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铠
摘 要:现代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强大支撑作用的同时,也会由于外部不经济性对经济、能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发展基于基于经济(economy)、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绿色现代物流,对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3E;物流产业;外部性;绿色物流
中图分类号:F7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5—0075—03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业在推动物质和商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动的同时,也消耗着巨大能源,并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因此,在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状况下,现代物流业同样面临着经济(economy)、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和谐统一发展的课题。在3E背景下,充分认识和挖掘现代物流产业的功能,探索科学合理的现代物流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economy)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物流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强大推动作用。在原始社会末期,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即物与物的直接交换(W—W)开始,物流不仅成为产品交换的载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直接改变了人类的财富分配格局,推进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前进。后来,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古代东西方贸易的兴盛与中断,新航线的探索与开辟更是促进了工业化生产的萌生,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改写了人类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今天,物流业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1.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发挥着先导作用。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交换范围和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增大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因此,现代物流业具有先导作用。实践证明,没有流通和物流的现代化,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将无从谈起。
2.从交易过程看,现代物流是市场交易达成的最重要的环节。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交易效率更加快捷,交易主体愈加复杂,商品流、资金流、人员流、信息流、物流共同构成一次完整的交易过程。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日益兴起,物流的作用和比重尤为突出,以商品交易为轴心,商务流通业的大力发展必将加速物资、技术、人才、项目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流动,并使扩大出口、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更多地成为现实和可能。
3.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现代物流业是连接现代化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神经,是当代“大流通”、“大贸易”的载体。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部环节。其中,交换因为连接生产和消费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交换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必须借助于商贸流通业和现代化物流手段得以实现。
4.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经济水平越高,对现代物流产业的需求也越高。当前我国处于重化工时期,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以重化工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对物流表现出旺盛的需求。随着工业企业和流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物流业务需求出现了较快增长。提高物流的供给能力成为这个时期物流产业的主要任务。
二、物流产业对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的负面影响
现代物流系统是由运输、配送、储存、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六大要素构成的统一的多功能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需求的增加,物流活动蓬勃发展,但物流业在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对经济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
1.物流系统的负外部性
事实上,物流系统的每一要素在发挥其自身功能时,都对经济或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甚至是巨大的外部不经济性。负外部性的存在不仅大大影响了物流系统的效率,甚至也威胁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以运输为例,图1揭示了这种负外部性存在的机理:
如图1所示,假定需求曲线AM代表的是运输的边际效益曲线,需求曲线呈下降趋势。随着运输活动增多,行驶的边际效益开始下降。行驶活动的经济费用由供给曲线表示,反映的是与所行驶的最后一公里有关的边际费用。图中ON表示边际社会成本,OP为边际私人成本。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标志是运输活动的经济盈余(运输受益与费用)的最大化。先假定不存在运输外部性的情况,在Q1类的运输中,运输个体的经济盈余同时达到最佳水平,表现在OCAO区域内,同时社会也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在运输外部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使得边际私人费用与边际社会费用不相等,此时,进行Q2类运输是可获得最大经济盈余OBAO,但运输个体面对的只是私人成本。因此在含有社会费用的OCGO的Q1中,BGC部分即为运输的外部费用。
2.传统物流产业对3E负影响机理
日益扩大的物流规模,必然增加能源消耗,伴随大量废弃物,加重空气污染,引起城市交通堵塞,加速社会资源的枯竭及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来看,物流活动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
从运输环节看,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并产生噪声污染,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危害环境;过分消耗燃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道路需求面积的增加和修建也是对生态平衡的一种破坏。
从包装环节看。大量使用一次性包装会消耗过多的资源;包装物的回收处理也需花费很多的人力、财力;主要包装材料特别是不可降解材料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从配送环节看,粗放的物流模式、不合理的物流规划、不合理的配送中心及配送线路设计,会导致物流的混乱和效率的急剧下降,造成交通混乱、燃料的低效使用和排放物增加等等。
从储存环节看,很容易发生储存物的变质、损坏和废弃甚至危险储存物的泄露等,从而对经济和环境造成损失和破坏。
从流通加工环节看。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也会导致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利用,形成的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从信息处理环节看,这是公认的对生态环境没有负面影响的环节。但这当中采用的诸如射频技术RF、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也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电磁波辐射污染,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事实上,随着能源价格的普遍上涨和环境资源的日益短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物流模式,物流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因此,基于3E背景,现代物流模式的建立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相结合,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构建一个多目标优化的现代物流系统。
