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Story
迷人的那不勒斯
回想起来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吧,那不勒斯这个名字就印在脑海里了。那个时候有点“糊里糊涂”地跟着爸爸和哥哥迷上了足球,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到本世纪末90年代初,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足球俱乐部正值黄金时期,由球王马拉多纳带领的球队两次夺得意大利国内甲级联赛的桂冠。而我就是因为足球知道了那不勒斯,一个遥远的意大利南部的海港城市。
如果以意大利语来音译,那不勒斯就应该叫拿波里 (Napoli)。它是意大利南部最大的城市,是一个美丽的港口城市。在还没去之前就有朋友反复地说了几次,那不勒斯是个美丽的地方,气候温暖,景色怡人,不过最令人头痛的是市内混乱的交通,脏乱的市容以及对游客不那么诚实的伎俩。那不勒斯倒底是个怎么样的城市呢?我觉得还是要亲身去到这个城市才能找到最真实的感觉。
在出发之前,我们特意在网上找了一家在市郊的旅馆,为的就是避免开着车在车辆拥挤的市区里不知所措。旅馆就在地铁站附近,在那几天的旅程当中,地铁就成了我们游览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那不勒斯的地铁让我们颇感意外,第一次在地铁站等候地铁,看见缓缓进站的列车还以为是开往附近城市的火车呢。 因为这里的地铁就是用普通的火车机车挂上几节破旧的车厢组合而成的,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地铁,特别是在国内都是进口的德国西门子列车大不相同。尽管不用自己驱车在市区里游玩,但每天的步行仍然可以亲身感受到市区交通的混乱与拥挤,朋友所言非虚。车流总是那么密集,隆隆的汽车马达声总是响在耳边,一切让行的交通规则在这里形同虚设,只有行人避车,车辆总是毫不犹豫地在人面前一闪而过。我老是笑着跟朋友说,那不勒斯怎么就没出个一级方程式的赛车手? 最有趣的是在马路上发现很多车子都有或多或少撞擦过的痕迹,反正车主还是照样开得乐呵呵的,照样在混乱的车流中挤个你死我活的。
每天我们从地铁站往返于市中心都会经过旧城的某个街区,由大麻石块铺砌而成的小街是那么的狭小而拥挤,甚至高低不平。临街而建的房子破破旧旧,显得那么的衰老。每家每户都喜欢把衣服晾在阳台或窗户之外,五颜六色的万国旗一般地“飘扬”,与衰老的房子形成滑稽的对比。街道两旁见缝插针地停满了汽车、摩托车,使本来已经窄小的街道显得更狭窄了。街上的小摩托车还是锚足劲地东跳西蹿的,咆哮着与行人擦肩而过,如入无人之地。街上稍微宽阔的地方总是摆满了各样流动的摊贩在招揽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三三两两的孩子们或是说着非常难懂的那不勒斯方言,调皮地“骚扰”着黑人小贩,或在大街小巷里随意地玩耍足球。摩托车的马达声、小贩的吆喝声、孩子们的玩骂声等等夹杂在一起的噪声充斥着小街的每个角落。老城就是这样的喧哗而热闹,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可以感染到即使只是路过的游人,仿佛可以拉近游客与这个城市的距离。对于外地的游客来说,能说这样的街景很美丽迷人么?但这就是那不勒斯地道的生活特色的真实反映,那是意大利五十年代城市生活特色的保留。尤其对于我来说,自小在广州的老城区长大,此情此景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熟悉, 更勾起了我心底那份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那不勒斯有着自然而然的美丽迷人的海港风情,沉淀了厚重的历史人文风光,保留着真实随意的城市生活气息……就像一个外表美丽动人的姑娘,内里却有着一个任性不羁的心。她是迷人的,却不温柔恬淡,率性随意,毫不在意世俗的眼光。那不勒斯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你可以不喜欢她的性格,但她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http://blog.sina.com.cn/maggieinitalia)
深巷酒香
在17世纪就有诗赞颂德国巴伐利亚北部的法兰肯地区的葡萄美酒,最著名的有三个地方:莱因河畔的Bacharach,美因河畔的Klingenberg和维尔茨堡石头山的葡萄园。维尔茨堡正处在法兰肯的核心地带,占着天时和地利,它的葡萄园分布在美因河谷两岸陡峭的山坡上。山坡向阳,日照时间长;山坡陡峭,在多雨的维尔茨堡相对保持了土壤的干燥和通风,因此这里产的葡萄品质上乘,酿造出来的白葡萄酒自然也好。看了维尔茨堡市简介,有关葡萄酒的历史道出了“人和”的奥秘,文字也幽默俏皮得让人忍俊不禁。
那书上说,西方有谚语曰:“富人进天堂就好比骆驼穿过针眼”。维尔茨堡市的一个叫做Steren的贵族家族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让自己穷下来,天堂就会好进一些,于是他们把大片的土地捐了出来。有了他作榜样,更多的想将来进天堂的富人,也捐地、让地,这些土地都用来做了葡萄园。后来,人们为此而感叹:维尔茨堡真是个好地方,“A devil does good”(连恶棍们都作好事)。奇怪,他们那儿竟这样表扬人!
