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清考”要较真,大学“严出”引争论

2008-09-18 10:41
大学 2008年1期
关键词:考试大学制度

邢 英

2007年6月7日首都经贸大学丰台校区,发布了2007年应届毕业生“清考”成绩,500余人参加的考试有200多人未能通过,占今年毕业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按学校规定,这200多名学生只能留级,不管是否已经与用人单位签下合同,或者考上研究生。

这一人数超出该校去年一倍,创下了学校的历史纪录。

什么是清考

“清考”,是一些高校为毕业生设置的最后一次考试,目的是给那些经补考后仍有“挂科”(学科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有一门学科未能通过“清考”,就必须交5000块钱以延长学籍,留级一年再行补考。

追踪

2007年5月中旬,首都经贸大学丰台校区像往年一样启动清考程序,共有580多名大四学生参加考试,不过一些同学不以为然,觉得“清考”一般比较宽松,还给它冠以“海捞”的戏称。然而在6月7日公布的清考成绩单上,一些同学却惊讶地发现学校今年较真了,自己没能通过清考。

首都经贸大学的这次“清考”成绩单显示,本次考试共有1769人次,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多科不及格,最多的一个学生有21科。

许多留级的毕业生抱怨,学校平常对他们管理不严,现在突然“发难”让他们深受其害。而网上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需要自我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清考不过不能怪学校老师当初管得不严,考试是学校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手段,考试不及格当然证明学习不过关,不能毕业也理所应当!”而有人却说“要严格的话应该一贯严格,很多人读完大学最关注的就是就业,学校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思考

大学“严出”为何频遭质疑

美国兰德(Rand)公司2005年的一项报告指出,美国几乎50%的四年制本科生会从学校流失。德国的情况比美国稍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平均退学率大约25%,流失的原因不一,但是,出于不用功、能力不足而遭淘汰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为何当淘汰——留级、退学、不能毕业等真正来到国内高校时,社会却难以接受,并引出诸多议论呢?

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熊丙奇教授认为国内高等教育实行“严出”,受制于以下五方面原因:

一是国内高校无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培养和管理。让学生“无话可说”的淘汰,必须基于学校完善的教育措施、严格的教育管理。如果一名学生进校之后,没人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而且学校的课程设置、老师的教学质量,存在各种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淘汰,会让学生觉得“心有不甘”,他们会认为除了自己主观不努力之外,学校也应当负担责任。

二是国内大学生普遍缺乏在大学里还要“苦读”的意识。我曾经遇到很多家长,在高考前,用这样的话激励学生——再苦几个月,你们就苦出头了,上了大学,你们随便玩。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是高考,考上大学;而学生高考结束、考上大学之后,普遍失去了奋斗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

三是国内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标准存在偏差。我国高校目前衡量办学质量,往往采用就业率、考研率、专升本率等“数字指标”,而对学生的考核,基本沿袭基础教育的考试模式,突出知识记忆,强调书面考核。这种情况导致成绩不合格者众,而学生即便通过这种体系的监控,也难以具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

四是国内高等教育没有通畅的“退出”机制。一名大学生,可能不喜欢所上的大学,不喜欢所读的专业,而大学也可能录取了不符合自己培养要求的学生,因此,退学、淘汰事件是十分正常的。问题是,这些学生从大学退出后,他们如果想再进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必须重新参加高考,而不可能转到其他学校继续读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很大的不同,可以说,一名大学生被退学后,甚至有可能就此中断其学业生涯。

五是国内学历社会看重学历胜于能力。虽然这种情况在不断改善,但是,就我国社会整体观念而言,人们对学历的关注,超过了对能力与素质的关注。读大学就是为了获取一张文凭的观点,还很普遍。另外,不少用人单位在用人时,还以学历作为重要的择才标准,这加重了大家对一纸文凭的渴求。上了大学,没拿到大学文凭,对很多家长和学生来说,是不可承受的事。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中国大学将无法参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也无法履行作为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让所有进入大学的学生,能经过严格的教育,具有一名大学生应该有的素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不适合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淘汰,这需要大学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新的调整,否则,教育管理不到位、没有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相配合的淘汰,很难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也就会面临大家不断的质疑。

链接一>>>>

花钱“清考”学生“贬值”

两个小时,梁凡(化名)完成了8份试卷。交卷后,他甩甩酸胀的手,将监考老师发下的《毕业生登记表》填写完毕。他知道,自己的毕业证应该没有问题了。和梁凡一起考试的,还有其他五六十名学生。

他们都是北京市海淀区的某民办学院大四的学生,他们参加的是在校内俗称“清考”的考试,为了参加这次考试,梁凡向学校交纳了1200元的费用,每门150元。

两小时考8门,15分钟考一门,除了抄答案,怕别无他法。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做的—“监考老师将试卷发下后,又将答案发给了考生。”而各个科目,还在一个考场考,北京市教委工作人员表示:闻所未闻。“但该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学校内部组织的考试,不属于国家教育考试的范畴,因此凭借现行的考试规定,很难给这种现象的性质下判断。”

能考过的,在第一次补考中以成绩过;不能考过的,在“清考”中以钱过。对此校方教务处负责人表示:学生所言有多处不符合事实,“虽然绝大多数学生第二次补考会通过”,但“考试本身是严肃的,肯定会有考不过的”。

链接二>>>>

大四学生岂能“放羊”

大学生活“前三年紧张,最后一年‘放羊”,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处辉教授表示,大四学生的生活状态差别很大,而学校却很少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这对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极为不利。

过去,大学四年级有社会实践课。由学校出资组织统一的社会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不错。但近年来由于在校生规模扩大,学校办学经费紧张,这些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规定动作”大都被搁浅了。

西方大学本科四年级有研讨班(seminar)制度。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或专项社会调查,作为必修课程之一,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效。但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这种制度,加之没有相应的分类指导制度,便形成了当前大四学生的“放羊”状态。这显然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为确保本科教育质量,当务之急是在如下三种制度中选定一种或两种,认真落实。第一种是恢复大学生四年级的社会实习制度。恢复这种制度的关键是实习经费要够用、要落实。第二种是学习西方高校的办法,建立大学生四年级的研讨班制度。建立这种制度的关键是经费到位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第三种是建立分类指导制度,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建立这种制度的关键是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除了经费外,还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让大四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时期。

(责任编辑:刘 欣)

猜你喜欢
考试大学制度
至善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某些单位的制度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