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教堂

2008-12-01 10:08刘宝莅
祝你幸福·知心 2008年12期
关键词:牧师保罗教堂

刘宝莅

每个周日到教堂作礼拜,是很多美国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一天,我和晓玲相约到附近教堂体验宗教活动。星期天上午的哥伦比亚小城,行人稀少,所有的店铺关闭,中午11点钟以前人们自觉都不开门,纷纷涌向教堂。走进国际社区教堂,哦,熟人还真不少,比如住在UP公寓的一对中国夫妇,丈夫是香港人,今天他担任这次教堂活动的主要乐手,正弹着吉他与另一个美国女士配乐。看到我们来,他们也都很高兴,彼此打着招呼。牧师霍保罗具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多次参加过我们培训团的活动,他站在门口,给每人分发当天的活动日程和有关资料。

11点钟,教堂活动开始。那位香港男士和美国女士上台开始演奏,音乐一起,大家立即安静下来,一起唱着圣歌,台上多媒体屏幕打出歌词,优美的旋律立刻把人们带到一种神圣的氛围中去。接下来霍保罗为当地一个孩子主持高中毕业庆贺仪式。那个瘦高的男孩儿,略带羞涩,接过赠送的礼物,两位邻居代表上台向他表示祝贺和祝福,叙述如何看着他成长,他是一个多么好的孩子等等。最后男孩发表简短的感言,向他的父母和所有关心他的人表示感谢!这时台上台下友好互动,气氛十分热烈。

庆贺仪式结束后,有人把随家长前来的小朋友们带离现场。

我疑惑地问:孩子们干什么去了?

他们告诉我,孩子们到另一个房间做游戏,参加适合他们的礼拜活动。

留下来的大人们听霍保罗的专题演讲,题目是《孙中山与魏慈曼》,在密苏里听美国人讲中国的国父孙中山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霍保罗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他发给每人一份讲座提纲,还配放多媒体,图文并茂哦。他详细介绍了两个名人的经历,说他们的民族都曾经被外国人侵略,他们都是国父,都曾有过在西方学习生活的经历。他们把本民族从压迫中拯救出来,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教徒们解救和帮助了他们。如孙中山在南京遭绑架被教会朋友解救,他自豪地说:“当你的人生遇到困难,就会有教友帮助你。”

几天过后,友好家庭女主人凯瑞又约我们到她的福音派教友释放教堂,体验当地相对传统的宗教活动。那天教堂里一二百人的座位坐得满满当当,音乐结束后,身穿黑色礼服的牧师开始演讲,虽然是在讲经典,但现场十分活跃,随着牧师的发问,笑声频频。礼拜结束后,举行了一个规模不小的Party,大家分别把从家里带来的特色食物摆好,一起交流和分享。

这期间我们还在英语教师伊琳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周围的五六座教堂。这些教堂大都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建筑古典,内饰辉煌,不少设有大型管风琴,相当有气势。到教堂一般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足见其密度之大。伊琳告诉我们,不到10万人的哥伦比亚市,有140多个教堂,算下来,每六七十人就拥有一个教堂。据说全美宗教活动场所如基督教教堂、犹太教会堂、伊斯兰教清真寺等有30多万处,居世界之最。

美国人对体育的热爱举世闻名,但周末去教堂的人远远多于看体育比赛的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体育运动。 一般人认为,科学技术越进步,现代化程度越高,国家就会变得越世俗化,但美国的现实恰恰相反。在独立战争时期,经常到教堂做礼拜的美国人大约占人口总数的17%,到南北战争时期,这个比例上升到37%,到20世纪初,经常上教堂的人已经超过人口的一半,近年来更是超过了60%。

我想不通:在美国这样一个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国家,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快,为什么宗教活动长盛不衰,教堂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一项国际范围的研究结果表明,82%的美国人信仰某种宗教,宗教在美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占有统治地位,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许多美国人认为,在美国这样盛行个人主义的国度,如果没有上帝的震摄力量,千千万万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是十分危险的。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更加需要人们保持个人的精神信仰、虔诚、忠贞和团结,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同性恋、艾滋病、道德败坏、非婚生育等等,他们都希望用重建人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用宗教填补那些由科学和理性无法占据的心灵空间。宗教变成当代美国个人信仰和精神的寄托,是社会关系协调稳定的润滑剂、粘合剂,是国家统治的有力工具。

其次是人们寻求心理安慰的需要。当年美国的先辈为了逃避宗教迫害来到了北美这片自由而陌生的土地,面对荒凉的环境,风云变幻的大自然,一边祈求上帝的守护和赐福,一边扩张掠夺,对曾经热心帮助过他们的印地安人进行血腥镇压,同时他们又要向上帝忏悔原罪,洗刷罪恶,求得上帝的饶恕和宽容,以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安慰。美国相比西方其他福利国家,社会竞争压力很大。人们通过定期集体到教堂参加礼拜活动,在优美的音乐中,放下世俗的物累,起到放松情绪、抒发情感、舒缓压力的心理按摩和疏导作用。

再是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美国的教堂是人们互相交往的重要场合。美国人一生中最重大的几件事——出生、成年、结婚、死亡,都由宗教提供习俗与礼仪,宗教贯穿其生命始终。现实中有些人到教堂参加礼拜仪式,也并非入教,就是为了寻求人与人的交往和交流。一对中国夫妇告诉我,刚来时,他们也不参加教堂活动,但是教会的人对他们很关心,经常邀请他们去。他们喜欢这个教堂的包容性,参加活动已经9年了,但并没有入教。

密苏里的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外部造型“高”、“直”,给人以超脱红尘向幸福天国靠近的幻觉,里面光线斑驳而神秘,置身其中会感受到浓重的宗教氛围。但也有许多教堂外观与普通建筑没有任何两样,里面的布置十分温馨,就像一个社区活动中心。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时候人都是社会人,需要融入社会群体之中,不仅有物质上衣食住行的需要,还有人的精神信仰、人际交流、情感关怀的需要,而且人们的压力越大,越需要精神的调节、情感的慰藉,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和关怀。久而久之,到教堂感受精神关怀就成了美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么在时代快速变化,社会文化多元的情况下,美国教堂的活动是如何满足现实需要,保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呢?

考察密大学校周围的教堂,不仅建筑风格各异,其内部设施、活动内容也各具特色,牧师们的精神理念和授道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堂风格的多样化,让人们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选择自己的教堂。

各教堂基本上都有专职牧师,他们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如霍保罗是国际政治专业的博士。有这样的学历背景,做这等收入不高的事情,意味着他们是为了信仰,用一种奉献精神来用心地经营和管理教堂活动。首先每个星期日的礼拜活动要精心组织,特别是牧师的讲道既要言之有物,又要形式活泼,便于人们接受,还经常组织慈善活动。如霍保罗每天中午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为那些来美不久的人免费培训英语口语,很受欢迎。一些教堂还举办各类生活知识讲座,如“怎样预防疾病”、“父母如何与8至13岁的孩子沟通”等等,并分发有关科普读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来活跃教会活动,否则,活动没有吸引力,人气不旺,就得不到更多的教徒捐助,这个教堂也就没有活力。

猜你喜欢
牧师保罗教堂
谁是真牧师
保罗老师病了
教堂
感恩那份心
阅读理解Ⅰ
参考译文
牧师与会友
关键时刻
寻觅救赎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