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红
____,____ 开始
大海波澜壮阔,从接纳每一条溪流开始,不论其深浅清浊;山峰高大巍峨,从累积每一块石头开始,不论其轻重大小;心灵宽大博爱,从包容每一种行为开始,不论其好坏美丑……开始,是行动的开端;开始,是成功的起点;只要开始,就有希望!
请先将文题填充完整,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这是一个需要多重填写的半命题作文,拟题应注意两点:一是连贯性。即题目的语句要自然通畅,语意明确;二是逻辑性。这个文题本身包含着很强的逻辑关系,前一个横线上所填写的可以说是“果”,后一个横线上所填写的可以说是“因”。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试着列写出一些合乎要求的题目,而拟写题目的过程其实就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写作的思路。
例如,拟题为“走向成熟,从经受磨炼开始”,就可以通过记写二三件自己在生活中经受的磨炼,来表达自己逐步走向成熟的感悟;也可以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腊梅如何傲霜斗雪,不向恶劣环境低头,最终战胜磨难,凛然绽放出冰清玉洁的生命之花……
其他的拟题,诸如“自强,从自信开始”、“实现理想,从树立志向开始”、“展望未来,从反思过去开始”、“宽容,从理解开始”、“高大,从低微开始”……
有一个名叫艾伦的孩子,他9岁时,在祖父的农场里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捡牧场上的牛粪饼。一般的孩子嫌这份活儿脏,都不愿做,而艾伦却干得好极了。由于他捡牛粪饼表现出色,祖父给了他一个向往已久的工作——放牧马匹。
这件事深深影响了小艾伦,使他坚信这样一个人生信条:手头的工作无论多么低贱,只要做好了,就是机会。
长大后,他从每星期挣1美元的肉铺帮工做起。这份工作虽然恶心,但他干得很出色,因为他一直没有改变他自己人生的信条:做好了,就是机会。
后来,他成为每星期可得50美元的美联社记者。
再后来,他又成为年薪150多万美元的首席执行官。
最后,他成为美国阅读面最广的报纸《今日美国》的总编。
艾伦的人生信条告诉我们:机会,就在于我们把眼前的每件工作做好,不管所做的工作多么微不足道;只要做好了,那些看似细小低微的工作往往给我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有一首歌中这样写道:“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变得越来越薄;朋友之间变得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苹果价钱卖得比以前高,或许是现在味道变得更好;彩色的电视变得越来越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
虽然,歌词只是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的变化,但毋庸置疑,生活中其实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变化。有的是个别的,有的是整体的;有的是表象的,有的是深层的;有的是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有的则是在向着差的方面滑落……请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以“变”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变”,可以写人变、物变、事变,也可以写社会风气变、生活环境变、精神风貌变,等等。写“变”,一般要将“变前”和“变后”对照着来写,并交代清楚“变的对象”(是什么变)、“变的原因”(为什么变)以及“变的过程和结果”(怎么样变和变得怎么样)。
我们写“变”,可以用铺排的手法写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比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因为流水在不停地变化;“月有阴晴圆缺”,是因为月亮一直在残缺与完美之间盈亏消长;“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因为人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变化……也可以用对比的手法写心态的变化。例如,面对半杯水,悲观者说“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者却说“还有半杯水啊”。同样,望着外面的世界,乐观者感奋“外面真精彩啊”;而悲观者却感伤“现实很无奈啊”。
在一家超市里,父亲、母亲、年轻的儿子一家三口在完成了家庭购物计划之后,父亲让儿子将使用过的购物手推车送回到原来的地方。
儿子说:“爸爸,你看到没有,手推车扔得到处都是,没有一个人送还,这也是超市专门雇人负责归拢手推车的原因。”
这时,一对年迈的夫妇一人推着一辆手推车,将它们送还到了原来的地方。目睹这一情景,父亲再次对儿子说道:“儿子,这世界上共有两种人:一种人用过手推车后,将它随处一扔了事;另一种人则会将它送回去。我希望你做送回去的那种人。现在,你把手推车送回去吧。”
这个故事其实在提示我们,世界上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总是去做自己认为正确、有益的事;另一种人则是寻找理由不去做这样的事情。
第一种人无疑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这种人无论别人怎么做,他们都会坚定地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这并非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会改变世界,而是因为他们不想让世界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