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国恩
摘要:企业规模多大才算合适,历来争论不休。扩大规模具有复杂的诱因,全面正确认识规模经济,避免追求规模将企业引入困境或者毁灭的境况。本文就此从多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规模祸因警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企业的规模问题是理论界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每一个企业都会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规模多大才算合适,企业应不应该追求规模,历来争论不休。支持大规模一方认为,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尤其是在大规模生产中,小型生产单位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可能根本无法生产。大企业还可以在长期的不景气阶段靠收缩规模而生存下来,而小企业则没有这样的收缩余地。反对方则认为,企业规模小并非意味着企业效率必定偏低。企业的规模或许在更大程度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规模成正比。统计表明,企业的“死亡率”与企业的规模成反比。布兰德期提出“规模庞大的祸因”这一口号,他坚信“庞大”的机构不仅具有社会毁灭性,而且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也不具备存在的合理性。他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们贪恋或向往“巨头”所蕴涵的权力。中间方认为,中等规模企业一直以来备受一些管理学者、咨询业者推崇。他们认为中等规模的企业,既有大企业的规模效应,又有小企业的灵活性。
德鲁克认为,企业规模要么足够大,能从事全国甚至全球性业务,服务于整个行业市场;要么足够小,只服务于特定区域或特定细分市场,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等规模企业最不稳定,其或是发展到足够大,或是缩减为足够小。德鲁克指出大规模的优势不仅限于生产效率,它还拥有巨大的社会优势,不仅能使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些优势仅属于大企业,小企业无论采取何种组织体制,都无法获得这些优势。
道理虽是如此,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经济学中的主导观点是:大企业是有效率的,规模成为效率的代名词,企业的大型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方向。许多企业家热衷于“超常规发展”、“跳跃式发展”,加上政府主管部门的推波助澜,规模扩张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发展之路的首选。然而,伴随着规模扩张节奏的加快,许多企业陷入了困境,仅在河南省就有郑州的亚细亚,洛阳的春都。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河南安阳的安彩在完成收购美国康宁公司九条CRT生产线,刚刚成为世界老大之后便走向了濒临破产的命运。
笔者认为,由于企业的本质属性,企业总是存在不断扩张的偏好和冲动,又很容易陷入规模庞大所埋伏的陷阱。这应该引起理论界、企业界以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然而,笔者发现,一是目前理论界主张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热情仍然高涨;二是人们所理解的大企业,大多仍是停留在资产规模大、年销售量大、企业内部部门多、机构庞大、雇员数量也多的企业。人们还是倾向于把企业规模当做类似“国内生产总值”这样的“结果”来分析,而不是把它当做一个问题提出来。三是尽管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强调规模大不代表就一定能带来规模经济,规模大甚至适得其反,导致规模不经济,但实践的结果是,人们往往还是容易盲目扩大规模。
二、企业规模扩大的祸因
企业规模的扩张在一定条件下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手段,规模大不等于规模经济。哈特(Halt)和蒲雷斯(rais)(1956)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增长大体上不依赖于企业规模。这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然而,现实中企业扩大规模的原因绝非仅是为了实现经济规模这么简单,企业扩大规模的诱因复杂多样。
(一)企业规模扩大可能是管理者出于对管理业绩的显示和追求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追求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排名、资产总额排名等指标在行业的地位来显示自己的经营业绩。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的偏离,使得国有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并最终出现规模不经济。国有企业的规模与利润率变动并不一定存在正相关,甚至可能负相关。
(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
在我国,各级政府都负有一定的服务经济与企业的职能。各地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直接影响政府官员的政绩,而且各地区的经济总量预算指标总是不断攀升。有多少大企业、有多少上市公司是政府的重要标志性政绩。各地政府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的利益驱动。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客观上可能造成干预企业自主经营,诱使企业盲目扩大企业规模。
(三)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规模的认识不足
错误地认为扩大规模一定能带来更多利益,忽视了企业扩大规模的潜在风险大规模企业本身易患“大企业病”。实践中许多人错误地将企业规模等同于规模经济,没有认识到企业扩张过快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陷入困境甚至毁灭。
(四)管理者的权力渴望为企业过度规模扩张提供了内部动力
中外企业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规模的过度扩张,往往会使企业丧失初创时期的竞争优势,陷入机构臃肿、互相扯皮。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企业中,管理者有着推动企业规模过度扩张的强烈冲动,这些动因有权力需要膨胀、追求收入效应,增强专用性资本以巩固其职位等。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由于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管理层通过其掌握的实际控制权,常常会推动企业规模的过度扩张。
