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命运的殿堂里坐着两位长者,他们正在观看一个普通人——吉奥的人生。故事的主人公吉奥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此时此刻,他正站在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他正在犹豫。“你猜他会选哪一条路呢?”一位长者发问。“一定是左面这条,”另一位指了指命运罗盘上左边的一条小路,不假思索地说,“金钱、名利和权势——每个人的追求,不是吗?”
没有人知道吉奥最后的选择是什么,除了这两位命运的长者。但不论他选择了什么,都必须放弃另一种可能的生活。一种是他选择了金钱、名利和权势而放弃了幸福、良心和坦荡,一种是他选择了后者而一生贫苦而平凡,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将是他自己的选择。
其实,人生就是一部选择的历史,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和未来!请你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典型例文】
选择
李阳波
在一场讲授如何做好人生规划的专业课中,老师问学生:“假设你一个人外出旅游,来到了一个峡谷,发现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手提包,而且手提包是打开的,里面明显装着一沓钞票。同时,你还发现,在悬崖边有一些看起来长得不是很牢固的树根,这树根可以帮助你,到达手提包的位置,拿到这笔意外的财富,当然,你更有可能因此而被摔断脖子。请问:你会选择离开还是靠近?”
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离开,毕竟,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可贵的生命。
老师没有发表意见,继续问:“如果那个装钱的手提包换成一个失足落下的小男孩,他此时奄奄一息地发出求救的呼喊——你又会怎么选择呢?”
学生们考虑了几秒后,全部选择了后者。
“面对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危机,相同的后果,你们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是为什么呢?”老师问。
“因为目标不同,一个目标是为了取得财富,一个目标却是为了营救生命,相比较当然生命要比财富重要。”一个学生说。
“只是因为个人所设定的目标不同,所以你们的价值观也就不同了。现在,我们换个内容。”老师接着说,“如果你有一个心仪的女朋友,你希望和她厮守终身,但对方却不这样认为,也许她不是真的喜欢你。这时候,如果你一意孤行地付出自己的情感,那么结局会有两个:要么她被你感动,被动地和你在一起,但这段感情可能随时都会出现问题;要么仍旧冷漠地离开了你,任你对她再好也没有用——这时,你是选择毅然离开,还是坚持靠近?”
学生陷入了两难的思考。毕竟,面对自己所爱的人(甚至可能是此生唯一的爱情),在尚未出现绝望的信号之前,怎能轻易放弃?有些人甚至想,只要能够挽回恋人的心,自己牺牲一切也再所不惜。
“假若角色互换,”老师看到大家都不吭声,于是话题一转,“你是那个被人苦苦追求的女孩,在你根本没有打算接纳对方的前提下,你会选择离开,叫对方彻底死心,还是选择靠近,听任感情自由发展?”
互换了角色之后,学生们变得不再迟疑,纷纷表示:“既然不爱人家,就该及早离开,免得耽误了对方的青春和幸福。”
老师微笑地说:“既然你们能够明白,在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给对方一个明确的答复,不要耽误、伤害别人,那么易地而处,当你是一个追求者时,又何必甘愿自己深陷泥沼之中,糟蹋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呢?”
学生们噤声不答,过了几秒钟后,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请问老师,我们今天讨论的课题与人生规划之间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吗?”
老师平和而掷地有声地说:“在人生的课题中,离开与靠近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有很多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本该离开却选择了靠近,本该靠近的却又选择了离开,所以他们的人生路途,走得跌跌撞撞痛苦不堪。如果你们连离开与靠近的智慧都没有,分不清什么是‘势在必行,什么又是‘势所不行,那么所有的人生规划都将沦为空谈,再怎么学也是枉然啊!”
【编者的话】
近年来,大多数省市的中考作文题都取消了文体限制,这给考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写作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本题而言,长于记叙、抒情的同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讲述自己或他人面临选择时的经历,来挖掘选择背后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记叙时语言要形象、生动,要把选择者面临选择时矛盾的心理状态渲染出来。关心时事、长于思辨的同学,可以就生活中某一个或几个关于选择的事例展开议论,分析其实质,挖掘其涵义。写作时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以及名人名言来进行佐证。但不论采取何种体裁成文,我们都必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看到,某些选择表面上是对某些事物或做法的选择,其实质却是义和利、是与非、创新与守旧、个人既得利益与社会发展利益的选择等等。而一个人面对选择时,首选的应是真、善、美,是正义、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这是保证文章立意积极的前提。
所选例文是用师生对话的形式来展开讨论,生动自然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在面临人生选择时,最重要的是要分清什么是“势在必行”,什么又是“势所不行”。文章构思巧妙,耐人寻味,堪称佳作。(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