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番价格战中很受伤三洋第一个落败退出一级市场

2008-09-11 10:49
IT时代周刊 2008年17期
关键词:国美卖场平板

凌 峰

品牌的创立只是开始,其魅力的持久散发,需要以企业的实力作为支撑。没有领先的技术,创新的精神,实力无从谈起,品牌也就无所依托,暗淡甚至消失将是迟早的事情。基于此,有些品牌能够百年不衰,有些则昙花一现

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在日韩品牌不断发起的价格大战中,个别外资品牌惨遭自家人毒手,成为“冤死鬼”。

近期,《IT时代周刊》从广州众多的国美和苏宁店目睹,三洋液晶电视已从这些卖场全面撤柜,相关的促销广告和宣传资料也全部回收。至此,三洋成为首个离开中国一级市场的洋品牌。

“三洋彩电的撤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没引起太多的关注,因为这个牌子一直卖得不好,经常一整天也没有几个人光顾。”国美电器维多利亚店的一促销员说。维多利亚店是国美电器在广州的龙头门店。

据该促销员介绍,国美、苏宁里的三洋彩电从6月份就已开始下架,永乐电器内的产品更是早在2006年下半年就停售了。近日,三洋公司还压缩经营规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裁员。

其实,进驻家电卖场已三年多的三洋液晶电视,销售一直不佳。中怡康最近统计,今年1~5月,三洋彩电销量位列平板电视品牌第19名,5月份市场占有率仅为0.19%。卖场内部历年的数据也显示,三洋的销量一直是平板电视最后一名。由此可见,早期颇负盛名的三洋,其电视业务已然走向了衰落。

劣势凸显

“一级市场的竞争太激烈,在价格战中,其他合资品牌的竞争优势较为突出。”三洋销售部部长钱继东表示。

依据传统观点,在平板市场,外资品牌往往具有高知名度,可以占据高端。同时,由于拥有上游技术,它们能够通过价格战打压其他对手。

然而,同样身为外资品牌的三洋,却不拥有这些优势。“三洋平板电视既没有上游核心面板技术,也没有品牌的强大影响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日益被边缘化。”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陆刃波认为,合资品牌中,三洋的竞争力是最弱的。品牌培育不力和研发实力下降是三洋落败的主要原因。三洋电视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主要来自东莞华强三洋电子公司。这些年来,华强三洋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与同行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且距离还越拉越大。现在,其实力远不能和索尼、东芝等品牌相比,甚至也抗衡不过海信、TCL等国内品牌。

去年4月爆发的“质量门”事件,也给三洋品牌带来不小的打击。当时,上海市质监局对当地生产、销售的平板电视机产品进行抽查,三洋电视被列入不合格产品。

对于目前的困境,三洋方面却认为拖累自己的是整个行业的同质化和价格战。

长期以来,一级市场是家电企业征战的主阵地。随着市场逐渐饱和、产品功能与技术趋同,竞争日益激烈。于是,国内外两大品牌阵营轮番展开“价格战”,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开始,索尼、三星、夏普等主流外资品牌接连大幅降价,不仅严重削弱了国内厂商的影响力,也给在产业链各方面没有优势的同阵营弟兄——三洋电视狠狠一击。

“中高端平板市场的整体降价成为三洋溃败的诱因。实际上,在彩电市场,三洋只在早期凭借以往的品牌影响力稍微有一些销量。现在,已很长时间处在垫底状态。”一销售人员说。

据悉,在日本平板市场,经过几年的淘汰赛,如今只剩下夏普、索尼、松下等八大品牌,三洋已不在其中。

转型之失

除了研发不力,三洋在新品投放方面也往往跟不上市场节奏。国美方面表示,2005年开始,市场主推的是液晶,而三洋却一直在液晶和背投电视之间徘徊,错失了许多机会。

陆刃波认为,在彩电由CRT向平板电视的转型大潮中,三洋是外资品牌中转型最晚的,动作太过缓慢。目前,外资CRT电视大多退出中国,而三洋却还在坚守。

在平板领域,三洋没有像索尼、三星、夏普一样切入上游的液晶面板生产,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面板技术,在采购上和国内彩电企业一样,没有话语权,受控于面板厂家。同时,这也造成三洋运营成本高昂。

