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规则和自由是相互抵触、相互抑制的。实际上,规则是自由的保障。在个性张扬的时代引导宝宝向良好个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放学后的幼儿园里,4岁的彤彤玩着秋千,妈妈在旁边催着孩子。
“彤彤,幼儿园快关门了,我们不要玩了好不好?”
“不嘛,再玩一会。”
“你不是说过只玩一下的吗?现在都很久了。”
“我就是想玩嘛。”
“彤彤,你再不走,妈妈生气了!”
……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也是符合其心智的一种活动,按照正常来说,孩子这样玩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现在就出现了违反“规则”的现象:一幼儿园快关门了;二妈妈只答应玩一会。那么这个时候是否需要坚持对孩子的规则教育呢?
其实有什么能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呢?如果要给孩子设立规则,那一定是为了保证孩子不偏离成长的道路,并且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成长才是每一位母亲养育孩子的最高标准。规则只不过是这个标准的一个帮手,而不是目的。
应该讲,我国是十分重视孩子的规则教育的,尤其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是我们仍然感到我们的教育效果在很多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
中国城市家庭目前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一些孩子表现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则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读好书,将来能出人头地,对规则意识的培养往往有所忽视。而学校和幼儿园确实也十分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上都有规则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教育方法上,我们大多以说教为主,手段单一,很少考虑孩子的可接受性。因此,一旦孩子出现“违规”现象,教师采用的手法往往比较简单和粗暴,甚至训斥、体罚等。
规则是有弹性的。孩子正在学习规则,弹性的做法会让孩子更舒服地接纳规则,然后在漫长的时间中有心理能力承受这个规则,并将其内化。当和孩子做过约定,每天晚上只能看电视40分钟,而孩子并没有遵守规则,妈妈就要跟孩子说:“我们已经商量好的。”如果孩子还不遵守,你可以坚定而亲切地对孩子说:“妈妈要帮你关掉电视了。”孩子也许会大哭大闹,很好,这正是他调整的一个机会。让他哭一会儿,给他空间,让他自己慢慢调整。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接纳这样一个现实:这是和他约定好的,他需要从现在开始学会遵守自己的约定。做父母的没有必要发火或者谴责孩子,因为那样会给孩子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父母不是法官,不是审判者,父母的职责就是“我在这儿等待着,只要你需要,我就把爱给你”;父母的职责还是“我要保护你,给你所有成长的机会和自由”。从这个出发点来看,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可以了。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建立规则最高的原则。
当“全体人”共同遵守某种约定时,规则才成为规则。例如:如果要求孩子小声说话,那么父母也一定要小声说话。如果规则由父母把握,并且只有孩子遵守,那么它就变成权力,而不是规则。当规则是规则的时候,孩子会使用规则保护他成长的自由,这才是规则最根本、最高的意义。这个自由包括成长的自由,发展潜力的自由,解决问题的自由,承担责任的自由,以及得到答案的自由。
给孩子的基本规则,必须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文明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文化中都要遵守;并且要根据孩子的成熟状态,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况下,逐步实施。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实际需要建立的规则并不多。教育专家建议有以下6条: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温馨小提示 :
●规则要建立在孩子认识能力基础上,不能凭成人的主观意愿强迫孩子就范。
●规则应保持其一致性,不能随意变换,使孩子面对不同规则而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