三、绿色物流是基于经济(economy)、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和谐发展的现代物流模式
绿色物流的理念是在20世纪后期,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经济学思想、生态伦理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逐渐兴起的。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三大危机。在此背景下,绿色物流观念逐步兴起,绿色物流战略逐步实施,并成为现代物流产业和物流活动发展的趋向和模式。
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物流的推广与实施。2001年出版的《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的1.20条款明确指出:绿色物流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由此可以看出,绿色物流在内涵上就充分考虑到了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改善,是一种基于经济(economy)、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和谐发展的现代物流模式。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有着不可比拟的特征和优势:
1.绿色物流属于共生型物流和资源节约型物流,比传统物流更能缓解资源和能源瓶颈约束。传统物流往往以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为代价,而绿色物流则注重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求得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存;通过物流革新与技术进步,减少或消除物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强调对资源的节约。
2.绿色物流属于逆向物流和循环型物流。传统单向物流系统只重视从资源开采再到生产到消费的正向物流,而绿色物流则注重物资回收、循环处理技术的投入和发展,重视废原材料副产品再循环、包装物再循环、废品回收利用、资源垃圾的收集和再资源化等,从而加强了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3.绿色物流更能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生产经营体制以及流通结构的升级或变化,人类社会正从“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时代向“多样化消费—有限生产—高效率流通”时代的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运输以及即时配送成为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而这必然又促使物流活动更频繁,并增加燃油消耗,产生大量废弃物,引起社会资源的枯竭及环境的恶化。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更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4.绿色物流是连接“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桥梁。在3E背景下,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以“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为代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绿色革命”和“绿色运动”。然而,很久以来这种绿色运动主要集中在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展开,事实上,绿色物流是“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通道,没有绿色物流的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5.绿色物流是有助于降低我国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代物流模式。现代物流作为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集中表现为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而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则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四、大力推进现代绿色物流模式的建议
1.积极倡导绿色物流理念。绿色物流是一个新颖的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模式,在资源与环保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绿色物流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主题。但在我国,由于物流业刚刚兴起,物流产业处于竞争无序状态,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小而散的特征,过分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很难考虑到整个物流产业的社会效益问题,导致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在全社会特别是物流产业内部倡导绿色物流理念,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当务之急。
2.以绿色物流思想为指导,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整合物流产业,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更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强化社会效益。因此,当前应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强力推进社会物流资源整合,积极培育大型市场竞争主体。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强调业务流程的“绿色化”,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广泛应用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与设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3.积极扩大物流市场对外开放,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物流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绿色物流模式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实施,企业在实施绿色物流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经验积累。因此,我国应积极响应入世关于物流业开放的承诺,开放交通运输、仓储服务等物流相关领域,吸引境内外大型专业和综合物流企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实行联合。
4.充分发挥政府职责,合理规划物流,完善物流标准,建立适应绿色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一是设立专门机构,按照绿色物流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的原则统一规划物流网点布局,优化物流流程,杜绝物流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二是政府应在投资、税收等政策上对实施绿色物流的企业给与倾斜和扶持,以鼓励物流企业主动实施绿色物流。三是制定、完善和推广体现绿色物流的行业标准。除了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物流信息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外,还要制定与推广能体现绿色物流要求的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四是倡导和鼓励物流企业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以“绿色”服务为品牌,广泛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5.重视和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绿色物流在我国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刚刚起步,而绿色物流的实施必然需要一大批层次高、眼光远、专业化、熟悉绿色物流理论与实务物流人才。因此,就高等院校学科教育来说,应当改革课程设置,努力探索和强化绿色物流知识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就物流企业来说,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积极引进绿色物流人才,强化员工培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长琼.物流与环境之间的双向制约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104—106.
[4]孟祥茹.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76.
[5]王自勉.绿色物流的内涵[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1):39.
责任编辑:伊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