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峰
摘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对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挑战。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与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对接,要求高师比较文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要进行系统性改革。
关键词:高师比较文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8)08-0022-02
收稿日期:[HTSS]2008-04-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课题(01EZW001)
作者简介:岳峰(1976-),男,江苏盐城人,讲师,博士,从事比较文学与语文教学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比较文学学科在内地高校的复兴和发展,比较文学已成为高师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长期以来,高师比较文学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滞后使得原本系统化的高师比较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链条被人为地割裂。因此,高师比较文学教学应遵照“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具有比较文学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师,探索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对接的途径,构建新时期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理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提出的新挑战
2001年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是有史以来规模、力度、难度最大的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它关系到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无疑对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新挑战,这突出表现在:
1.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对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挑战
中学语文新课改不仅对现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意义深远,而且对高师比较文学教学也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中学新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语文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语文新课程体系。”[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一个有着全新理念的“课标”,它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更蕴涵着工具性与人文性、鉴赏性相统一的新观念,这是语文教育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新课改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2]。这就要求高师比较文学课应该培养具有比较文学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师,他们在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能够以人文关怀为宗旨,具有跨文化比较能力,从而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共建人类的多元化精神家园而架桥铺路。
2.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内容对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挑战
中学语文新课改加强了中学语文跨学科的特性,关注跨文化的对话和沟通。这就要求高师比较文学课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在将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站在课程的制高点上,把握语文教学跨学科、跨文化的课程特点,探讨中西文学的碰撞、浸透和文学的误读、差异,寻求中西文学的互补、互识和互证[2]。新课改要求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努力超越原有的“大纲情结”,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教学创造力”,尤其在全世界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要努力更新知识结构,在跨越异质文化的阐释过程中认识中国文学的特色,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3.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挑战
在实施中学语文新课改的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受到了挑战,语文教学被赋予了跨越时代性的品质,它要求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共同创造自己课程的过程,看作是师生之间知识的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看作是师生不断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的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师比较文学专业教师应当尊重师范生的跨学科思维方式和跨文化交流意识,尊重和保证他们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培养他们比较思维、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 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与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接研究的思路
既然中学语文新课改对高师比较文学提出了挑战,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母机”的高师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改革应如何应对呢?我们不妨先往“下”看,再由“下”往“上”看,也许视线将渐为清晰。只有探索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对接的途径,对高师比较文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才能构建新时期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新理论。
1.确立与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师比较文学教学目标,是“对接”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因此,确立高师比较文学教学目标的意义不言而喻。它的教学目标应该不同于中文研究生教育以及其他非师范类比较文学课的教学,其教学应该围绕高师比较文学的终极培养目标即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比较文学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是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环节,也是最终衡量和全面提升高师比较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中,高师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不仅没有能确立切实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存在着种种误区。由于比较文学课往往首先是在一些综合性院校率先开设的,然后再普及到师范院校,因此高师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多套用综合性院校比较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往往在比较文学教学中更重视内容的深刻性和专业性,忽视了我们师范生毕业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这个极为重要的层面,中学语文教学恰恰更需要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和广泛性。高师比较文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新时期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理论,通过比较文学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学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的独特贡献,确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和谐发展的大文学观。
2.重视高师比较文学教学内容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相关度,是“对接”的基石
只有树立了坚实和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既然高师比较文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比较文学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师,那么所有的教学内容也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即必须重视高师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相关度。然而在高师比较文学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个相关度,这就导致了师范生毕业后面临种种困境。为了调查研究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笔者曾对江苏省16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共计22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0份,主要内容是近几年师范毕业生在走向中学语文教学岗位后的教学感受。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师范生认为他们在本科阶段中所学有关比较文学的知识与中学语文实际教学距离较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高师承担比较文学教学任务的教师,更应该多从比较文学的教学中寻求原因。
重视高师比较文学教学内容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相关度,整合高师比较文学教学内容就成为了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丁帆、杨九俊主编)为例,该书在第一单元第三篇《冰心诗四首》中就将泰戈尔的《园丁集(52)》与冰心的《繁星》进行了比较。在提到重要作家时,参考书也非常重视国外著名作家在中国的影响,如《泰戈尔诗三首》就重点讲到了泰戈尔在中国的感受等。通过这些极其普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學语文教学参考书提出这样的要求也突显了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比较文学素养,同时还表明了高师比较文学教学必须紧密关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善于将抽象的理论理解建立在对中西文学文本尤其中学语文读本解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细读中学语文读本。
3.建立与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比较文学教学模式,推进师范院校比较文学教材的开发,是“对接”的关键
在教学模式上,高师比较文学教师应该根据中学语文新课改作相应调整,在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时候,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模式,力求达到“三性统一”,也就是实践性、研究性和互动性的统一。比较文学本身要求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多向的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故应特别注意启发式教学,从而培养师范生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教师的讲课材料要丰富翔实,要注意抓住重点,以论题为中心展开讲授,在放得开的同时要注意收得拢,绝不能只罗列现象。高师比较文学课教学由“比较文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比较文学的历史”和“比较文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实践课”三个层面构成,在每一層面教学时都应该结合中学语文新课改的要求,结合中学语文的实际情况对比较文学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整合,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顺利地投入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去。
在教材方面,每年关于比较文学的教材层出不穷,其对象也是博士生、硕士生以及综合性院校的本科生,即便是师范院校的比较文学教材也采用的是综合性院校本科比较文学教材,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针对高师比较文学的教材还有待开发。作为高师比较文学课的教师,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变化很大。在教材的课后练习感悟和思考中也多次出现联系作品谈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开发比较文学教材时应注意中学语文教材的变化,在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多下功夫。如《孔雀东南飞》与《特利斯当与伊瑟》结局都极其理想化,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感悟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通过鼓励学生和名家名篇的互动,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拓展思维的广度。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具有比较文学素养的中学语文师资的高师比较文学教学,应积极关注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新特点,主动适应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搞好与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对接,必须确保中学语文与高师比较文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上的一贯性和衔接性,确保高师比较文学教学培养目标的达成,使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焕发出现代生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明.论高师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责任编辑: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