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城市

2008-10-17 09:26杭州外国语学校施娱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17期
关键词:伊卡卡尔维诺梦境

杭州外国语学校施娱

“忽必烈汗已经留意到,马可波罗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仿佛只要改变一下组合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不必动身旅行。”

当伊卡诺·卡尔维诺写下这句话,这一句戎马倥偬者对城市的厌倦,就如永恒的谶言,紧紧地罩住了我们,百年后生活在高度城市化的时代且血液中流淌着现代属性的我们。我们从这座城市迁徙到那一座,再从那一座城市迁徙到更远。这样无休止地候鸟式循环,总能以千篇一律的结局而告终——生锈的思想和青春一次次被现实抛弃并扼杀在某座钢筋混凝土丛林的某个房间里。城市,依旧是单调的积木,以冷酷的形式矗立。

我们是否太忙了?惊惶地在倒三角形现代文明上攀爬逃窜的,是城市的恐惧;邪恶地在觥筹交错金碧辉煌里明争暗斗的,是城市的欲望;沉默地在波德莱尔笔下排队吊丧的,是城市的残忍。没有人,这里已经没有人,去触摸,任何一座城市,所看不见的角落。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脉搏。马可曾经触摸到,佐贝德如白色毛线般纠缠的街道,也支撑起居民憧憬未来的真切梦境;我自己曾经触摸到,丽江古城小桥流水的潺潺罄音,也在诉说这方水土的千年安宁。面对这些鲜活的例外,我们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么,还是我们已经知道?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梦境。梦境的无限可能,让一切人口、GDP都失去意义,城市的触感通过独立的个体出现了不统一。我的梦境里,伦敦只是特拉法加的那一面红旗,纽约只是曼哈顿的那一轮悬日,杭州只是六月一个暴雨前万人奋笔的场景。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真情。这真情被错综的关系银行冻结了太久。一经释放,便不可抵挡地伸向城市的每个角落——这触角是对爱情的渴求,对真知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不可抑制的同情。就如面对支离破碎的城市,我们落泪了,这一刻,北川便有了超越地理坐标的意义,化身为一座挺立的丰碑。

看不见的城市,随时都可以触摸。为了回到我们的过去或寻找我们的未来,触摸。

因为已经保送北大,作者是在他人考后而“从容”写下本文的。文章给读者以四大阅读感受:

1.寓观点于引述中。作者开门见山地引述名言,顺理成章地亮出个人观点:“城市,依旧是单调的积木,以冷酷的形式矗立。”一下子就将“触摸”的直觉阐述得清晰明了,充满辩证关系。

2.阐理不凡。在分析伊卡诺·卡尔维诺名言的寓意后,作者用比喻论证的方式把城市的迁徙形态视为候鸟,令人醒目地阐释了“生锈的思想和青春一次次被现实抛弃并扼杀在某座钢筋混凝土丛林的某个房间里”这一怪相产生的原因。

3.论证道理,层层递进,梯度明显。为了印证自己观点,作者忙碌的城市与闲适的乡村形成对比,洋洋洒洒地揭示了杭州与丽江、都市与乡村的区别,从而以集中的笔墨展示了都市的觥筹交错、金碧辉煌的一面,更以触目惊心的描述展现了都市的明争暗斗和支离破碎。对比、比喻交相辉映,古今、中外相互映照,互为支撑,无意中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4.文笔老练,语句生动。除比喻和对比外,四五六七段之间的反复手法,也给人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感觉。作者时时不忘点题,处处呼应中心,前后映衬,核心凸显。其谋篇布局的精到之处,更是行文老练的印证。

猜你喜欢
伊卡卡尔维诺梦境
卡尔维诺(素描)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小说终须是『寓言』——合说汪曾祺与卡尔维诺
梦境
伊卡·苏帕宁:芬兰设计“新名片”
苦难中的梦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