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而想象和幻想则是这朵绚丽花朵的花蕾。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走在抽象思维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则走在理性的前面。人类在“幼稚”期肯定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从遍布世界各地的远古时代人类的出土文物中,从那些图腾、神灵中,无处不见早期人类的神奇幻想和想象。
瑞吉欧教育经验中的“一百种儿童语言”特别强调了美术这一特殊语言。它是人脑思维的外在表现,而且最能反映孩子想象创造的结果。因此应充分利用好美术活动的契机,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一、培养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带领孩子迈开想象的第一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起点。一般来说,孩子对画画和做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3岁8个月的小米每次想画画时,妈妈会在一边引导:
“小米,你今天想画什么呢?”
“我要画三只小猪。”
“噢!三只小猪发生什么事了啦?”
“三只小猪智斗大灰狼呀!”
“小米好厉害呀!我真想看小猪是怎么斗大灰狼的呢!”
……
于是小米开始进行了“三只小猪”的创作活动,由于从头到尾,小米都是想象着来绘画、不受限制,因此越发对美术感兴趣了。当然孩子积累一定的绘画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二、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果您为了教孩子画画而画了一只有翅膀的昆虫,孩子却把它看成是一只蜜蜂,你千万不要责备他,父母的责备容易熄灭孩子想象的火花。家长的任务是如何使孩子的天真想象在他不断的努力探索中得到证实,无论孩子想象多么幼稚、可笑,家长也必须用心倾听。如果父母常把孩子的幻想或颇具独创性的想法,看做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而加以批评,而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判断,那么,就会不知不觉地破坏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尤其不要认为孩子的“异想天开”是胡思乱想。
4岁的鸣鸣画上了月亮还有星星,并且画得月亮有个大缺口。说月亮不象月亮,说星星又没有棱角,妈妈就问:“你怎么把月亮画成这样子啊?能告诉妈妈是为什么吗?”鸣鸣受到鼓励,就表达了自己的想象,“奶奶说,天狗吃月亮,还不是从这儿咬了一口的嘛!”鸣鸣边说边得意的指着缺口。妈妈恍然大悟!
三、激发孩子体验想象的乐趣
想象的内容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想什么就画什么。有些孩子缺乏这种情感流露,无法在他的作品里宣泄情感,那么父母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渐渐产生幻想的动机,赋予他们想象的能力。
例如让孩子欣赏一幅龄具有创造水平的画:一支带导线的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借助于画面利用情境语言来引导想像力缺乏的孩子:闭上眼睛,现在你好象戴上了这支笔,写了很多很多字,累吗?一点儿也不累。让幼儿感受笔的神奇功能,起到幻觉的作用,从而激发想象的愿望。
四、扩大孩子视野,丰富孩子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孩子想像力绘画发展的基础。生活中,要让孩子感知客观世界,使其置身于大自然中,多看、多听、多观察……通过参观、旅游等活动开阔孩子的视野,积累感性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增加表象内容,为孩子的想象增加素材。
当5岁的潇潇看到蓝蓝的天上有片片白云时,不禁大声喊:
“妈妈,我真想采下一片白云。”
“为什么啊?”
“我想吃啊,好甜。那是棉花糖啊!”
妈妈抬头一看,这一片片的白云蓬松、柔软,多像一块块的棉花糖啊!
可见,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幼儿的想象是很重要的。幼儿趣味美术创造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重组法
所谓重组法就是重新组合的方法。在美术创作中,让孩子把一幅美术作品的形、色、结构等要素分散切割,再组合成一幅新的作品。如构图重组:把一幅美术作品背景等要素分割、移动后,重新组合成一幅景物形象一样而构图形式不同的美术作品。
(二)比较模拟启发法
比较模拟启发法就是以一幅美术作品、摄影作品或美的事物为原形,孩子按照设计的主题内容与原形联系,进行比较、模仿,套用原作品的结构要素,创作出效果新奇的作品。如造型模仿:给幼儿一幅某种造型的画为原形,让幼儿画不同造型的形象,而绘制方法、风格近似。
(三)抽象法
抽象法就是通过运用美术待殊技法,绘制出抽象画面,产生偶然出现的艺术效果,启发唤起幼儿的想象。如泼画、泅画、撒盐画等。
(四)合作游戏法
几个孩子一起可按创作的主题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补充,使创造性想象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启发与诱导出更多的新构思、新形象,直到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
(五)多幅选择法
如构思一幅画,可先让孩子把所想的几个内容分别画出小幅效果图样,然后选择一幅效果极佳的作品,放大绘制。这样既不浪费颜料,又不浪费时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富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
——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