三、企业扩大规模的警示
关于企业扩大规模的经验、教训、对策和建议,已有研究认为:1,企业规模扩张应注意企业的边界。生产成本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都说明企业规模的扩张是有边界的。2,企业家的制度创新能力或许是在未来几十年内限制中国企业规模的最关键因素,企业能否扩大规模取决于企业家如何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新精神。3,企业规模的变化要适应新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需求。4,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力、竞争力、覆盖率是影响和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因此,培植规模企业的着力点应放在开发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和创建名牌上,以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企业E规模。5,企业规模扩张涉及到企业内部组织的科学性问题。6,规模扩张应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进步机制。忽略了这一因素,规模扩张实质是外延型、粗放型和数量型的扩张,使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成本的增幅反而高于规模扩大的幅度,造成管理难度增大,最终导致规模不经济。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
(一)全面正确认识规模经济
扩大规模不一定带来规模经济。每个企业都有一个适度规模、有效规模,并不是每个企业、产品都能够和必须实现规模经济。扩大规模给企业增加利润和机会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未来企业规模是变大还是变小,迈克尔·波特给出了效率标准。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明确指出: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和一国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对于企业,这个判断仍然是适用的。企业创造的财富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率,因此,企业规模是大是小,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其生
产率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识对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管理当局至关重要。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评价要客观,因地区而不同。不能简单地以某一地区有多少大规模企业、上市公司作为评价标准。二是对企业的评价也不应该简单地以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市场占有率等数量性指标为评价指标。应该看到,我国上市中有多少行业巨头的每股收益少得可怜,甚至为负。
(三)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科学做出规模决策
1考虑企业产品所处的市场类型。企业所提供的商品的市场类型可以粗略划分为三类,类别不同企业规模决策也不同。第一类是基础设施类产品。其产品价格金额相对较大,其技术所要求的“经济规模”几乎没有限度(与市场需求的规模相比),因此几乎总是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第二类是大众消费类产品。由于产品很快便饱和或过时,且因市场的进入壁垒较低,初期投入的沉降资本较小,从而由沉降成本引起的收益递增阶段很短,这是最容易进入规模收益递减阶段的市场类型。第三类是新兴领域。这里的主要风险是“标准”(或客户口味)未能确立,企业规模一方面意味着高风险,另一方面意味着参与制定标准(或客户口味)的权力,因此“规模”是企业博弈的策略之一。
2考虑市场开发的阶段。市场开发的阶段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早期、迅速扩张期、晚期。这三个阶段构成产品和市场的“s”型增长曲线。企业在这一曲线的不同阶段上可以有极为不同的最佳规模。
3考虑技术更新的方式。技术更新大致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续演变型的技术。对于这类技术进步而言,企业规模似乎有助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风险分摊,故大企业在平均意义上比小企业有更大的技术优势。另一种是突变型技术。对于这类技术进步而言,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腾森认为,大企业往往被官僚化倾向和既得利益集团锁入现有技术的成功当中而不愿意进入新技术领域,从而与宝贵的“技术进步窗口”失之交臂,在下一轮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4考虑行业性质和个性化程度。提升企业生产率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制造的效率,二是核心技术的附加值,三是品牌附加值。在制造领域,一般而言,提升生产制造效率对提升企业生产率有明显效果。在个性化需求比较高的产业,品牌价值则是最重要的效率标志。不对行业需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会使企业在追求规模效应时陷入一定的误区。非标准化的、带情感需求类的消费品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定位于这类需要的企业,规模不是首要的追求目标,不是提升其效率的关键因素,品牌才是其效率的关键因素。
5考虑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组织结构。规模庞大肯定会产生问题。德鲁克指出:集权制和官僚统治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相反,为了维系自身的存续,必须谨防僵化的官僚主义作风,摒弃头重脚轻的集权集中体制以及避免领导人才储备的枯竭。采用分权政策后,大公司就有办法克服规模庞大的职能缺陷。也就是说,只要大公司拥有明确的政策和组织结构,它就能获得小企业的优势,同时又不会丧失大公司原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