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桦
关键词:按摩方法效果用力方向体位疗效相关性
按摩手法治疗疾病是通过医生在患者身体上一定部位或特定穴位施用一定手法,从而产生治疗效果。手法的施用,可视具体病情而定;对于有解剖位置异常的病症,手法产生的外力可使关节错位、肌腱滑脱得以整复;对于软组织的损伤,不论是人体关节、经络、肌肉受暴力撞击、挤压、牵拉扭转,还是体虚、劳累过度、经久积劳而引起,不论是急性伤筋,抑或是慢性劳损,按摩手法治疗疾病皆能使“不通”为“通”,从而达到止痛愈疾之目的。对于五脏六腑的疾病,则借助人体经络系统的功能,起到调整阴阳平衡的功效。所以按摩手法治疗原理是一种多层次的综合作用,但与用力及体位无不相关,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体会,谈谈对这两方面的一些体会。
1按摩手法中的用力方向
按摩手法种类繁多,但其用力方向基本分为垂直向下用力方向类、水平用力方向类、混合力方向类及其他用力方向类。下面讲述这几个用力方向的情况及特点。
1.1垂直向下用力方向类的手法包括按法、点法、掐法、切法、震颤法等等。垂直向下就是与地球引力同一方向。这时术者所发出的力不需多大就可以起到比较渗透的作用。垂直向下用力的手法是一类最直接和最好用力的手法。因为,这类手法在力的作用方向上较有规律。由于垂直向下的力垂直于患者皮肤上,此力只有一个方向,是最单纯的一类。
1.2水平方向用力方向类的手法主要包括摩法、抹法和擦法。水平用力方向的手法,特点是手法用力主要近于水平方向直线或弧线进行,但与垂直向下用力的不同。垂直用力只有垂直向下一个方向,而水平方向用力主要是以水平面的分力为主。我们观察到,当水平分力占主要时,由于水平力可被地球引力抵消而相对产生一定量的对抗性。在临床上,当使用水平方向用力类手法时,就需要较为大的力才能起到相对渗透的作用。尽管如此,我们在作这类手法时,因为不需特别渗透的缘故,所以用力方向对于手法的操作,影响不甚明显。
1.3混合力手法方向类是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单方向向前或向外用力的直线或弧线移动。它是属于两个不同方向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混合性手法,是既有垂直力又有水平方向用力的一类手法。在理论上,混合用力类手法含有水平方向的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地球引力抵消而相对产生一定量的对抗性,从而影响到了这类手法所需的沉实和渗透性。话虽如此,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垂直用力的基础上,加有一定量的水平力(水平方向的运动)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大手法的效应,使手法作用得以弥补或有所增强,从而达到混合用力类手法应有的效果。混合力的手法主要包括:推法、揉法、滚法、拨法。
1.4其他用力方向类的手法主要包括拿法、捏法、提法和弹法、搓法和捻法等。其他用力类的手法,包括有挟持类和动法类。挟持类手法是用指或掌在同一轴或二个平行轴上作相互靠拢或相背离开的动作,它也是由垂直用力或垂直用力与水平方向混合用力的两个基本用力方向类手法所组成。其中拿和捏是同一轴上两个相对靠拢的力造成的,它主要用的是垂直力。其余的提、弹、搓和捻法均是在同一轴上两个相对靠拢的合力或与运动方向的合力互成角度各自形成一个合力,这二个合力还是在垂直方向用力和水平方向用力两种用力方向基本手法混合而成。动法,是用一手握住或扶住关节近端的肢体(固定),另手拿住关节远端的肢体做相反方向的牵拉、推扳及屈伸与旋转等一系列动作的一类手法。动法类手法一般多作用于关节部,主要由扭转、摇动、抖摆、屈折和牵伸等动作组成。这类手法各家各艺多种多样,用力方向比较复杂。此篇,将不作详述。
综上所述,临床常用的各种手法,基本上都是在垂直用力方向和水平方向用力这两个基本的手法演变过来的。如:(1)揉法与摩法。揉法是在摩法的基础上,将摩法所仅有的水平方向用力减少,加大了垂直向下用力的比例,进而把摩法所作的环行运动半径缩小,直至变成旨在一个点上的回旋动作而形成揉法,所谓《厘正按摩因素要术》曰:“揉法是从摩法生出者。”二个手法的分别在于,摩法是在术者手的皮肤与患者施术部位不断在改变接触位置进行滑动而发生位移,活动范围半径可较大速度稍慢,力稍轻仅达皮肤或皮下组织,以不使皮下筋肉组织有明显活动为度。揉法是用术者手掌或指的皮肤带着患者的皮肤一起作回旋运动而不发生位置移动,只在一个点上活动频率往往较快,力较渗透可达肌层或较深层组织,必须要带动该处皮下组织同时运动;(2)推法与抹法。推法是在抹法仅有水平方向用力的基础中,加上了垂直向下的用力,便成为推法了。推法与抹法的区别是,抹法只有水平方向的用力,而推法既有水平方向用力又有垂直方向的用力,也就是水平与垂直两者的合力。混合用力的这一类手法,一般要求用力比较沉实、作用比较渗透,并能深达较深层组织。
