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的基石《大宪章》

2008-08-23 09:08:48刘志伟
21世纪 2008年8期
关键词:不列颠原稿宪章

刘志伟

索尔兹伯里(Salisbury)是英格兰中南部地区的一个小城,又称新塞勒姆,是老塞勒姆的新区。老塞勒姆在现今索尔兹伯里西北三四公里外,始建于公元前六七世纪,11世纪诺曼人时期发展为一个要塞小城。13世纪初期因水源缺乏,陆续迁移至滨临埃文河的地方,形成新塞勒姆城区,即索尔兹伯里。老塞勒姆逐步成为一片废墟,1986年与巴斯、巨石阵这三处相距不远的景点同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对索尔兹伯里情有独钟,是因为小城中有一座高达123公尺、号称“离天堂最近的教堂”——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就在这个教堂里存有一部英国《大宪章》(Magna Carta)的原稿。

初见《大宪章》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紧临埃文河,尚未入城,高大的哥特式尖顶早已映入眼帘。从东门走进教堂庭院,哥特式教堂宏伟壮观尖顶高高耸立,宽阔的草坪环绕四周,更加突现了教堂主体建筑的雄伟。1220年,当老塞勒姆居民陆续向索尔兹伯里搬迁时,就开始修建大教堂,于1258年这座古老的教堂落成。在主厅中段、临近南侧过厅的地方,安放着1226年去世的威廉·隆吉斯比(William Lonngespee)的陵墓,他是国王约翰的兄弟,也是约翰签署《大宪章》时的顾问,还是在这个教堂里下葬的第一人。

我走进一个巨大的八边形大厅,这就是专门陈列《大宪章》原稿的展室。《大宪章》原稿安放在大厅最里端,我满怀敬畏之心走向它。这是一片一尺见方的羊皮,上面大约书写了五六十行古英语。年代久远,原稿已泛出暗绿的颜色。我伫立在展台前,久久凝视,内心早已波涛汹涌:这哪里是一方小小的羊皮,又哪里是几千个简单的文字,它分明是不列颠,乃至全世界现代国家政治的基石!

《大宪章》的诞生

约翰的长兄理查一世在位时,醉心于十字军东征,年年战争,国税繁重,民心沸腾。约翰1199年继位后,对外依旧热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对内在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接连用兵,同时,又因与罗马教皇不睦,在国内大肆迫害天主教徒。教皇便联络法兰西国王抗击英格兰,而国内贵族也与约翰为敌。约翰四面楚歌,又时逢1214年7月对法战争大败而归。英格兰的教士和贵族便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领导下,公开提出签署“大宪章”的要求,力图限制国王的权力,恢复教士和贵族的权利和自由。内外交困的约翰,1215年6月15日被迫签署《大宪章》。

当时,约翰居住在温莎城堡,而与之对立的25名教士和贵族的代表则下榻在西南10公里外的斯戴尼士(Staines)。经过谈判,双方商定在两地间的中段伦尼米德(Runnymede)作为双方会见和签署文件的地点,“伦尼米德”古英语意为“开会的草地”。《大宪章》包括61个条款,涉及宗教、封建制度、司法、贸易、税赋等,内容十分广泛。

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大宪章》形式上只是一个法律契约,但是,它却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申明了要切实保障人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申明了“王在议会”——国王必须通过议会进行统治,申明了“王在法下”——国王必须服从法律,因而实际具有浓厚的宪法特色。正是这些体现宪法精神的契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英国乃至世界政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宪章》在其签署后最初的100年里,先后经历过38次修改和重新颁布,但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始终得以保存。到了17世纪,国会在制止斯图亚特王朝侵犯臣民自由的斗争中,进一步弘扬了《大宪章》所蕴含的宪法精神,使得《大宪章》真正具有了宪法的重大意义。

在《大宪章》诞生近800年历史中,正是在其宪法精神指导和支持下,英国的法治社会逐步确立,君主立宪体制逐步形成,议会政治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在不列颠民族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牢固的政治意识:凡是政治权力被集中于一人之时,凡是政治权力被集中于一部分人而没有反对派可以对其制衡之时,都将是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受到威胁之时,都是必须及时纠正和时时防范的。所以,有人说,一部英国宪政的历史,就是一部《大宪章》延续、传播的历史。如今世界各国的现代国家制度、法律体系、议会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吸收了英国政治的精华,《大宪章》的影响流布全球。

