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细读 稳操胜券

2008-09-28 09:37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大西北原文中夕阳

高考阅读主要是对理解、概括和赏析三大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高考阅读题的试题内容在不断细化,从侧重整体逐渐转向整体和局部并重。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点,同学们应充分运用“细读”手法,将阅读的重点指向字、词、句等“细处”,切实读懂它们的含义,然后解题。

★ 以“细读”深化理解

理解是阅读认知的基础,也是高考阅读的考点之一。以往的试题更多地着眼于文章宏观和整体的理解,近年来则逐渐转向微观和局部。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5题:

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 本题是比较典型的“深度理解”题,需要通过“细读”来完成。“道旁石”和“补天手”是原文中出现的两个词语。“道旁石”原意是指弃置路边、没有用处的石头,但被作者赋予新意,用来比喻“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而“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更丰富,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理解词义需要“细读”,理解句意也是如此。如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15题: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 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 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解析: 只有通过“细读”才能理解“大西北”意味着什么,“长大”喻指什么,“玲珑剔透”比喻什么,“摔打”又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得出:“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能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南方过于精致纤细,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这样的答案。

★ 以“细读”精化概括

概括是高考的必考点之一。没有深入的理解,概括也就无从谈起。理解是概括的前提,“细读”则是深化理解的有效方式。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4题: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解析: 要概括柳和人之间的“相同的特点”,“细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细读”原文可知,“左公柳”不但倒而不死,而且以“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而“民勤人”“肯吃苦”,默默地承担艰辛,还敢于“向命运抗争”。在“细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两者的共性——“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也就毫无困难了。

再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18题:

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

解析: “细读”之后不难发现,“锁闭心态”一词出现在原文倒数第三段的中间,此段的主要内容是对泰山的某些文化内涵的思索,“目空一切”“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坐井观天”“卑怯意识”等词语均体现出了作者对“泰山文化”的认识。筛选、整合这些信息后,将“锁闭心态”精当地概括为“自大”和“卑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以“细读”优化赏析

鉴赏题是阅读理解的重点题型。赏析的答案应具体而恰当,避免大而无当,没有“细读”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

2006年高考广东卷第16题:

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解析: 原文中加点的词语有:投射、穿、抛、挪,它们都是形容“夕阳”照射的动词,是随着场景、效果、观察、感受等的不同而变换使用的,显得丰富、灵活,能生发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细读”的作用就在于揣摩和体味这些词的表达效果。比如,“抛”原有“扔;投掷”之意,在原文中贴切地表现了夕阳毫不吝啬地慷慨地将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的无私、仁厚和博爱;“挪”本意是“移动位置”,在原文中指夕阳将要下山,将夕阳人格化,形象地传达出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

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题:

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解析: “细读”上述语句所在的原段落可知,“小生命”是指“一片美妍的小花”,它们“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绽放的花朵有“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生长的环境是“暮冬”时节“大雪后的崂山”上。当“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的时候,“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理解和把握了以上相关信息,再思考一下表现手法,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猜你喜欢
大西北原文中夕阳
大西北儿女
大西北,神奇美丽的地方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浪漫夕阳
夕阳的见面礼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大西北 中国梦
为让夕阳更美好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