2患者的体位
到此,我们所谈的用力方向,只是在一个相对故定体位而言的,若改变了体位,手法的用力方向就会有所不同了。那么,怎样的体位用什么的手法比较适合,以及手法与体位的关系、影响因素和作用原理又有哪些?下文将重点探讨有关体位的问题。
体位亦是按摩手法施术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元素。体位选择适当,不仅有利于各种手法的施行,更可使作用力得以进一步加强,使术者所施行的手法力半功倍。体位分为:术者体位和患者体位两部分。术者一般采取站位或坐位,于患者一侧,用力以得心应手为标准。患者体位又分为卧位(包括俯卧位、仰卧位和侧卧位)、立位和坐位。一般情况下,患者的体位是根据患者需要接受治疗的不同部位,以及解剖和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在临床上,我们还需要考虑手法的用力方向与地球引力的关系或由于身体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和平衡而造成肌肉的紧张性等多种因素。
2.1手法用力的方向与地球引力的关系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当手法用力方向是垂直向下(就是与地球引力同一方向)时,所发出的力不需多大就可以起到比较渗透的作用了。在使用水平力时,就需要较为大的力才能起到相对渗透的作用。如果手法用力作用的方向是向上,即是需要与地球引力作对抗性运动,那么就要花上很大的力,但获得的作用却比较小。因此,在作按摩手法治疗时就需要患者选择一个更适合手法操作的体位,并且所选的按摩治疗床的高度也要尽可能配合术者,使之更好地发出垂直向下的力。
如以腰部按摩为例。传统的是: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在患者一侧,用掌、指或肘尖等作揉、推、滚、拨或按压等手法,所使用手法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故可以起到比较渗透的作用;如果需要治疗的疾病是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时,若用传统的体位(仍取俯卧位),则手法所发出力的方向只能是呈水平力,这样力就不太好用了。若此时患者选用取侧卧位,患侧
朝上,术者站于其背侧,此时向患处所施手法力的方向也就从水平力变为垂直力了,那么就可更好地起到渗透的作用。
又如,在作颈部手法治疗时,传统取的是,患者选座位,术者立于其背后,这时术者所使手法力的方向也是水平力。若我们把患者从传统的坐位改为现今的俯卧位或侧卧位,则所施手法力的方向,又可从水平力变成垂直力了,就能更有利于达到渗透的作用。此外,采用现今所用的体位不但可以使力的方向呈垂直,而且还可以克服因保持基本正常姿势或身体平衡使肌肉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紧张,从而减少对按摩手法运用的不良影响。
2.2通过改变体位,可以调整因正常姿势和身体平衡而形成的肌肉和韧带紧张等情况对手法施术的影响。人要保持正常姿势和身体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需相对保持肌肉和韧带等的紧张。此时,要在因姿势和体位造成肌肉和韧带等紧张的部位施行按摩手法,将会遇到因肌肉和韧带紧张等因素,而使正常手法施行障碍的后果。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患者体位的方法,使需治疗部位,消除或减少因姿势和平衡因素而造成肌肉和韧带紧张导致影响手法施行不便的可能。
如需要治疗的是颈部,传统的体位是坐位。采用此传统体位,我们可以看到,颈部因需要保持头部的正常姿势和平衡,而使颈部和肩部的肌肉形成一定的紧张性。将会使正常手法操作带来一定困难。要改变颈部和肩部的肌肉紧张,可以通过调整体位,从传统的坐位改为现今所常用的俯卧位、侧卧位或仰卧位。因为现今所用的体位,能使颈部和肩部不需承受头颅的重量和姿势、平衡而形成的肌肉紧张反映。从而使术者轻轻用力,就可以力达较深层组织。
3按摩手法用力方向和体位的相互配合
