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康
随着新课标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的大面积推开,中考命题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文言文阅读命题出现的新变化、新动向,更值得注意。据笔者对北京、上海、江苏、湖南、广东等20个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情况的统计,发现有14个省市采用了两篇(段)文言文作命题材料的现象。其选材组合具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文章加诗或词的形式;二是课内文加课内文的形式;三是课内文加课外文的形式。江苏省南京市和扬州市就采用了上述第三种形式。请看题目:
【●中考原题一】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 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列传》)
注: 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品学兼优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007年南京市中考试题)
【●中考原题二】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5.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1)坐盗
(2)其实味不同
(3)生于淮北则为枳
(4)使者反
6.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的“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人固善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公使使者至。
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扬州市中考试题)
【命题特色】
上述两市的命题特色主要体现在材料选择和考点设置方面。
先看材料选择。两市都采用了“课内+课外”的选材方式,形成了课内外互补的格局,且注意了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如南京市所选材料的主题相同,都是关于读书的事,同时,两则材料中的主人公都是武夫、武将,身份相同。选择这两则材料并将其组合,有利于突出“读书”的主题,便于对照、比较。扬州市所选的两则材料中的人物相同,都是晏子。课内材料着重表现的是晏子超群的口才,课外材料着重表现了晏子高洁的品质。这样组合材料,人物的“言”和“行”得到了较全面的表现,使得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利于考生整体把握晏子这个人物。
再看考点设置。两市根据其选定的阅读材料,各自设置了4个知识考查点。其中第1、5题,用解释加点词的意思这种命题形式,侧重考查考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重要虚、实词的情况。第2、6题,在于检测考生对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程度。第3、7题均以“翻译”这种题型来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第4、8题,则是以简答的题型来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情况。设置的知识考查点,均以字、词、句、篇的先后次序出现,颇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字、词、句的先行突破,为“理解基本内容”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从题型看,两市略有不同。南京市的4道题,主客观题各占一半。扬州市全为主观题(其中第6题可看作客观题),两市都有其自己的特色。从难易度看,均较为适中,兼有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的共同功能。
【答题方略】
其一,调动知识积累,分析、概括作答。
此法适用于考查字、词、句知识的题目。解答第1、5题时,要凭借课内所学的文言虚、实词知识,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便能弄清其意义和用法。由此可知,第1题的“辞”分别为“推辞”“辞别”义;“益”分别为“好处”“更加”义;“寻”分别为“不久”“寻找”义,前3项的3个 词在句中的意义都不相同,可知此题答案必是D项了。第5题(1)小题的“坐”为“犯罪”义;(2)小题的“其实”是两个词,不可把它当作现代汉语的“其实”去理解。在句中,是“它的果实”之意。“坐”与“其实”均系古今异义词,应注意区分。第(3)小题的“于”用在动词后、名词前,必是介词“在”的意思。第(4)小题的“反”,是“返”的通假字,意思是“返回”,此义项在句中很容易看出来。这些字词在课内都学习过,只要调动有关知识积累,答题并不难。
解答第2、6题时,要提取有关“之”字用法的知识积累。在古汉语中,“之”作代词,可代人或代事代物;作助词时,相当于结构助词“的”,或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以及作语气助词等。再将它们分析比较,可知这两题的答案依次是A和“是寡人之过也”。
解答第3、7题时,要提取有关文言虚、实词的知识积累。如第3题中的“但”是“只”义,“当”为“应当”义;“涉猎”为“粗略地阅读”义;“之”为代词,代“他”;“书”为“信”义。这些答案只有在提取到有关的知识积累后,再通过分析综合才能得到。第7题中的“固”为“本来”义;“使使者”中的前一“使”为“派遣”义,动词;后一“使”为名词,是“派遣使者”的意思。弄清了各句中重要词语的意思,4个句子就可以很顺畅地翻译出来: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有个友人寄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景公派使者到了。注意,翻译文言文应力求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其二,注重分析比较,提炼、概括作答。
此法适合那些概括文章内容、主题、人物形象以及分析、归纳文章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试题。
解答第4题时,只要认真阅读材料,你就会发现, 吕蒙之所以投入了学习,主要是由于孙权的启发教育,他才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其才略有惊人长进,主要是由于他学习刻苦。这样第(1)小题就解答出来了。第(2)小题是探究傅永能“发愤读书”的原因。只要抓住阅读材料中“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叔父“深让之而不为报”这两个关键语句,就能知道傅永发愤读书的根本原因是遭到了叔父的责备,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解答第(3)小题,需要从反复阅读中寻求两人的共同点。通过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二人在身份和经历上都有惊人的相同之处:一是出身相同,两人都是武夫;二是经历相同,都是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才发愤学习,并且都有惊人长进。解答此题时,要侧重运用对比、分析、概括之法。
第8题的解答比较容易。因为虽是两则阅读材料,写的却是晏子这一个人。在阅读分析这两则材料时,你一定会看出,两则材料表现的侧重点不同。课内材料侧重于用语言表现晏子,课外材料却侧重于用行动表现晏子。再通过课内材料中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便可概括出晏子机智、善辩的特点;从课外材料中景公“致千金”,“ 晏子辞”的描述中,便可概括出晏子清廉、俭朴的特点。至此,晏子是怎样的人,不就很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