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引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无数鲜活的生命,突然陷入危难,甚至沉入深渊,一场涂炭生灵的8.0级地震,在一瞬间摧毁了四川汶川千万同胞的家园。
这场巨大的灾难,撕开的不只是四川盆地边缘那个巨大的断裂带,更是中华民族的伤口。数万人伤亡的代价,让中华民族正在经受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反应速度,救援能力,卫生防疫,人心向背,社会稳定……每一个名词都是一道关口,每一个命题都是一次大考。试卷已然摊开,答题者却不仅仅是前方的救灾勇士,还包括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级政府、每一个社团和每一个公民。
固然,我们渴望天佑中华,但一旦灾难不幸降临,中华民族也唯有直面应对。我们心怀天灾的大悲痛,要以大团结、大行动携手度过难关!汶川挺住!中国加油!
关键词一:信心与力量
在震后的每一天,全国人民都关注的一件事,就是要看看温总理在哪里。身穿一件起皱的深蓝色夹克,表情严肃,皱着眉头,花白的鬓角,这个熟悉的身影,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一面指引着生机和希望的精神旗帜。
5月12日至15日,被专家称为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温总理一直辗转在地震的重灾区。在指挥棚里、在抢救现场,他反复强调一个工作中心: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他在夺取时间:“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
他的动员令果决而断然:“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他爬上残破的断墙向灾民喊话:“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决不会放松。”
他透过废墟的缝隙鼓励受困的孩子:“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他默默地为死难的学生三鞠躬……
不眠不休的温总理步伐快捷地穿梭于抢救现场、避震人群、幸存孩童的中间,他不停地为灾民传递着勇气和信心。一个细节让人难忘,当温总理慰问灾民时,他身边一位群众自然地靠过来握住总理的手,就像抓着自家长辈的手,静静地从那只温暖的手中获得力量和勇气。
正是这种关切的神情,鼓舞、安慰了幸存者。灾区的所有人,哪怕是失去孩子的父母,或者是仍在寻找亲人遗体的人,都在讲着这样的话:“温总理给了我们希望。”
媒体回音
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无论是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还是2004年底印尼大海啸,很少有国家领导人会于灾难发生时,在赶到现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之外,还要亲自担任救灾总指挥。而在中国地震救灾的前四天里,温家宝几乎是把大半个国务院搬到了四川。他亲临一线,四处指挥、调度、慰问,他是稳定全国民心的巨大精神力量。
——新加坡《联合早报》
网友贴文
听完温总理在灾区的喊话后,我们流泪了,因为难过,因为感动,因为震撼!尽管灾害现场是那样惨烈,但人民抗震救灾又是那样悲壮!灾难摧不垮炎黄子孙的脊梁!中华民族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涉过险境,走上光明的征途!
关键词二:坚强与欣慰
地震时,灾区的孩子们在短暂的惊恐之后表现出来的坚强、乐观,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北川中学,孩子们在坍塌的废墟下同声歌唱:“幸福和快乐是结局!”为了生存,他们喝下了用来写字的墨水!
在都江堰,在汶川,在德阳,废墟中的孩子们身处绝境,却朝着正在营救他们的人呼喊:“叔叔阿姨快出去,这里危险!”
当人们在一个幼儿园的废墟中发现不满7岁的小姑娘任思雨时,她已经身负重伤。但她没有哭喊,反而安慰救援的人:“叔叔,我不怕,你们不要担心。”就在救援人员着急之时,她突然唱起了儿歌:“两只老虎跑得快……”她说:“我唱歌就不会觉得痛,你们听我唱歌就不会觉得累。”
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9岁半的林浩,从教学楼的废墟中背出了2名同学;11岁的康洁,跳楼自救后又返回去救出了多名老师;在废墟里打手电读书就不会害怕的邓清清;获救时要喝冰冻可乐的乐观少年薛枭;获救时还不忘向解放军敬礼的三岁男孩郎铮……
曾几何时,很多人担心,中国的下一代,能否担当起将来建设国家的大任,担心他们不能吃苦耐劳,担心他们心里唯有自己、没有他人……
但是,一场大灾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拥有多么令人自豪的下一代!
