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鹏
2007年,对于那些曾经因为贫穷而贷款读书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平常的年头。这一年,许多银行都把他们不还贷款的事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一时间,大学生还贷事件,成了社会热点。
事件追踪:
2007年8月20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通过网络,首次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公布于众。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究竟是偿还困难还是信用缺失?记者对其中几名毕业生进行了追踪采访。试图找出他们欠钱不还的原因——
月光族:月收入一千,还贷有难度
人物:小军(化名),2004年毕业,温岭人。自称已不记得当初贷款多少。按当初和银行签订的协议,应从2005年开始还款,每季度还款1700元,6年内还清。目前违约月数为26个月,积欠本息共17113元人民币。
通过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公布的信息,记者顺利地找到了目前正在台州一家医药公司工作的小军。
小军2004年从北京某知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之后,他凭着自己较好的英语,在一家民营企业找了份翻译的工作,去了尼日利亚。翻译工作收入不错,但毕竟远在非洲,气候条件不好,而且又人生地不熟的,生活很辛苦。
由于在念大学之前,他就向老家的农业银行贷款用作学费,所以回国后,他把在非洲赚的钱大半还给了农行,剩下的部分刚好补贴家用。
“当时家里急需用钱,就把钱给了家里。”但小军承认,当时的钱是足够还工行的贷款的。
后来小军又换了好几份工作,销售、律师助理等等,但都不理想,所以收入很不稳定,直到在现在这家医药公司工作。
小军说,还工行助学贷款的事确实没怎么在意,一直拖到工行公布了名单,记者联系他,他才猛然感到事情严重了。
小军说,他现在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光房租就要300元,加上水电费、吃、行,一个月所剩无几。
“整个一个‘月光族,实在没办法还贷。”小军说,他真没想到银行会公布他的个人信息。
他说这种方式让他压力很大,如果让周围的人知道,对他的生活、工作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记者了解到,小军在得知消息后,主动和北京工行取得了联系,双方再次达成了还款协议。他将在三年内还清约1.7万元,以及每天4元钱的罚息。
创业族:先还其他利息高的贷款
人物:小伟(化名) 从中国最知名的大学毕业,长兴县人 ,贷款31250元。按当初和银行签订的协议,从2005年开始还款,每季度还款2400元,6年内还清。目前违约月数为23个月,虽然已经还清部分贷款,但仍积欠本息共16779.06元。
与小军一样,小伟也是从记者口中才第一次获悉北京工行公布了他的个人信息。
他很气愤,他认为银行在网上公布自己名字和家庭住址的方式很不妥。
“银行说联系不到我的说法很不可靠。我留给银行的信息很详细,学校也能查到我的联系方式。” 小伟说。
小伟表示,他在得知自己上了工行北京分行公布的欠贷名单的消息之后,就马上和工行取得联系,并还清了部分贷款。他还和工行达成协议,到明年3月还清所有拖欠的贷款。
记者提出疑问,为什么有能力还款,却不还?
小伟告诉记者,当初签订的合约中(还款)原本就是2008年3月才到期的。
2004年小伟一毕业就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每个月平均有5000元到6000元的收入,所以一个季度缴付2400元的助学贷款对小伟来说并没有什么压力,第一年他都能按约如期还贷。
但2005年后,小伟离开国有银行,和朋友拿出所有的钱开始自主创业,并向银行申请了创业贷款,开始了全新事业的打拼。然而几十万元的巨额投入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各方面的贷款让小伟感受到了还款的压力。
“刚创业的阶段,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贷款,对于我来说一定是把大头先还上。”曾在银行工作过一年多的小伟熟悉银行的各种还款政策,“助学贷款的还款利息国家是垫付一半的,逾期还款的罚息相对其他种类的贷款也是比较低的。”
所以,还在创业起步阶段的小伟很自然地选择先向银行缴付其他贷款。
本来是6年内还清,但协议中规定进入还款期后,小伟必须每3个月还一次贷款,额度为2400元。小伟确实没有做到。
“没想到银行这么快就擅自公布我的个人信息。”小伟还愤愤地说。
各方观点:
学生签协议时不看条款
一位银行工作人员说,为尽快拿钱,许多学生签协议时不看条款,误以为助学贷款就是助学金,是国家给的补贴不用还。毋庸讳言,还有部分学生的确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毕业后天南海北,原借款银行不知道自己的去向,也不太可能为了区区几万元一路追踪,所以对归还助学贷款一事,能逃则逃,能拖则拖。
诚实守信方能立足社会
林卫萍(知名评论家)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欠款学生不是恶意欠款,也不是真的不想还钱,只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是手头没钱。困难可能存在,但既然不能还钱,总可以主动与银行联系吧?可是这些大学生却连起码的礼貌都没有。
我们希望所有的人都是讲诚信的,可现实也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不诚信的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人说银行在媒体上公布学生个人信息侵犯了公民隐私权,但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既然欠款的学生已经违背了约定,银行公开其个人信息也是应该的,而且除此以外,谁能告诉银行有更好的办法能让这些学生还钱?这样做还能让欠款的学生意识到诚实守信是立足社会之本。对欠款大学生的惩罚,会使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如果因为欠款的大学生太多而使银行不积极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岂不是因小失大?
