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君道 蒋润祥 魏长江
本文选取甘肃省10个县区,对县域经济投融资的总量、增速、投资来源和方向进行了调查,提出了从县域经济的本质特征出发,提高县域经济投融资效率和效益的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投融资结构分析
经济总量偏低。被调查的10县市2007年人口占全省人口数的35.19%,但全部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8%。从三次产业结构看,10县市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5.69%、35.69%、38.62%,而全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3%、47.5%、38.2%,第一产业占比明显高于全省整体水平,生产性产业落后,反映了县域经济的薄弱现状。10县市2007年工业增加值和大口径财政收入只占全省份额的8.1%和11.9%。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的特征尤其明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1997年~2007年,10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了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30.68%。2007年样本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84.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4%,同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8%,两者占比相当。
第二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急剧减少,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迅速增加。1997年,10县市全社会投资总额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0.44%、43.44%和46.12%。2007年,这一比例变为9.88%、25.6%和64.52%。显而易见,第一产业投资额略有减少,第二产业的投资额10年间减少了1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额则增加了18.4个百分点。
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县域经济内部各项投资之间的比例变化不大。县域经济内部全部投资划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投资、其他投资四项。其中各项占全部投资的比例10年间没有明显的变化。基本建设仍是全部投资的最主要部分,占比保持在50%~53%之间,房地产投资保持在7%左右。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县域经济建设中占绝对优势。1997年~2006年,各年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稳定在74∶26左右。
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是县域经济融资的主渠道。1997年,两项资金占全部投资资金的76.3%,2000年以后稳定在65%左右。
国内预算资金占县域投资资金来源的比例持续增加。1997年这一比例为5.6%,2006年、2007年则分别达到17.5%、14.5%。国内贷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在2000年以后有减弱的迹象,其占县域投资资金来源的比例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28.9%降至2007年的20%。
提高县域经济投融资效率的建议
一是依托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保住投资存量,扩大投资增量。县域经济中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农、工、商业的利润部分,又主要用于农、工、商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增加自筹资金,就需要让利于民,在农业税取消以后,防止农民负担增加;鼓励发展中小工商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特别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绿色环保行业更应减免税收。
二是增加财政支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总体上,2000年以来的财政支持有大幅上升的趋势,这与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退耕还林还草、新农村建设等措施和政策密不可分。这两年国内信贷资金占县域经济投资资金的比例达到可喜的17.5%和14.5%,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当前,需要保持这种良好势头,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县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整体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三是创新信贷服务,发展微小信贷,增加信贷支持。“人口以农民为主,企业以中小为主,产业以传统为主”是县域经济的外在表征,所以,县域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广大农户。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农村信用社和小额信贷机构,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熟悉潜在客户信息和需求,发展微小信贷,为县域经济提供贴身服务,增加社会投资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是扩张工业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当前,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县域经济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项目,有效益的生产经营性项目很少,新型工业发展缓慢;初级粗加工产品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市场主体仍是传统的流通业,新型服务业发展缓慢,消费品零售额较低;此外,产业分布不均衡,企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生产经营粗放,对地方财政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所以,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加大优势产业的开发力度,逐步提高工业经济总量,将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作者单位: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