媒体回音
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活得轻松”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父辈的荫护下快乐成长;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惯坏”的人——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质疑”的人——吃着洋快餐长大,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
然而,当地震发生时,灾难中的这个年轻的群体经受了短暂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在废墟的烟尘中,他们勇敢、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令人刮目相看,更令人喝彩。震灾中的80、90后,在灾难中学会了感恩和承担。
——新华网
网友贴文
告诉自己要坚强!尽管眼眶已经承受不住漫溢的悲伤;告诉自己要坚强!尽管残酷的画面让我血脉贲张;告诉自己要坚强!尽管死神的魔爪紧紧地掐住微弱气息不放。
轰然倒塌的是我们的楼房,永远挺立的是我们的坚持的力量。要坚强,废墟上依然会升起红红的朝阳,朗朗的读书声还会随鸽哨飞扬;要坚强,凤凰涅磐萌生新的希望,抖落一身的伤重新展翼飞翔,不只是梦想。
汶川、北川、青川……川川不息,生命不止,灾难中依然挺立骄傲的胸膛。坚强当成生命的盾牌,就能抵挡命运里最尖利的矛;坚强成为一种信念,就能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和神话。
关键词三:感动与自豪
在救灾现场,人们不顾生命危险援手他人,无数个像谭千秋一样的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倒塌的楼房,为救助学生而壮烈牺牲。还有失去多位亲人的女警察蒋敏,始终战斗在抢险的第一线。
我们看见成千上万的人民子弟兵,以钢铁的脊梁抬起倒塌的废墟,救出了无数的生命;带血的双手还在挖掘,干渴的喉咙却不愿多喝一滴老百姓的救命水。
我们看见从四面八方赶往灾区献血的志愿者,像一条热血铸就的长河,从北国江南到南海边疆滚滚流进伤员的胸膛。
让我们自豪的还是十三亿人的大救援,献出全国人民的所能和爱心。
一位扬州的退休老人拿出一生积蓄的二万元人民币;一位身患绝症的青年人,捐献了自己所有的救命钱;天真的孩子积攒的一分分……人们排起了长队奉献着自己的力量。金钱在此刻的意义不仅仅再是一张纸币,而是大爱无疆的代名词。
每一条赈灾热线,都连向灾区;每一个捐款账号,都成爱心密码;每一项捐赠款物,都表达守望相助;每一捧烛光、每一瓣心香,都为深陷黑暗的生命照亮……
媒体回音
百万千万的中国人排起长队,捐出钱、食品和衣物。数万人请了假,离开他们的家人冲到灾区帮助他们的同胞。通往灾区的道路上挤满了私家车,上面挂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字样的条幅。在一些受灾的市镇,捐来的衣服堆起足有两米高。几天之内,该国的私人企业捐出的资金超过10亿美元,而且还在增长。
——美国《时代》周刊
网友贴文
在看完CNN关于中国救灾的报道后,一名外国网友留言:“难以置信地看到,这里的人民没有抱怨,只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救济工作上。13亿人同样如此,都能坚韧地近乎冷酷地面对这种情况,所以无怪乎他们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吗?”
