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四步法例话

2008-10-16 09:09殷亚东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9期
关键词:渔舟浅层青松

殷亚东

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古诗鉴赏四步法”。

第一步:知诗——知内容——理解力

鉴赏法的第一步是知诗。在这里大家要结合作家及注释,理解诗的字面意思,浅层意义,这是基础,也是培养理解能力的关键。

第二步:想诗——想意境——思维力

鉴赏法的第二步是想诗。诗和“意境”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所描绘的内容和构建的意境。诗的意境美在这里可得到充分的展示,可进一步培养想象能力。

第三步:悟诗——悟感情——感悟力

在这一个层面里,要求大家结合作家生平经历和作品内容,在想意境的基础上,仔细体悟作者在本诗中传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吊古讽今(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思念家乡亲人;或抒写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愤世嫉俗、厌恶官场歌咏归隐生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或抒写战争、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如袁枚的《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等等。

第四步:品诗——品特色——鉴赏力

这是较高的层面,在这里,大家要品味一下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比如:从用词上,可体会其精到、形象;从表现方法可体会烘托,对比、托物寓意、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运用;从风格上可体会沉郁、豪放或清新、婉约等。

结合上面介绍的方法,来鉴赏一首古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一步:知诗。从标题可知,作者所写之景是秋季山间晚上的景色,首联“空”字,写出了此时居山间总的感受,即清幽、空旷。“新雨后”,点出天气是雨过天晴。颔联“归”和“下”,都应是动词,“归”是“回家”,“下”是“顺流而下”,一个写洗衣女子回家,一个写渔舟顺流而下。颈联句可否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当然是不行的,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诗人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里传来嬉笑声,才发现是一群洗衣女子;看到水中莲叶纷纷披开,才露出里面划动的渔船。这样写更富有生活的真实感,同时也使诗更有情趣。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中的一句话:“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为:任凭春天的芳华已经消歇,但山中秋景也十分迷人,王子皇孙自可长久停留山中。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对山中景色的热爱。

第二步:想诗。大家可一边慢慢读,一边仔细体味想诗所建构的意境,可一联一联地进行。山中空旷、玉盘似的明月高悬夜幕之中,月光静静地铺洒在这如盖的青松之上;山泉清澈,淙淙流泻在山石之上,犹如一条银白的绸缎,在月光下熠熠闪光。多么清幽明净的月下美景啊!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追逐嬉笑着归来了;荷叶密密层层,亭亭玉立,纷纷向两边披开,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是他们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快意于山中如此美好的景色,情不自禁地说:“任凭春天的芳华已经消歇,但如此美好的秋景,我这个王子皇孙宁愿在此长久停留!”

第三步悟诗。所谓悟诗,就是要悟出作者在诗中所传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诗人在第二联中描绘的“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是一种明净、幽清的境界,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蕴涵了诗人高洁的情怀。第三联诗人所写的是一群生活在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的勤劳、善良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的理想社会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衬出他对现实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

第四步品诗。这是一首山水名诗。从表面看来,只是客观如实地对山水的描绘,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这只是浅层次的理解。较深的层面应该是诗人于诗情画意的自然美中寄托着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社会生活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社会之美。这种寓情于景的技法是含而不露的。

另外,在描写景物时,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明月”、“清泉”本为静景,而加上一“照”字,着一“流”字,引起了动感,动静结合,更衬托出山野的清幽。

诗品到这里,应该说是把这首诗最基本的意义理解和赏析完了。四步鉴赏法,由浅层的字面理解到深层的意韵的品味,由低到高,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学起来非常容易,是一种鉴赏古诗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鲁山一高)

猜你喜欢
渔舟浅层青松
题画二首
清平乐·祈愿
西江月·清秋
2004—2017年瓦房店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青松
YL区块某探井浅层气危害评估
书法
青松
探索勾股定理的应用
崖畔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