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 苏
饭局,似乎是个极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有不少朋友在饭局间大感疲于奔命,哪怕是外企雇员也不免此风。
英国首相艾登曾用三道菜当国宴招待过周恩来总理,于是国人留下一个印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兴大吃大喝。据我观察,西方人的确不大有“饭局”这个概念。在他们的文化里,吃饭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补充热量而已,以至于很多欧美人士中午不过是几个橘子一支香蕉打发胃肠。
这个概念却不能用在日本人身上。日本的饭局不但多,而且常常吃不饱,回来还要自己给五脏庙加料。
日本的饭局菜式众多,往往一顿饭下来一二十道菜,盘子大碗大,但菜量少得可怜,一道菜分到每个人的盘子里不过一勺一口而已。您想啊,一个大盘中三分之一的面积是装饰的菊花瓣,三分之一放调料,菜量要大才会令人奇怪。于是即便二十道菜也不过二十来口。吃一个日本饭局常常要用三四个钟头,这二十来口菜分成三四个小时上来,其充饥水平可以想象。花掉宝贵的时间劳神劳力地应酬几个钟头,居然还不得一饱,有的朋友不免对日本人颇有腹诽。
菜量少应该可以理解,喝一杯茶还要一个钟头的民族,吃顿饭用三个钟头算新鲜么?这倒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晚上赶三个饭局的麻烦。而且,如果了解日本人对于饭局的思路,这种马拉松式的吃不饱饭局,就更应该得到理解。
同样作为东方国家,日本和中国一样,自古以来就把饭局当作沟通感情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至今长盛不衰。即便是日本最普通的职员,每个星期都少不了一两次饭局。时间通常是周末,办公室的同僚们一起出动,下饭馆吃一顿算是惯例。此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名目,什么“忘年会”、“送别会”、“新人会”……不过,这种饭局可不是能够轻易推辞的。在中国,不参加饭局顶多是不给朋友面子,在日本,不参加饭局就有丢饭碗的危险。因为日本的饭局是一种“官方”性质的活动,它的作用在于增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培养同僚之间的感情,也是协作单位之间增强联系的纽带。说到底,这还是工作的一部分。
日本的公司或机构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平时上下级之间界限严格,极少交流感情,只有在酒桌饭局上双方才会放下身段,坐在一起称兄道弟。这时,日本的老板也会讲笑话,员工也可以无所顾忌地高声谈笑(事后想来,他们貌似无所顾忌,却绝不会随便到失礼和忘却自己身份的地步)。日本人的生意也喜欢在酒桌上完成,往往协作单位的几个头头一起喝了几杯后,今后的合作意向就得到决定。
这种饭局虽然不是硬性规定参加,但总是不参加饭局的职员一来会被认为不合群,难以驾驭,二来会被认为不肯把自己的时间投入饭局,为公司的业务努力。这当然意味着他对公司感情不够深,而且没有协作精神。日本的员工不乏因此丢了饭碗的。
既然日本的饭局承载着这样的社交功能,“吃”本身就不再是饭局的重点。
其实,日本的饭局费用相当高昂,每个人的平均消费都在五千日元上下,在中国可以请两桌人了。但是,日本饭局更重视每道菜的特色和精美,而不在乎是否让客人吃饱。比如,那生鱼片虽然只有一口,恐怕几百日元已经就此下肚。这其中的奥秘大概来自于日本人泾渭分明的性格。他们这种性格给日本的社会文化带来相当影响,如果对比中国,是颇为有趣的。比如洗澡,中国人并不回避泡澡带来的愉快,也会在浴池中一边搓洗一边享受,而日本人既然把泡澡的目的定位为感受热水的舒适,于是必须先在外面洗好了才跳进去泡——在他们心里,洗澡和泡澡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再比如茶道,中国人欣赏茶的品位是有名的,但是品茶同时也不回避解渴,如果茶水甘洌还会备受赞赏。而日本人既然是品茶,就只能是一小杯,慢慢感受其味道。在他们心里,品茶和解渴也是两回事,同样不能混为一谈。既然如此,虽然饭局同样被视为社交场合,中国人并不反对一边谈事情一边吃得朵颐大开,而日本人则更多是把饭局中的“吃”作为一种饮食的艺术来欣赏,吃饱不是目的。所以,在日本吃饭局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要把握好其中的礼和度,足以让人随时绷紧一根弦。然而,日本的饭局也的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我的看法,其先进之处至少有二:
第一,日本的饭局中绝不劝酒,想喝酒的人也不会自己倒,而是做势给别人倒酒,别人就明白他是想喝了,会反过来给他满上。日本饭局中不劝酒的原因之一是这里有很多与业务有关的事情,日本人普遍酒量一般,真喝多了恐怕会出无意之失,于是大家心照不宣,自我控制。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第二,日本的饭局原则上是自己掏腰包。每个星期的聚餐都是员工各自缴纳自己的餐费,由临时选出的干事负责,吃完后多退少补。为新员工接风等特殊情况时则为老板掏腰包。极少公款吃喝的现象。因此,大多数日本员工每个月都会预留固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应酬用款,高级管理层的比例较高,多达5%-20%。尽管参加一些饭局并不是每个员工都心甘情愿,但是对于公私分明的原则日本职员都能够自觉遵守,自觉自愿地拿出自己的钱来付账。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日本饭局虽多,却并未成为千夫所指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