从政治运作的层面看,《大宪章》的签署是一种政治妥协的产物。人类的政治行为,是一种社会公众性行为。政治行为这一本质的规定性,也就规定了政治活动中必然由于社会公众的参与而充满妥协。可以说,没有妥协就没有政治。试想,在温莎城堡附近的草地上,实力强大的教士、贵族没有率兵攻打城堡,而是“苦口婆心”一连谈判了4天,终于说服国王签署了《大宪章》,这一事件本身不就说明国事纷争除了兵戎相见之外,还有和平谈判一途吗?而谈判,就意味着讨价还价。谈判的结果,实际就是妥协的结果。挖掘签署《大宪章》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层根源,可以发现在不列颠民族的意识中,无论是国王,或是贵族,还是平民,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经济利益不同,但是,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识:每个人的财产或多或少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正是由于个人的财产权利不可侵犯性,就构成了人们最基本的自由。由于国王不能随意支配贵族、平民的财产,所以,一旦国王财政、经济捉襟见肘之时,就不得不老老实实与贵族们坐下来谈判,经过一系列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妥协。这也是中国的封建制与西方(包括不列颠)的封建制的根本区别:中国的封建贵族没有独立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西方从国王到平民在根深蒂固的财产权利意识主导下,封建贵族始终拥有独立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因而也就确保了他们基本的自由。由此,联想到中国近年颁布的《物权法》,明确宣布公有与私有财产同样受到法律保护,我们切不可低估其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穷人的茅屋,国王进不得”

1936年,坐在英国王位上不到一年的爱德华八世,为了能够与其所爱的女人结婚,宁可抛却了王位,从而以“不爱江山爱美人”名扬全球。其实就在同一年,当他尚在王位时,还留下了另外一段佳话。那年秋冬的一天,爱德华八世来到一个矿区的贫困妇女家门前,他脱了帽子,躬着身子,向立在门内的贫妇诚恳请求:“May I enter?”(允许我进门吗?)伦敦一家报刊的记者抓拍到了这一幕,用新闻图片生动地说明了:“穷人的茅屋,风进得,雨进得,国王进不得。”于是,有人误以为这段名言出自爱德华八世。实际上,它源自于1763年英国国会议员威廉·皮特在国会反对开征果酒消费税时的演讲。他说:“即使是最穷困潦倒的人,只要待在他自己的茅屋里,也能够抵御任何王室武力的侵入。茅屋虽破,摇摇欲坠,风可以穿墙而过,雷电雨水也可以进入,但是,国王却绝不可跨越茅屋的门槛!”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个皮特的祖父,21岁时远渡重洋,跑到印度经商,赚了一大笔钱,回到英国不仅买下了莎士比亚的故里——斯特拉特福,还买下了老塞勒姆。当时,老塞勒姆已无常住居民。因为老塞勒姆是个著名的古老教区,早在14世纪初爱德华二世时期就获得了两个国会议席。老皮特因此也就操纵了这个选区的议员选举,并于1689年顺利当选为代表老塞勒姆选区的国会议员,由此开始从商界步入了政界。直到1735年,皮特当选为国会议员时,皮特家族在老塞勒姆选区先后已有7人当选为国会议员,使得皮特家族成为了英国政坛的名门望族。由上述两段史实可见,不列颠民族,无论是国王,还是贵族,或是平民,个人财产的权利意识根深蒂固。正是这一意识确保了不列颠民众基本的自由,进而以之为基础,构筑起不列颠政治体系的高楼大厦。

《大宪章》在后世虽然多次刊行,但是1215年原稿仅有4部存世。编号为第一、二号的原稿均存于大英博物馆,第一号原稿于17世纪在多佛尔城堡发现,但已被火焚毁一半,第二号原稿完好无损。第三、四号原稿,分别存于林肯大教堂和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也均完好无损。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为何有幸保存如此“稀世珍宝”,则不得而知。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高耸入云,挺拔而优美,那只是一个美丽的外壳。如果仅仅是那个123公尺的尖顶,我断断不会怀着那样激动而虔诚的心情走近它。因为有了《大宪章》,大教堂也就有了自己永远不灭的灵魂。《大宪章》原稿保存在一个“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这是天意——它值得珍藏在这个神圣的地方。

猜你喜欢
不列颠原稿宪章
“《大宪章》连续性神话”的知识考古
不列颠空战中的英国皇家飞行员
不列颠空战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Enhancing von Neumann entropy by chaos in spin–orbit entanglement*
《欧盟基本权利宪章》直接效力问题研究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电光与控制(2017年3期)2017-04-16 19:06:37
“张譬”号开展首航第二航段前往南太平洋新不列颠海沟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5
回眸不列颠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