给拖欠助学贷款大学生留一点尊严如何
尤小立(苏州大学教授)
国家助学贷款一般是规定贷款人在大学毕业后6年还贷。但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是一大难题,即使找到了工作,在收入上也会打折扣。他们既然是贫困生,拿一部分收入孝顺父母、补贴家用也是理所当然的,再去掉基本的生活费用,可以说所剩无几。用这笔少量的钱当然可以还贷,但再过几年,他们就将步入最佳的婚育年龄,房价在上涨,教育费用在增加,这些问题让他们担忧的同时,也促使他们点滴积攒,早做准备。以前我们曾经呼吁国家助学贷款有一个更宽的时限,并且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个区别对待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一刀切”政策的负面效应。但现在看来,政策的不合情理,正在诱使更多的大学生变得“不诚信”。
无条件还贷与无意还贷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现在却被同样拉出来“示众”,而且是由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一起执行,这更让人费解。因为按照我的理解,国家助学贷款应该是有一定约束的福利行为。它可以有规定和规则,但这些规定和规则应是宽松的,体现福利的保证和保险原则的。既然是福利性质,委托商业银行具体执行,也不应像商业行为和商业约定那样具有强制性。
律师:银行曝光“黑名单”有风险
邱宝昌作为知名律师曾经就银行联网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接受过媒体采访,并对该制度提出质疑。邱律师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外国的信用体制经验,希望在我国建立相应的制度。“在美国,一个人欠贷不还,将在找工作、申请贷款等方面都受到限制。不过,这需要建立很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严密的网络,还要建立整个公民的诚信意识。”
邱律师认为,银行虽有无奈,但银行还是要分情况对待欠款者,对确实没有能力偿还的欠款者,应予以宽容。公布“黑名单”,银行还要承担风险,一旦出现错误,银行本身也面临诉讼。邱律师认为,解决合同纠纷最好通过法律途径,“即使找不到人,法院可以公告送达,缺席审判。通过法院的执行更合乎法律程序。”
仅仅曝光学生欠贷有失公平
不管是助学贷款,还是购车、买房或其他贷款,借了不还必将给银行造成呆坏账。银行的钱来自于全体储户,呆坏账多了,实际上加大了储户的风险。因此,银行催债、收账,合理、合法。对任何人来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那些主张“对欠贷学生应多一分宽容”的人,假如告诉他,由于“宽容”过多,银行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你借给银行的钱也别要了,估计他一定不干。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分是非的“滥好人”,拿着别人的钱去自己充“好人”,表面上看挺人性的、挺宽容的,其实,不但害了那些已经是成年人的“孩子”,也害了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包括他本人。银行的钱如果都收不回来,难道不是全体储户倒霉?难道主张“宽容”的人就能收回自己在银行的存款?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问题不在于银行对违约助学贷款曝光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更不在于曝光能否管用,而是银行对于所有欠贷者公平与否,是否存在“双重标准”?银行的呆坏账绝不仅仅是少部分助学贷款,凡是贷款违约都一律曝光,不仅仅是给违约的大学生曝光,那么,银行的做法就无可挑剔。反之,仅仅是曝光违约的大学生,而对其他更多的违约者,对那些给银行造成几十亿、几百亿呆坏账的人网开一面,手下留情,法外开恩,就让人们感到有失公平与正义。 (中国教育信息网)
事后链接:
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
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以来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国累计已审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206.8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72.7亿元,早期贷款的学生已完成学业,开始进入还贷期。但由于当前一些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流动性大、少数学生信用意识较差等原因,已经出现拖欠还贷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人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
“与一般个人贷款业务相比,助学贷款风险更高。”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猛增,大学生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借款人的还款风险存在一定客观因素;而国家助学贷款期限长,借款学生流动性大,毕业后分散在全国各地,又直接影响了银行对贷款的催收。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人曾希望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扼制拖欠助学贷款。只要欠款的学生毕业后有工作,在银行开了工资账户,他的信用信息就会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留下记录,银行很容易就能找到他。而一旦他有了不良信用记录,以后就很难再从银行贷款。
学贷“保险”悄然面世
近日,中国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向某省农行赔付了24笔“学贷险”共21405.94元,这成为国内首例因助学贷款违约、由商业保险公司“埋单”的保险赔付案例。
作为贫困学生救命稻草的助学贷款,因为其高违约率,成为各大银行手中的烫手山芋,不少银行出于执行国家政策的需要,不得不贷,但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又迫使大多数银行惜贷。这种矛盾心理状态势必影响到助学贷款的周期性运转,因此,不少商业保险公司瞅住机会,适时推出了“学贷险”。
有评论人士指出,“学贷险”虽然使助学贷款得到了一定的良性循环,但只能保障银行的信贷周转机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贷款生的“诚信”问题。(新华网浙江频道)
欠贷诉讼遍布全国
其实,比起公布“黑名单”,助学贷款的诉讼早就在各地全面展开,在湖北,银行甚至把学生家长告上法庭。
2006年5月15日,北京昌平法院对中国石油大学霍某、季某两名学生进行了缺席宣判,判令其立即返还所拖欠的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的助学贷款。昌平法院近日还将对另外3名欠贷不还的学生进行宣判。此前,建行北京昌平支行状告中国石油大学42名毕业生拖欠助学贷款。虽然立案半年来有37名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偿还了贷款,但仍有5名学生既不还贷,也未到庭参加诉讼。
拖欠助学贷款网上公布后百余大学生还贷80万。
据《北京晨报》消息,自工商银行在网上公布拖欠助学贷款的1200余名学生名单之后,已经有百余欠贷大学生主动与工商银行联络,80万贷款已经顺利归还。
链接
大学生助学贷款拖欠额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以来截至2007年11月底(据中国教育信息网),全国累计已审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206.8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72.7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人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
2007年向社会公布拖欠贷款大学生名单的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各大银行及该银行各省市分行,均在不同形式上对欠款大学生情况给予公布。据有关媒体粗略统计,2007年以上三家银行的几十个分行参与了这次追缴贷款的事件,几乎遍及全国。
银行从一开始的发放助学贷款到现在的集中追债,其中也有说不出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