对于这一点,三洋应该很后悔,他们先前是拥有面板技术的,但在发展液晶战略还是背投战略之间作选择时,自动放弃了拥有的液晶面板制造技术。

2004年10月,三洋电机占45%的股份,和精工爱普生创建合资公司,专门生产中小型液晶面板。但合资公司自成立以来效益一直低迷,2006年底,三洋电机把其股份全部转让给合作方,从面板市场彻底退出。

三洋电机解释,由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厂商的加入,面板市场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利润微薄。陆刃波则认为,三洋品牌在下游整机领域的号召力不强,投资上游液晶面板存在一定的风险。

于是,缺失屏资源的三洋电视生存困难在所难免。业界认为,这主要是三洋注重眼前小利,没看到长远利益而导致。

“迷恋代工不思进取”是这种观点的一个证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三洋放弃发展自主品牌转向“OEM战略”,利用制造优势为其他大公司代工。这一战略为三洋带来了短暂的辉煌,鼎盛时期其股价大大超过松下等竞争对手。

但正是代工,为三洋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三洋过分专注贴牌生产,忽略了自己品牌的塑造和技术创新,从而丧失获取长期利润的能力。

业内还有观点认为,“代工说”只触及了问题的表面,三洋衰落的真正原因在于缺乏财团的支持。日本六大财团,在经济、情报、经营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三洋创立之初,住友财团给了其很大帮助。可三洋在成长期后选择了独立,没有和住友形成命运共同体。而它的竞争对手,松下、东芝能够日益壮大,正是依靠了财团这个坚强后盾。

渠道软肋

对于此次撤柜事件,三洋方面称,这并不意味着三洋从中国电视市场退出。目前,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电视业务的开展,三洋正在对市场战略和产品阵营进行调整。钱继东说,“三洋电视是为了避开国美、苏宁等大卖场中的激烈竞争,突破一级市场的销售困局。”

对于钱继东的解释,知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三洋电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销售情况太差,无力承担大卖场过高的费用。

家电连锁卖场,一直是外资平板在国内生存、发展的主要渠道和筹码,尤其在外资平板主动挑起价格战,给予卖场更高返利来抢夺市场的时候显得更加突出。而外资的这一战略与家电卖场推行“低价策略”的经营理念相合。因此,一时间,外资平板成为卖场的主角。

但卖场与企业是互惠互利,彼此博弈的关系。随着连锁卖场越来越强势,完全依靠其作为销售渠道的外资平板逐渐感到了被动。2007年8月,三洋电视与国美、苏宁的合同已到期,由于缺乏话语权,三洋的新合同一直谈不下来。

一卖场经理说,三洋在外资降价潮中,幅度过低,品牌知名度也敌不过国产品牌,不能达到国美、苏宁做大液晶市场战略规划的要求,因此双方终止了合作。

“三洋电视的退出,表面看来是自身销售业绩不佳,实际上也体现出外资品牌与连锁渠道之间的矛盾在扩大。”分析人士说,外资平板在国内销售渠道的单一性成为其发展硬伤。三洋如今退出连锁卖场,恐怕很难再在中国市场独立生存。

“三洋以后将主攻二、三级市场。”钱继东表示,现在,二、三级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消费力也不断上升,对电视机有稳定的需求增长。三洋希望通过转战地方来减轻卖场的控制压力。

“他们根本无力开拓二、三级市场。”持相反观点的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地区不同于一级市场,在人力、运输、消费习惯、售后服务以及品牌运作方面相当复杂。另外,目前,二、三级市场还处在CRT和平板共存的时代,国产品牌无论是渠道、品牌还是价格,都更占优势。

“事实上,对于三洋电视来说,转战传统渠道,并没有改变其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传统的中低端市场渠道一样存在残酷的竞争。”行业人士说,三洋的选择只是权宜之计,痛定思痛,改变以往策略,作出长远战略调整或许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猜你喜欢
国美卖场平板
5000亿元“小目标”国美能否实现?
属于你的平板电脑
国美U7:全面屏+三重生物识别
影响不大,一、二线会升级运作
曾经最能走量的零售渠道,会被肢解吗?
10%平板电脑市场销量下滑
The Apple of Temptation
超级平板
与现代卖场打交道 渠道商要先“武装”自己
玩转大卖场 系列1:如何防止同类卖场相互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