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东辉
罗维东,男,汉,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车辆及机械工程和工程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石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等一批教改研究项目;组织和参与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5项,发表论文30余篇。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北京科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起点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寻求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记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了该校党委书记罗维东。
记者: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不是表明高等教育或者大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起点?
罗维东:的确,我们处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已经成为了一个高等教育的大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上升到2002年的15%,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2007年,毛入学率达到了23%。在校人数已经达到1,8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第三,学校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007年,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了近5亿吨。随着我国冶金工业由大变强,世界钢铁工业和研究中心即将转移到中国,作为一所以冶金和材料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要占有一席之地,在办学规模基本稳定后,必须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水平,拓宽学科面,形成新的特色,融入区域经济,谋求更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是什么?
罗维东: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是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以及学校自身历史地位、办学水平和今后发展方向诸多方面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多年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围绕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冶金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学校实际,认真总结历史,科学谋划未来,明确和丰富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长远发展目标,明确了以冶金、材料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定位,坚持稳定规模、培育精英人才的办学层次定位,立足行业,面向全国,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
记者:那么,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贵校在改革发展中应重点把握哪些方面?
罗维东:学校虽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距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有差距,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适应等问题。要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必须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做好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优化管理体制,建设优势学科,全面提升学科实力和水平。为此,必须重点把握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有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通过学科结构优化,形成相互促进、各具特色、健康发展的格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第二,要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的关系,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要把教学放在学校的核心位置,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改革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更新教材内容,强化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要坚持人才强校,继续深化改革,采取特殊政策,通过有效的机制保障,激励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世界500强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国际学术交流力度,力争在互派学生、合作培养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国际化办学的进程。
第四,要弘扬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家园。大学的文化和精神至关重要,追求真理,发扬学术民主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要鼓励师生自由探索,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要努力形成严谨治学、奋发向上,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
记者:学校提出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怎样保持特色并重点培育新的特色学科?
罗维东:所谓有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强。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北京科技大学的发展见证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为冶金行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为学校保持特色学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冶金、材料、矿业、机械等12个全国重点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形成了工、理、管、文、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试点建设高校。学校拥有一支以10名院士领衔的学术精湛、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拥有14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潜力。
我校的特色学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多数高校不愿涉入的学科,如矿业类,相对来说这类学科保持特色和领先地位比较容易。一类是多数高校争相涉入的学科,如材料专业。这方面,我校在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处于绝对制高点的位置,但是因为这个学科领域比较宽,进入的学校比较多,已经出现一批和我们差不多,或者只差一点的学校。
在未来的5年~10年里,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制约中国发展最大的瓶颈可能就是能源和环境,因此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学校要统一规划和布局重点培育的学科,发挥冶金、材料等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通过组建若干个研究中心,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重点培育和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为基础比较好的能源、环境和工业控制等学科提供支撑,努力在这些领域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力争排到全国比较靠前的位置。
记者: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和直接体现,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证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的实施?
罗维东: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必须视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内涵发展,就要统筹协调处理好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就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我们的主要举措是: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特色,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学校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倡导创新,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举、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实践教育与全面育人结合”的实践教育理念,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全程化、三层次、六模块”的大教育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校全方位推进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社会工作、社团活动等工作,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融合,将知识学习融入实践过程,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稳居北京市高校前列。2004年~2006年,学生中有570人次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861名学生获得北京市级以上科技活动奖励。学校的机器人代表队连续6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前3名,两次夺得冠军。
第三,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师指导方式、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培养机制,致力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大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记者: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学校,请您谈谈学校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具体做法。
罗维东:北京科技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较为明显的高校,是推动我国钢铁行业科技进步的主体,肩负着支持创建国家钢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任。“十一五”期间,学校提出了“盯住三项国家需求,创出三条创新路线”的科技创新构思。
“三项国家需求”,就是钢铁新流程、新技术研发,重大工程材料结构安全服役研究,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新技术研究。
“三条创新路线”则包括:一是以材料类重点实验室为主体, 力求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功能材料机理等基础性研究取得突破,形成材料学科的创新路线;二是以矿业、冶金、机械类重点实验室为主体,力求在矿冶一体化流程、钢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突破,逐步形成集成创新和工程创新的创新路线;三是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主体,力求在冶金装备国产化、系列化以及装备的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形成工程化创新路线。
这一新构思改变了过去由企业提出需求,学校被动应战的科研工作局面,而是主动先于企业开展前期的科技研发,在某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引领行业创新。近年来,学校与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签订共建协议,先后与40余家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同时,学校整合冶金、材料、机械、信息多学科的优势,组建了冶金工程研究院、材料技术研究院,搭建起多学科互动的创新平台,开展自主创新研究。校企合作模式从原来以教授个人为主体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的模式转变为以多学科学术团队为主体的科研合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学校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7年,学校还获准牵头建设国家发改委立项的“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评价设施”项目,实现了教育部直属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零的突破。
记者:学校将如何统一思想,整合力量,把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落实到师生的行动中?
罗维东:学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涉及创新办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各个方面,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校师生形成共识,共同努力。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工作。通过发扬求真务实、崇尚实践的办学传统,构筑以“求新、务实、人和”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以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实践主题,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发扬民主,发挥教授会的治学作用,促进学术民主。发扬民主是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创新力的重要途径。今年,学校教授会制度试点工作在学院开展,目的是通过这种制度,真正把学术的权利、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权力交给教授,学院的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聘任委员会包括以后院长的提名等,都交给教授会来做,使党政联席会、教代会和教授会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面向未来,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全局,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就一定能开创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包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