁农、轻、重不相适应的情况长期解决不了,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原则不能落实,农业的投资比例太低。

陈璞如充分肯定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坚持解放思想,批判“两个凡是”。12月2日,他在东北组发言时表示:热烈拥护陈云、邓颖超、胡耀邦、王震同志进政治局,陈云同志任中央副主席的意见我非常赞成,这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愿望。他说,这次会上许多同志谈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这是非常必要的,如不承认这一点而继续支持“两个凡是”,邓副主席就不能出来工作,党中央就不能解决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2月21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简报刊出任仲夷、陈璞如的联合发言:我们认为邓小平副主席关于让一部分地区和单位先走一步,发展快一些,使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以及权力下放,给下面以机动权的指示,是完全适用于整个经济工作的一项大政策,计划安排和体制改革都应体现邓副主席的这一重要指示精神。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12月24日,陈璞如在京参加了彭德怀、陶铸追悼会,25日返回沈阳。回到辽宁后,他投入了传达、贯彻三中全会与中央工作会议的紧张工作中。

陈璞如从1980年1月后任辽宁省委书记、省长。

1982年3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通过电话,紧急约见陈璞如到北京有事商量。当晚,陈璞如乘154次列车赴京。22日晚,万里约陈璞如到中南海谈话,说中央已决定调他任铁道部部长。陈璞如说自己快65岁了,万里说你身体很好,还可以干两年,并说这事中央已经决定了。

1982年4月1日,陈璞如离沈抵京,就任铁道部部长。他是共和国的第七任铁道部部长,任职3年多。1985年6月18日退居二线后,他担任国务院大秦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历时8年,协调领导,终于“引巨龙出晋,运乌金下海”,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

陈璞如是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陈璞如部长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他领导大秦铁路建设时笔者曾多次采访过他。陈璞如于1998年12月11日逝世,享年80岁。

责任编辑:王文运

猜你喜欢
中央会议工作
欧洲理事会会议
主席团会议
不工作,爽飞了?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一场会议和它的记录者
选工作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