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
想使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让房地产降温,让钢材市场降温,让能源需求过快增长降温,由此带动通货膨胀降温。而让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唯一利器可能就是货币紧缩。
近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时,明确谈到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胡锦涛说,当前国际环境当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了,中国的国内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增大了。针对这样一个情况,中央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经由这番讲话,可以联系到几层深意:首先是希望大家不要把举办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看得太大,中国不希望别人将自己当作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因为奥运会而成为发达国家:其次要各方明确,国际经济,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那么中国经济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
另外,胡锦涛用了两个词,一个是挑战,一个是困难。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谈及“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困局形成自“高速增长”
看来,中国经济形势,真的是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稍早6月中国贸易顺差骤减的数据公布后,经济情况已经引人注目,因为出口大幅度下滑的真正原因,正是“可能需要急刹车”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仔细分析贸易顺差骤减的原因,虽然有出口退税同比减少,货币政策相对偏紧,以及美国次级债危机及世界经济减速等诸多原因,但进口原材料及能源价格爆涨和同内通货膨胀是主要原因。而通货膨胀为什么在现在光临中国,正是因为经济超速。
当进口的铁矿石及原油价格上涨一倍甚至几倍之后,我们不可能想象钢材等基础工业产品的价格会不涨,而当基础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一倍多后,大多数产品的成本肯定会暴涨。这就是经济周期的自然反应。当然,成本同比急剧上涨许多企业会受不了,国际社会也会受不了,因此出现出口订单减少,因此出现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因此出现经济下滑风险,这才是贸易形势不好给我们的核心提示。
经济下滑有周期,通货膨胀也有周期。通货膨胀起源于经济过热,而通货膨胀的发展也可能使经济过冷。虽然中国经济持续长期快速增长的确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国内对本币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之后,通货膨胀依然越来越高,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也越来越高,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却大幅度下降。这说明,通货膨胀加速正在与经济减速并行,经济中的潜在风险不降反升。
宏观调控寄期望的目标之-包括贸易顺差能够减少,包括经济能够降温,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让过多依靠出口和房地产拉动的经济能够向内需和创新经济拉动转化。而现在,多种因素使我们发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正在偏离,经济可能减速过猛,企业景气指数大幅度下降,贸易顺差骤减只是信号之一。
为了应对经济南“过热”突然转为过冷,中央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决定进行宏观和产业政策调整,相关政策已经或相继将出台,包括放松财政和货币政策,提高贷款额度,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加人民币的汇率弹性等。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政策作用只是暂时的,我们最重要的经济目标仍然是与通货膨胀做斗争,仍然是经济的结构调整。如果通货膨胀恶魔不退,如果煤炭价格不降,钢材价格不降,能源价格仍然疯狂上涨,如果经济中没有新的亮点,特别是创新产业的出现,等待我们的只能是经济衰退。
货币政策不是“祸首”
6月外贸出口的增速比5月份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传统商品出口增长呈现明显放缓迹象,而钢材出口仍然在增加。
一季度出口钢材1137.67万吨,二季度出口1553.62万吨,仅二季度出口就上升了36.56%。上半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234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增速比去年同期低了5.7个百分点,显然,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是靠钢材出口增加获得的。更重要的是,下半年国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量可能骤减,20%的出口增速已经是临界点。
经济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当经历了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减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符合大周期理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使它减得合理,不至于出现经济衰退甚至经济危机。
