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国庆节了,天气明显转凉。四川震中北川擂鼓的居民,赶在2008第一波寒流之前住进了板房。“新家”实在令人吃惊——每一间山东援建、济南制造的板房,大到太阳能热水器、炊具,小到手纸、洗碗用的洗洁精,一应俱全。
“感谢山东老大哥!”“大哥大哥你好吗?”无数目光追寻着那个熟悉的身影。王迪生扬扬手里的头盔:“我回来了!这次,我们要盖永久性房屋,给你们一个真正的家。”
5.12之后近半年的时间,王迪生一直生活在“北川时间”里,在济南与北川之间穿梭。围绕“北川住房”,他马不停蹄连轴转。
***
忙?这不算什么。在北川,才叫真忙!
济南市建委副主任王迪生第一时间接到命令:为灾区搭建板房,安置灾民。
5月22日,第一批33辆汽车、14名管理人员和49名安装工人的大部队,从济南出发火速入川, 王迪生和他的团队,成为最早进入灾区的建筑队。
7月18日,55天后,14万平方米、6078套板房,王迪生他们披星戴月,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建起一个新擂鼓镇,“济南速度”,当惊世界殊!
王迪生轻描淡写,同事却揭他的“糗事”:灾区停水停电、少吃少喝,王迪生啃了几天方便面,没热水喝闹起了肚子;工程争分夺秒,需要他这个总指挥随时组织、协调,甚至没时间上厕所,直到拉在裤子里。王迪生“回敬”对方:北川地处高原,紫外线特别强,人晒得脱了几层皮,这个同事本来眼睛就大,黑上加黑,大伙都喊他“印度阿哥”。
王迪生最担心的还是大家的安全。司机至今心有余悸:“这绝对是玩命的差使!”从绵阳到北川,两侧都是滑坡的山体,一路余震不断,赶上了泥石流。“山都震松了,一有余震就飞沙走石。”石头往下掉的时候,司机下意识去踩刹车,坐在副驾驶座上的王迪生大喊一声:“是共产党员就往前冲!”司机猛踩油门,车子跳了过去,面盆大的石头把右侧车门撞出个大坑。
影视剧里英雄的对白,在那个场景中,显得那么自然。每次有车队穿过生死线到达擂鼓,王迪生都会给司机和工作人员深深鞠上两躬:“兄弟们辛苦了,我向你们致敬。”
***
中建八局来了,山东三箭来了,济南四建来了,中铁十四局来了……济南力量,很快在这里聚集。
建房前的通水、通电、通路,原本由当地负责,但现实是,县干部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半,剩下的大多躺在医院。当地领导握着王迪生的手泣不成声,向来刚强的王迪生一阵心酸,安慰说:“人员和物资我们从济南调,建设资金我们自己出,你只要告诉我把房子盖在哪儿,其它的就不用管了。”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工作开始,还是有三个“没想到”:没想到这么苦,没想到这么险,没想到这么难。
6月的擂鼓天气炎热,在烈日曝晒下施工,一会儿浑身就湿得精透,再遇上余震,大伙形象的比喻,就像在洗“摇摆桑拿”。地上坑坑洼洼,满是石子、瓦砾,所有人的脚都磨起了泡,走路一瘸一拐;实在疼得走不动,找纱布缠一缠,鞋就显得小了,大家都戏称在工地“穿了小鞋”。
更严峻的是,进入雨季,气候变化无常。夜里天降大雨,宿营地被淹,被褥都泡在了水里,紧急排水折腾一宿。王迪生跟大伙开玩笑:“白天抗震,晚上抗洪,咱们可是一专多能的特种部队!”
羌族群众激动地拉着王迪生的手说:我们看过闯关东,知道山东人能干又实在,你们个个都是朱开山一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点不掺水分。
***
灾区大量青壮年,呆坐在帐篷里无所事事。王迪生想,让他们亲身参与重建,找回自身价值,调动积极情绪,对尽快走出地震阴霾、对将来有益。这种心理援建同样重要。
指挥部在擂鼓就地组织、培训劳动力,还给他们发“工资”,每人每天能领四五十元,既提高了他们的技能又让他们得到实惠。
培训班上,王迪生讲话:“擂鼓,这名字多好,在山东,擂鼓代表一种精神,是振奋的象征。”他大声喊起号子:“四川,雄起!擂鼓,雄起!”台下群众激动地振臂高呼:“感谢山东,重建家园!”
北川是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来看“新房”的羌族群众第一眼就看到板房墙上刻着的羊头,抚摸着熟悉的图腾图案,笑着流出了泪。听说王迪生们要回济南,他们都恋恋不舍,特意用传统的篝火晚会来给他们送行。王迪生好不容易才从一个个热烈又真诚的拥抱中抽出身:“请大家放心,我们还会用济南速度,给你们盖起真正的房子,让你们拥有真正的家!”
从板房到永久性住房,王迪生一直在忙碌着。让灾区人民安居乐业,是他的心愿,也是所有山东人、所有中国人的心愿。
Niushujuan@sina.com
(编辑:牛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