3.1在手法用力方向和体位这两方面,我们要灵活的配合运用。例如,在作臀部治疗时,采用传统的俯卧位,虽然肌肉比较放松,但手法用力只能水平方向,若采用的是侧卧位,虽然手法用力方向是垂直向下,但肌肉又比较紧张。那怎么办呢?此时我们可以灵活调整体位,即用现今常用的俯卧位,让患侧大腿外旋并外展,使大腿内侧贴近按摩床。这样,臀部的肌肉既能放松,同时手法的用力方向又能相对垂直向下;
3.2有时,在选用手法用力方向和体位之间可能会出现难以取舍的矛盾。好比在颈部按摩治疗选仰卧位时,虽然肌肉是比较松弛,但手法又不怎么好用力,我个人是取肌肉比较松弛这一利,而舍弃有利手法用力方向这一优。因为,在肌肉比较松弛时,我们不用多大的力就可以力达较深层组织了。
3.3我们在作动法(包括,躯干部的一些复位手法)时,也可灵活地采用卧位(包括俯卧、侧卧或仰卧等体位)。其优点有:
3.3.1不受因保持正常姿势和身体平衡而形成肌肉紧张,或者因负重或其他因素导致脊柱椎骨间压力和密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从而使复位性手法尽可能达到更灵活、准确性和可控性的施行。
3.3.2减少作动法时,患者因未能承受一定量的疼痛,而有躲闪的空间。如,给患者作肩关节周围炎治疗时,传统取的是坐位,可因其耐痛性低,出现躲闪的现象,使按摩手法的力难以把握。这时,若我们把患者体位改为现今常用的卧位,就可以减少因疼痛而躲闪的空间,使得手法该用力的大小更容易把握。
3.3.3加强作动法时的稳定性:传统有些作动法时,采用的是坐位。在临床上有时可出现,患者由于脑缺血或耐痛性低等原因,发生一时性昏仆等情况(如颈椎的牵引或旋转复位等手法)。
4现今临床常治部位的常用按摩手法的用力方向与体位
4.1腰背部的治疗腰背部的治疗手法一般以常规性手法为主,若需作复位性手法前,必须要先施以放松手法,待局部筋肉组织松软后,选用适当的动法进行复位。体位,通常先取俯卧位,然后按序为侧卧位和仰卧位。如需要也可选坐位(作一系列复位性手法),并结束治疗操作。
4.1.1俯卧位,术者站于其左侧或患侧。
4.1.1.1常规手法:主要手法有按、压、揉、拨、理、揉、滚、推、摩、擦、抹和振等法。施术部位,腰背部患处肌肉、韧带和其他软组织。主要作用有,消除紧张缓解痉挛,并可活血消肿止痛。主要用于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棘上韧带损伤、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急性腰扭伤、腰部劳损、退行性脊柱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手法原则,先轻后重,新伤、急性、属虚证、年老者宜轻,陈伤、慢性、属实证者可重。
4.1.1.2动法:主要为一些复位和矫形性手法,包括俯卧牵引按压法、悬腹牵伸按抖法、腹部垫枕牵伸法和托腿按腰晃伸法等。主要用于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4.1.2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站在其后或前面。
4.1.2.1常规手法:主要手法有按、压、揉、拨、理、推、擦、拿和捏等法。施术部位,腰椎横突以及腰背部肌肉和腹侧壁肌肉。作用缓解痉挛解除粘连。主要用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以及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急性腰扭伤、腰部劳损、退行性脊柱炎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操作原则,手法用力要稳、准、巧,注意不应使浮肋或腰椎横突骨折或重新损伤。
4.1.2.2动法:也为复位和矫形性手法,包括推肩扳髋复位法、定点推扳复位法或腰胯引伸推按法等。主要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急性腰扭伤、腰部劳损或退行性脊柱炎等。
4.1.3仰卧位,术者站于一侧。使用手法主要为动法类(即复位或迁伸性手法),辅以按揉穴位等常规手法。复位性手法包括,屈膝屈髋动腰法、直腿屈髋动腰法等。
4.1.4腰背部治疗手法的用力特点