那么,经济减速是否因紧缩政策所致?这不仅是当前经济学家争论最多的问题,也是未来“药方”怎么开的大问题。事实上,经济减速、出口下降的祸首并非宏观调控,更非货币政策过紧。它由一系列不可抗力因素形成合力所造成,包括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经济放缓,能源及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运输等等成本提高。如果说货币紧缩等货币政策造成过紧的经济环境,也是一刀切所致,并非不该紧缩。
具体分析,房地产市场的确过热,而且它是通货膨胀高企的罪魁祸首,铁矿石为什么一涨再涨,原油为什么敢冲147美元,很大程度上是在赌靠房地产拉动的中国经济会疯狂下去。因此,想使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让房地产降温,让钢材市场降温,让能源需求过快增长降温,由此带动通货膨胀降温。而让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唯一利器可能就是货币紧缩。
货币政策如果“一切切”,也许会“伤及无辜”,许多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会被更早地暴露在风险之中——它们的融资环境差;但反过来说,在宏观调控中受伤最重的(苏浙沪粤鲁)中小企业,早就应该进行产业升级,早就应该寻求创新,靠劳动力密集、靠成本低廉、靠政策补贴,靠老三样想保持长期的出口优势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靠劳动力密集,靠成本低廉,靠价格优势最容易受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实际上,我同中小外贸企业的疲态从去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开始起就已显露。尤其是食品加工和服装行业受影响很大。这种状况之所以没有在5月前的GDP和出口贸易数据中显现出来,主要是国有企业反应过程,以及大量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在年初“突击出口”。而实际情况在变,诸多条件在变,这不可能不暴露,它终于在6月的数据中显现出来。
就近期来看,苏浙沪粤鲁中小企业出口能力下降,就业形势紧张,经济发展受大环境影响过大,已经获得决策层重视。最近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包括放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就是为了缓和紧张局势。
但是更值得期待的是,国家也要在奥运会后转变宏观调控的具体方向和领域,避免“一切切”。这对下半年中国一些企业保持活力肯定有帮助。但是,南于紧缩不可能全面放松,房地产市场必须继续调控,这对钢铁业不可能没有影响,而国际大环境不好,钢材的出口会越来越少。因此,出口增速下降几乎铁定。
调控不能全面放松
为什么宏观政策不会也不应该全面放松?因为通货膨胀可能比经济减速更难医治,一旦让它奔腾起来,经济何止是减速!如果通货膨胀指数不回落,靠打强心针刺激起来的经济,犯起病来会更严重。
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大多数企业的困难并非完全由于国内金融政策相对过紧所致,因此也不能对国家政策调整抱过大希望。未来治病的良方不是全面放松,只能是“有保有压”,局部放松、有针对性地放松。
从国际环境看,只有中国保持紧缩、保持对通货膨胀的严重立场,形势才能好转,甚至不排除主动的经济减速,和能源等商品零售价格的主动调整。
所以,中国许多传统行业企业未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不会好转。为了避免将来遇到更大的麻烦,现在有些行业的局部企业只有退出,这是大局。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想在困难中生存下去,指望政策救护,不如快练内功。
当前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的目的,不是宏观政策的全面松绑,只是为了使经济不至于突然减速,不出现大起大落,而由于国际环境不好,国内企业成本上升,出口报价缺乏话语权等主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困难不可能一下子扭转。
根本的出路,仍然是改革,是企业的产业升级重组,包括产业和产品创新。换句话说,由于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许多行业和企业处于群雄混战局面,它们不可能对抗国际上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同时受企业成本上升影响巨大,这些弊端不是靠放松宏观调控所能完全解决的。
从国际环境和国家层面更大的战略考虑,由于人民币对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仍然在继续贬值,那么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步伐就不可能停止,一些被压抑很久的生产要素成本也会继续上升,国际能源基础原材料价格可能维持高位。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从这个大局分析,一些出口企业进入冰冻期是必然的。要想获得订单,要想谋取利润,只能忍受产业升级的剧痛并付出被淘汰重组的代价,同时要进行体制上的改革。通俗地说,大环境好转需要时间,需要改革。不改革,不创新,不寻求新机遇,很难生存。
在诸多条件比例的情况下,短期内的应对,可以是瞄准灾区重建和国内市场。对许多做惯了出口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如将视线转向国内,尤其是制造业和一般加工业,灾区机会多多。中国下半年甚至明后年的经济运行热点在哪?肯定在灾区重建。
目前,国际许多企业都瞄准了中国灾区重建所可能产生的巨大商机,财政部已经初步预测灾区重建可能要投资万亿以上。因此,这边不亮那边亮,坏事可能变好事,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很大,未来亮点很多,对企业来说,市场机会多多,就看我们转得快不快,变得灵不灵。
而船小好掉头正是沿海中小企业的强势特征,我们有什么理由为它们过于担心,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它们内生的活力呢?重要的是,让它们获得平等的机会。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