关键词四:奇迹与敬佩
地震中,紧邻重灾区的安县桑枣中学创造了一个奇迹,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无一伤亡。这个奇迹要归功于校长叶志平。
当年,学校盖楼时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搬进新楼时,楼梯的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叶志平当校长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对旧楼的加固。当发现教学楼的楼板缝中填的是水泥纸袋的时候,他十分生气,马上找正规建筑公司灌注混凝土。后来,他又将整栋楼22根承重的柱子,由原来的37厘米直径加粗了至50多厘米,还亲自动手测量。结果,这栋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人民币的大楼,光加固重修工程就花了40多万元。
叶校长具有超前的安全意识。从2005年开始,叶校长决定每个学期在全校举行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演练时每个班级的疏散路线都是划定好的,两班合用一个楼梯,在每个班级内,前四排学生走教室前门、后四排学生走后门也是规定好的。
地震那天,老师一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立即趴下去。震波一过,仅用时1分36秒,学生就已熟练地疏散到操场,一个跟一个整齐排列。
同样安然无恙的,还有刘汉希望小学和其他4所学校。令人惊叹的是,这几所教学楼的承建商都是同一个人。
“汉龙集团”公司是在十年前出资捐赠这些小学的企业。十年前,公司老板对监理工程的主任说:“亏什么不能亏教育,这次你一定要把好质量关,要是楼修不好出事了,你就从公司里走人吧。”
媒体回音
无一人死亡的学校成为地震中的一个奇迹,这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所谓奇迹——就是你修房子时,能在十年前,想到十年后的事情。
——新浪网
网友贴文
看着片片的废墟,我们悔恨,悔恨当初的房屋盖得太柔弱,如今让我们失去了那么多的亲人!悔恨后再次寻觅,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奇迹!你们是最“牛”的英雄!你们为我们点燃了希望,你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五:哀悼与尊重
5月19日14时28分,距离汶川地震整整一周。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民众的逝去而宣布全国哀悼。这一举措意味着共和国对自己国民的尊重。
全国哀悼,让我们更加刻骨铭心地体验到生命的珍贵和易逝。这种体验,必将在今后的岁月里表现出来:我们将更加注重防灾救灾,更加注重安全生产,对任何忽视生命的行为,都更加不能容忍和原谅。
全国哀悼,让我们悲伤沉重的心情,有一个表达抒发的窗口。三天里,我们真切地感到,遇难同胞并不是一组冰冷的阿拉伯数字,他们就是我们即将上路的亲人,他们让我们依依不舍,痛断肝肠。实际上,除了居住的地理位置不同,口音有别之外,这数万遇难的同胞,和我们没有任何区别,只是由于纯粹偶然的原因,离去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他们的离去,让我们感到了孤独,感到了脆弱和无助,只有把这些表达出来,我们的心情才会好受一些。
全国哀悼,让我们有机会来展示我们的坚强和团结。逝者长已矣,生者却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只有坚强,我们才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只有团结,我们才能赢得一切挑战。
媒体回音
60年来,中国人第一次真正地停下脚步,在哀伤之中默默感受着同胞的苦难,在哭泣声中共同舔舐民族的伤口。这是13亿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共同经历和集体记忆,是当代中国人重建身份认同和精神家园的开始。
——新加坡《联合早报》
网友贴文
如要总结这一周的大救援,我想,更重要是生命的价值再一次成为了大家心目中最高的价值,生命高于一切,这可能超过了所有价值。为一个哪怕是弱小的、只有一线生机的生命,可以不惜任何昂贵成本,这才是一个强大民族的标志。
结束语
我们从来不曾想到,2008年的中国会遭受如此之多的劫难:南方雪灾、西藏骚乱、阜阳疫情、胶济车祸、汶川地震。
灾难已经发生了,我们只能选择面对。泪水已经流干了,我们必须选择坚强。为了逝去的亲人,我们必须选择责任。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选择微笑。震灾造成了伤痕,但我们也看到了忍耐、尊严、勇气和爱。
《左传·昭公四年》早就说过:“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它启示我们: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无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国家民族处于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激起人民发愤图强,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因而使国家更加强盛。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每一次都能以这个民族特有的勇气和毅力化险为夷,战胜困难,并在五千年后依然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会在灾难的废墟之上重建美丽家园!正如美国的《洛杉矶时报》所言:地震,展示了一个新的中国,一个富有同情心又极具竞争力的中国。
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崩塌的山体,草木必将再度茂盛;倾颓的废墟,街市必将更加繁华;哀哭的孤儿,生命必将茁壮成长。
我们相信,未来的汶川将比昔日更美,未来的中国将比今日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