4.1.4.1腰背部治疗手法中常规手法的用力特点:上述腰背部按摩治疗的三个体位中,是以俯卧位为主。因为,俯卧可使患者处于一个相对平稳舒适安全的状态,不需承受疼痛、体重或由于保持正常姿势和身体平衡,而相对形成的肌肉和韧带等的紧张;而术者所施按摩手法的用力,基本是处在相对垂直向下的方向。此用力方向,既可使术者所施手法利用了自身的体重,又可使手法的用力方向与地球引力同一方向,使手法的效应得以力半功倍。其余,侧卧位是在有选择性的采用,需因某些病症(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的患处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所决定的。而仰卧位主要用于复位和迁伸性或辅助性点穴等的手法,属于其他间接用力类,故其用力特点基本同上。
4.1.4.2腰背部治疗手法中的动法用力特点:以上动法中,现今常用三种体位的特点有,除前面所说的特点外,还能使患者不因耐痛性低而出现昏仆或不受因保持正常姿势和身体平衡而形成肌肉紧张,以及因负担上半身的体重或其他因素导致脊柱椎骨间压力和密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从而使术者所施的复位性手法尽可能达到更灵活、准确性和可控性。此外,在临床上,又以侧卧位是我们最常用的,因为它的灵活性是三种体位中最大的。
4.2颈背部的治疗在颈背部的治疗中,体位也是取俯卧、侧卧或仰卧位。一般只用一种或两种,有时三种全用,大多只选用侧卧位。至于传统最常用的坐位,现今我们通常只在最后或作其他动法(在卧位未能作的动法)时,才选择使用。
4.2.1常规手法:主要手法有揉、拨、理、滚、推、拿、捏、提、弹和按、压等法。施术部位,颈项肩背部患处肌肉、韧带和其他软组织。主要作用有,通经活络祛风散寒解痉镇痛。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综合征、寰枢关节脱位、背部筋肉损伤、落枕和外感风寒颈项背痛等症。
4.2.2动法:常用的有,侧卧旋转复位法、仰卧拨伸旋转法。主要用于颈椎综合征、寰枢关节脱位和落枕等症。手法注意,要以稳、准、轻、巧为原则,切忌暴力,以防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导致不良后果。
4.3颈背部治疗手法的用力特点
4.3.1颈背部治疗手法的用力特点基本与腰背部治疗的相同。
4.3.2要特别提出的是:取卧位最关键是安全稳妥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施行动法时。例如在作颈椎仰卧牵引复位时,现今我们采用的是仰卧位。它的特点是:(1)稳定性和安全性;(2)肌肉比较放松。此体位患者自觉比较平稳舒适,并能完全放松,使按摩的力较渗透,容易深达较深层组织或关键部位。颈椎仰卧牵引复位的具体操作为:(1)患者仰卧,以身体重量作为异端的牵引对抗力;(2)术者站或坐于床头,双手掌分别扳患者的下颌和枕后,让患者全身放松,双手缓缓向术者身前拽。关键的地方是,慢拽和慢放。拽力达患者身体将要被拉动时,稍微轻轻加力,即可感到手下有弹跳感,这是由于颈椎间隙被拉开和因肌肉紧张而使稍有错位的椎骨得到复位。若回放的速度过快,则容易造成韧带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嵌顿。反而形成新的损伤。
5讨论
5.1笔者通过不断地学习、研讨及长期的临床实践与观察,结合传统与现今的对比,在进行按摩治疗时加强了手法的用力方向和体位这两方面有机科学的相互配合,使按摩手法更为实用和科学,亦增强了按摩治疗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并可使作用力得以进一步的加强,从而使手法治疗的作用力半功倍,更好地解除或减轻病者的痛苦,加快治愈的速度,治疗的效果。
5.2在我国全民法制意识有普遍提高的今天,出现了不少临床医疗纠纷。笔者认为通过对手法用力和体位进行适当的调整,能更好地确保临床按摩手法的安全性,避免或减少临床医疗事故,也对进一步钻研探讨按摩疗法大有裨益。
6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按摩手法中用力方向、体位与疗效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加以述评。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今的按摩手法结合了中、西医学的理论,并非纯属手法、体位。就能达到很好的疗效。要精于此道,既要熟谙中西医基础理论,掌握辨证方法,实习练习。既要“功到”,又要理论指导。按摩手法治疗乃是技艺与科学的结晶,决非单纯手艺技巧。它的唯物观念、辨证观念、整体性治疗观念对于现代物理治疗学的临床应用和持续发展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