维尔茨堡的历史上记载,1681年当黑死病(鼠疫)在欧洲大陆肆虐的时候,这一地区的人们由于常饮法兰肯葡萄酒,死亡率大大低于其他地区。“值得庆幸的是,那个时代已经远离了我们,而且现在医生在开方子的时候,也不会再写‘法兰肯葡萄酒了”。在维尔茨堡的简介中,尽是这般甜甜酸酸的语言,不知道是不是德意志式的幽默。维尔茨堡产的葡萄酒在1718年首次灌进一种特别设计的扁平的酒瓶中,从此这种特制的扁平的瓶子成了法兰肯葡萄酒不变的标志。古维尔茨堡有两家生产葡萄酒,是两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教会医院Juliusspital和Bügerspital。我们在维尔茨堡的时候,Juliusspital作为古迹正在修缮,高高搭起的蓬布架遮盖着建筑物,看到的只是一面大墙。这反而更激起了我们要见识一下“制酒王国”的冲动。
想象中的另一个酿酒大户Bügerspital应该是个面积硕大的地方,看看城市周围面积达90公顷的葡萄种植园,把所产的葡萄酿成酒,再储藏起来,没有上百个大酒桶是绝对不可能的。维尔茨堡市区里真有这么大的地方吗?正应了那句中国的谚语:“酒香不怕巷子深”。Bügerspital竟近在咫尺。从女儿租住的楼房出来向左,过一个小路口,便是一个小超市Aidi,Aidi再往前不足20米,就到了老城步行区的边缘的一条大街,它是步行区的边界。大街的对面有一座朴素的小教堂,教堂的后身,是一个能容百人的小院子,沿街是一个饭店,几次走错了门,总以为这个饭店是教堂的一部分。孰不知这座小教堂、小院落包括沿街的饭店就是大名鼎鼎的Bügerspital。但那偌大的酒窖究竟在哪里仍然令人费解。
有一天女儿买来了两张票,请我们去参观Bügerspital,虽说已是轻车熟路,但仍然抑制不住初访者探奇的激动。探访从教堂里开始,显然导游员就是酒窖里的职工,他用流利的德语向来访的几十位来宾介绍着什么,因为不懂德语,我猜测很可能在介绍当年Bügerspital作为教会医院是如何救助穷人的。接着我们随着他走过了教堂后的庭院,走进一座小楼,顺着一条窄窄的楼梯,盘垣向下,不知向地下什么地方走去……
突然,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宏伟的地下宫殿展现在眼前。巨大的木酒桶在大厅的两边依次排列,酒桶的正面装饰着古老的雕刻画,中间留出的通道反射着四壁投来的灯光,泛着淡淡的黄色,让人以为误入了一条密道,来到了古老的中世纪。地下酒窖里一个大厅紧连着一个大厅,它不仅是个酒窖也是一座酒文化的博物馆,酒窖里还陈列着从最初生产到现在的各种酒,各种生产酒的葡萄品种,古代储藏瓶装酒的架子……我们如同在迷宫中探摸着,最后来到了现代化生产的车间,车间里耸立着巨型的不锈钢大罐,像是进入了钢铁的丛林。车间里没有看到工人在工作,显然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生产和控制。参观结束时,送给每个人两瓶那种扁平瓶装的地道的法兰肯葡萄酒。从一道小门出来时,陡然来到了大街上,晃若隔世,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回到家细细品了品酒,酸酸的,味道很纯正。西方有句谚语:“Wine loosens the tongue”,直译是“酒能松开舌头”,含意是酒让人的言辞放纵、宽容,人在酒中更容易与他人成为朋友。
(http://blog.sina.com.cn/tianjinlao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