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翔 宋宏才
刘爱明是受得了寂寞的、吃得了苦头的、爱学习钻研的、敢于拼搏创新的,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士兵的风采,值得广大官兵学习。这是刘爱明在部队组织的先进典型报告会介绍他的事迹后,广大官兵对他的高度评价。当走近刘爱明,打开他的心灵之窗时,笔者发现,士官刘爱明还有一套自己的当兵哲学。
作为军人,就当甘于吃苦,艰苦是相对的,履行好责任使命则是绝对的
1992年12月,当刘爱明把人生的理想打进绿色的背包,带着对军营的美好向往,从美丽的洞庭湖畔踏上了军旅之路时,他就抱定了要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有所作为。没想到,命运之神却把他送到了山西的一座大山深处,下车的那一瞬间,看到四周光秃秃的群山,他感到有些失望,眼前的景象与他想象中的军营反差实在是太大了,简直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他甚至有些后悔当初的选择。部队驻地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海拔2500多米,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2摄氏度,无霜期仅有四个月,号称“内地高原严寒区”。他想,这样一个地方,难道就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吗?
新兵训练期间,连队组织新战士到烈士陵园扫墓,一块墓碑引起了刘爱明的深深思考。一名叫刘卫疆的战士在国防施工中牺牲,年仅19岁。看着一排排墓碑,想像着烈士们年轻的容貌、爽朗的笑声,泪水模糊了刘爱明的眼睛。他想,他们和他一样的年龄,为了国防建设,把年轻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难道自己就被严寒和寂寞打败了吗?被艰苦的环境打败了吗?站在一座座有名的和一座座无名的墓碑前,他暗暗发誓,当兵,就要当一名响当当的排头兵。
正是在这种思想和信念的支撑下,刘爱明已在大山沟里奉献了16个春秋,承受了孤独寂寞的考验;忍受了掉头发、冻疮、关节炎等各种伤病痛的折磨;经历过大雪封山,给养送不进来,和战士吃盐水泡饭的苦日子;经受了因驻地偏远,交通不便,对象提出分手的痛苦。说实在的,苦不苦,苦,累不累,累。但刘爱明认为,作为军人,就当甘于吃苦,艰苦是相对的,而履行好责任使命则是绝对的。
作为士兵,服从命令是天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当干出一流成绩
入伍16年来,多次调整岗位,但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做出自己的贡献,干出了出色的成绩。战友们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刘爱明、真能干,养过猪、做过饭,开过车、发过电,搞汽修、干土建,行行都是“小状元”。
新兵训练结束后,他分到连队炊事班,成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烟熏火燎,他调整好心态,脏活累活抢着干。由于表现出色,1994年,连队选送他参加汽车修理培训,他感到,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定要刻苦学习,掌握一门过硬的修理技术,他从熟悉机械构造原理开始,一点一滴地学,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地钻,经常在修理间里一待就是大半天。回到连队后,他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技能,很快成为修理班的骨干,仅两年时间,他带领全班同志为大队修理、保养车辆160多台次,节约经费4万余元。
1996年,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上要把刘爱明调整到工程维护连从事发供电专业。当时有的战友劝他说,发供电专业性强,危险性大,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活不好干。也有的说:搞两年汽修,把技术好好练一练,退伍回家开个汽修厂绝对赚钱,可不要冒傻气儿。可他却认为,作为一名战士,组织上让干啥就干啥,绝不能挑三拈四。他二话没说,又干起发供电专业。为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起床,背记柴油机、发电机的各种参数;每天中午不休息,练习画油路图、电路图、原理图;每天晚上熄灯后,怕影响战友休息,就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学。
正是凭着这种顽强刻苦的精神,刘爱明先后啃完了《电工基础》、《电站自动化》等40多本专业书籍,自费订阅了《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电器时代》等10多种杂志,记了5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剪贴了15本相关资料,拆装柴油机上百次,完全摸透了柴油发电机组的“脾气”,练就了一手“手到病除”的绝活,由一个柴油机发供电专业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作为技术骨干,不但自己要精通本职专业,而且要搞好传帮带
2002年,组织上把刘爱明调到部队司令部作训部门,全面负责大队发供电专业的技术指导,成为大队惟一一名肩上没有扛星星的技术员。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把培养技术骨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解决发供电专业基础理论抽象、涉及的物理公式多、听起来枯燥乏味的教学难题,他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三步教学法”,先是用工作中的事例作启发,激发战士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把概念、定理和公式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加强理解和记忆;最后就是对照实物讲原理,帮助消化和提高。一次课间休息时,刘爱明听到几名新战士议论说:“咱们这个专业图太多了,看不明白听不懂,要是能配上多媒体,边看图边听讲就好了。”听了战士们的议论,刘爱明深受启发。为把课讲得生动一些,他先后自学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等10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熟练掌握了制作柴油机发电机、电动机等有关电器设备工作原理多媒体课件的技术,深受大家欢迎。几年来,刘爱明先后编写《柴油机维护保养操作规程》、《柴油机常见故障排除55例》等4本专业教材,在部队得到推广;组织专业培训12期,培训技术骨干180多名。
作为新时代的士兵,只要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小人物也能干出大作为
在工作实践中,刘爱明发现工程内的柴油机都要启动三四次才成功。他想,平时可能没什么,可一到战时呢?要知道战时时间就是胜利,哪怕短短一秒钟就可能决定战争胜负。于是,他就开始琢磨,能不能给柴油机动个“小手术”,确保一次启动就成功。从2001年5月开始,他就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搞革新上。
令他没想到的是用了两个多月时间,费尽心机总算把简易装置搞出来了,但却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柴油机仍然还是要启动三四次才能成功,是分析判断错了,还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在失败面前,有人劝他别逞能了,“小士官”还想吃“大螃蟹”。面对别人的讥笑,刘爱明心想,小士官怎么了,只要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小人物也能干出大作为。刘爱明认真汲取失败的教训,多方打电话向专家教授求教,当对方一听他是个初中毕业的小战士,根本不愿搭理他,三言两语就把他给打发了。尽管吃了很多“闭门羹”,但刘爱明没有气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一个战友的舅舅、某理工大学的刘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就央求战友带他去登门拜访。得知刘爱明的来意和革新经历后,刘教授很为他“人小志大”的精神感动,认真看了他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刘爱明查阅各种资料30多万字,测量推算数据300多个,设计绘制草图60多张,修改设计方案23次,打咨询电话用过的磁卡就有十几张。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和钻劲,2002年6月,刘爱明终于研制成功“柴油机启动预热装置”。随后,他又成功研制出“柴油机启动保险装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两项技术革新,成为部队有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官兵们无不为之叹服。
责任编辑王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