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章素养”:亟需强化的语文教学理念

2008-09-26 10:21曾祥芹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9期
关键词:文学素养文章

提起“文章”,历来理解为“组成篇章的文字团体”,那是包容文学的广义文章。我讲的“文章”是超越传统的、与“文学”对举的狭义文章。它包括“普通文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专业文章”(新闻、史传、公文、论文、论著等);即使两栖文体集群(纪实散文、文学报告、文学传记、科学小品、杂文等)也当做“变体文章”看待,主张由文章学者和文艺学者来共同开发。

一、文章素养:语文三大素养(语言、文章、文学)的中坚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包括实验稿和修订稿)“前言”部分在谈到“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时,没有明显地把“文章素养”昭示于众,更没有把它提到与“语言素养”“文学素养”鼎足的地位。究其原因,是传统的“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即语言文学”的狭隘语文观在作怪、作梗。1980年,我提出了“语言、文章、文学三足鼎立”的新语文观,认为“语文学”的三大理论支柱是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在我看来,语文教师要成为语文学家,必须同时是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的行家。这种“行家”不是纯知识型的,而是智能型、人格型的;单说知识,也是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兼备的。

然而,从大学语言文学系毕业的所谓“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其语文知识结构通常只有语言学和文艺学,而没有文章学。许多语言学、文艺学专家,他们的学术成果几乎清一色地是文章(论文、论著),但他们在理论上长期信奉着、传播着“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即语言文学”的旧语文观。大批的高校文学院院长总以为自己主持的“文学院”是“‘文学之院”,不知道“文学院应该是‘文之学院”,所开课程至今仍然是:文学课第一,语言课第二,文章课连第三的资格都没有。足见“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的偏见仍在继续误导。这样,从“语言文学系”熏陶出来的语文教师大都缺乏文章学素养,几乎都是用大学积累的语言学、文艺学知识和技能来从事中学的文章读写教学。这是百余年来“学文学、用文章”的语文教育体制和“三缺一”的语文课程结构造成的弊端,不能把缺乏文章素养的责任一股脑儿都算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头上。

从学术思想影响来看,中国古代文论积淀了“广义文章观”,即把诗歌、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均看做“文章”,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习以为是,不明其非;现代文论又流行着“广义文学观”,即把带有“文学性”的记言、叙事、状物、写人、说理的文章统统归入“文学”,结果,《尚书》《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庄子》等文章典籍都说成了文学典籍。这样,几千年来形成的“广义文章观”与近百年来形成的“广义文学观”,并行文坛,彼此包容,“文本”“文章”“文学”之间几乎划了等号,三者混沌一团;致使古代处于正统地位的“文章”到现代沦落为文学的附庸,“重文学、轻文章”的流弊积重难返,只允许文学从广义文章中分化出来独立成学,不允许狭义文章从广义文章中分化出来独立成学,“文章学”独立生存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受到排挤。

有鉴于此,为纠正将“文章”与“文本”等量齐观,为避免将“文学”和“文学性”混为一谈,我们锐意把“文本”(文字作品)区分为“文章”和“文学”两大类,认为“凡是反映科学认识世界的文字成果,凡是不含虚构的非文学作品,不论单篇短章或成本的书,均可视为文章作品”。(曾祥芹主编《文章本体学》第10页)《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的提法肯定了“双文论”的主张。我们渴望文章和文学各自独立,携手共进,和谐发展。“文章”作为书面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识结晶,是建设“四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思想武器,是获得审美愉悦的精神乐园。基于文章在求真、向善、崇美三方面的巨大功能,《语文课程标准》宜简洁而明快地指出:“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文章素养、文学素养三大部分”。其中,“文章素养”不但是“语言素养”提升到“文学素养”的必经台阶,而且是“语言素养”与“文学素养”各自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在整个“语文素养”中处于“中坚”地位。

二、文章素养:融文章知识、智能、情志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文章素养”包括基础理论的、基本技能的、人文精神的三个层级。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设计,文章素养的整体提高,应涵盖下列三大方面:

(一)文章情志素养:对教师是指从事文章德育、文章智育、文章美育的情趣和志向;对学生是指热爱文章读写的情感、求真务实的文章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文章意志。文章内蕴的人文精神并不亚于文学的人文精神。它至少包含三点:

1.文章情感蓄积。“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灌注于段、章、篇中的情绪和情操(包括“零度情感”和“深度情感”),它与“意旨”密不可分,构成“文章精神”的第二要素,是文章主体的“写读动力”。从事文章写读教学的老师,要求自己蓄积一腔炽烈的“华夏文章冠天下”的爱国心,对经典文章应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文化渴求,醉心沉入汉语文章世界,终身享用写读汉语文章的乐趣。

2.文章科学态度。艺术地认识世界总要以科学地认识世界为前提,为指导;语文课的“双文教育”应该奉行“文章第一,文学第二”的方略。当今写作中泛滥的虚浮华丽的文风往往受“文学至上”观的影响,不知道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写话交心。因此,应把培养文章写读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摆在首要位置。

3.文章价值取向。求真、向善、崇美是文章追求的理想价值。无论个性化阅读或者个性化写作,其价值取向都应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避免负效应,追求正效应,警惕自由化误读,力求个性化正解,反对八股文,提倡写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创新文章。

(二)文章知识素养。“文章知识”指对文章本体、文章主体、文章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因为文章本体是文章主体和文章客体的辩证统一,兼顾“文”“人”“物”三体,方能识透“文章”。

1.文章本体知识。对“文章本体”的解剖和整合研究是文章学修养的重心。我主编的《文章本体学》(文心出版社,2007.7)一书用5篇30章分别阐述了文章的本质特性(本源、思维、特质、功用、规律),文章的信息内容(用心、意旨、情感、事料、境界),文章的体裁样式(媒体、形体、语体、类体、型体、变体),文章的结构法则(章法、思路、技法、语法、修辞、逻辑),文章的整体风貌(声韵、气势、神采、疾病、作风、风格、美质、伦理),提炼了一整套文章本体范畴。这30个概念体系,区别于“文学本体”论,集华夏古今“文章本体论”之大成,是不断自我超越的最新成果,为语文教师自修文章学所必读。

2.文章主体知识。“文章主体”指创造“文章作品”的“文化人”。从文章生产、传播和接受的流程来看,包括文章作者、文章编者、文章读者三大群体。文章编者是文章的最早读者,又是文章的最后作者,担当着文章作者和文章读者之间的中介。严格意义上的文章主体就是文章作者和文章读者。依照“写前必读、读后必写”的双向互动原则,文章主体往往一身而二任,在“一度创造”的写作生产环节中担当“文章作者”角色,在“二度创造”的阅读再生产环节中担当“文章读者”角色。认清文章作者和读者,才能充分发挥文章主体的创造精神。

3.文章客体知识。“文章客体”指文章反映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大世界。即自然和社会构成的“物质实体世界”和人类思维活动构成的“精神状态世界”以及文章和文学构成的“精神产品世界”。这与哲学家科普尔1967年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相契合,但又不全同。从社会学角度看,“文章客体”指文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政治气候、经济基础、文化氛围、科技水平、教育状况等生态环境。脱离社会环境的“人”和“物”,孤立地就文章论文章,是绝对不会获得对“生态文章”的科学认识的。

(三)文章智能素养:指文章阅读、文章写作、文章听说、文章思维等智力技能。按照文章学“一体两翼”的理念,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文章智能,关键的具有标杆意义的能力,就是要在“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基础上善于完成文章的创造性阅读,并善于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1.文章阅读素养。对于语文教材中的所有文章应能精读,融会贯通,烂熟于心;能略读、快读,提纲挈领,一目了然。无论传统的新编的文章精品都应做出个性化阅读。课程标准对课外文学阅读已有具体的推荐篇目,但把“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等非文学的文章作品的推荐权留给了语文教师。各类“文学作品选”多如牛毛,各类“文章作品选”寥寥无几,如《古文观止》和《今文观止》实在凤毛麟角。语文教师应对这一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

2.文章写作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作文虽包括写实和想象两类,但主要是写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日常应用文。教师无疑应为学生作出表率,写“下水文”,技高一筹。语文教师不会文学创作是缺陷,还难说失职;如果不会写示范性的普通文章和专业文章(新闻、史传、教案设计、教例品评、教研论文、教学专著),那就很难说是称职的了。

3.文章听说素养。说文章、听文章是通过有声语言传播文章和接受文章的能力。一般听话说话能力是对口头言语的吸收和表达能力,属于“口才”范畴;“入耳成文”的听文能力和“出口成章”的说文能力则是听说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的高标,是“口才”和“文才”的综合运用能力。

4.文章思维素养。思维能力是读、写、听、说四项语文能力的核心,更是注意、观察、记忆、联想、想象、思维、创造七项语文智力的核心。文体图式是思维的磁场。文章以抽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为辅,以灵感思维为魂、社会思维为凭,以辩证思维为纲、系统思维为网,以战略思维为舵、创造思维为标。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文章思维的“八卦炉”里冶炼科学思维的“火眼金睛”。

归结起来,文章情志是文章素养的动力,文章知识是文章素养的基础,文章智能是文章素养的主干。完整的文章学素养应该让“文章情商、文章智商、文章创商”三者获得全面发展。人们通常主要关注“文章智商”,而我认为,应把“文章情商”摆在第一位,把“文章创商”摆在最高位。

三、提高学生的文章素养,必先加强语文教师的文章学修养

提高语文教师的“文章学素养”与提高学生的“文章素养”有深浅高低的程度差别,前者是专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迫切需要,教师必先正己,方能正人。

1.把文章课程列为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尽管有许多可敬的文艺学家在不停地鼓吹“语文教育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课要以文学课为主”,但这种主张“可爱而不可行”。文章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正课地位和正轨方向是撼不动、改不了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阐释中,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我的理解,文章读写不但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习惯”,而且是语文社会应用最基本的“实际需要”。“修订稿”在读写教学条文中,将“实验稿”中出现10次的广狭兼用的“文章”概念增加到15次,突出以狭义文章为主。在课程总目标中,增加了“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在阶段目标中,对“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新闻和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日常应用文”提出了较具体的阅读、写作要求。这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是调整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加强“文章素养”的喜人信号。

2.把文章精品选为语文教材的主流体裁。且以全国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文章作品人教社版占63.8%,语文社版占70.2%,苏教社版占76.8%,合起来,占三分之二。(据甘其勋,载《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3《巨大的进步,不小的缺憾》)说明初中生以学习文章读写为重点是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以文章读写修养为重点。再看高中新编的多种语文教材,不论统编的、必修的或选修的,虽然文学作品的比例增强了,但专业文章教材(如新闻、史传、学术等)也在加强,高中语文教师在着重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也不能放松普通文章和专业文章读写的继续修炼。

3.把文章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法的主要方法。如果将语文教学法分解为“语言教学法、文章教学法、文学教学法”三部分,那么文章读写教学法居于中坚地位,发挥主干作用。语言教学法常常随文章阅读进行识字、解词、析句,随文章写作进行写字、用词、造句。文学教学法也常常与文章教学法同步、对应、交错、互动地进行。“适体阅读”要求把文章当做文章来读,把文学当做文学来读,这是“入格”训练;“跨体阅读”既可以把文章当做文学来读,也可以把文学当做文章来读,还可以对两栖文体实行文章和文学地双重解读,这是“出格”训练。

普通文章是语言和文学的中介物,是横跨在语言和文学之间的一座必经的桥梁;专业文章可以与文学作品争雄媲美。青少年必须遵循“语言→文章→文学”的发展程序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我曾打过一个比方:如果说21世纪的语文教育是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的“三拉马车”,那么“文章学”是驾辕的。鉴于高师语文教育体制的先天不足,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文章学素养是语文教师素养的弱项,又是语文师资培训的主项。如果把提高性的“文学素养”列为语文的基本素养,那么普及性的“语言素养”“文章素养”就该列为“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了。

(河南师范大学 453000)

猜你喜欢
文学素养文章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文学小说
文学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