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晓娟
考生注意:1.本试题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卷时请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第一部分(1~5题,共18分)
1.下面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确凿(záo)吞噬(shì)召开(zhào)毛骨悚然(sǒng)
B.炽热(zhì)造旨(yì)眸子(móu)玲珑剔透(tì)
C.省亲(shěng)无垠(yín)阔绰(chuò)面面相觑(qù)
D.订正(dìng)恶劣(lüè)鸟看(kàn)相辅相呈(chéng)
2.积累运用。(共5分)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1分)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自设情景,运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说一段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名著。(4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二十来的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_____(人名)。(2分)
(2)读完作品后,“他”的人生悲剧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4.口语交际。(3分)
2008年的春天,罕见的大风雪给祖国南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省唐山13位农民兄弟组成的救援小分队,由宋志勇任队长,自费赴湖南彬州支援抗雪救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义士们归来后,家乡某校初三(一)班召开“向义士敬礼”的主题班会。作为班级的一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班长王林致欢迎辞时讲了一句话:“各位义士同志,大家好!感谢你们来参加今天的班会……”这段话有一处表达欠妥当,请指出来并改正。(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小明因病不能到班会现场,请你转达他对宋志勇队长的崇敬之情。你对宋志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综合性学习。(4分)
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调查结果,回答后面的问题。
阅读内容人数百分比
卡通画112 56%
时文杂志3216%
武侠小说3015%
文学名著2613%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_______________(2分)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2分)
第二部分(6~24题,共5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文言文(6~11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甲]文出自课文《______》,[乙]文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_____(人名)。(2分)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便要还家要:______
(2)临溪而渔渔:______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段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他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提示,用成语填空。(2分)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上面的两段文字,都不是停留在描写景物的本身,而是分别表现出作者的志趣。[甲]文作者情寄_____;[乙]文作者志在______。
11.请从语言角度对[乙]文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明文(12~15题,11分)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2/3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需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人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出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1/3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另外,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反食”。
(选自《自然与人》)
12.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第⑤、⑥段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事实上,在我们周围,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以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读了本文,你一定对这一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你打算对你的青少年朋友说些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议论文(16~19题,10分)
华山并非一条路
岑枫
①在语文学习的诸多品质中,拥有阅读创新的品质无疑是令人艳羡的。可是问起如何创新,许多中学生便会一脸茫然。他们往往觉得,历代前贤像高山耸峙,须仰视才见。我们后生小子,难望其项背,阅读还能创新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在读书之前,先就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前人思想的樊篱中了。
②其实,这种认识是幼稚的。不错,先哲们是树起了一座座思想的高峰,使我们的文化宝库森罗万象,但是要知道,即使这样,他们也并没有穷尽真理,因为读书做学问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战士之所以能“智取”华山、克敌制胜,其法宝就是另辟蹊径。
③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要敢于坚持契诃夫所说的“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不让自己的脑袋当前人的“跑马场”,不囿于成见,就必能在前人杂沓纷乱的足迹外另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对于鲁迅的研究,几十年来可说是学者如云,名家辈出,专著多多,特别是对鲁迅思想与主体精神的认识、把握、阐释,更是硕果累累。后学者如何进行创新呢?叶世祥用自己的《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因而对许多作品,如《孔乙己》《故乡》《社戏》……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鲁迅个性的小说命题,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推开了另一扇窗户。
④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导演之路时说,姜文、陈凯歌我认为都将有长长的影子留在影坛,我若照他们的路走,可能走很长的路了,还在他们的影子里。我要努力在他们的影子之外,找到阳光照过来的缝隙。可能我的影子很短,但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中学生朋友,你对阅读创新的门径明白些了吗?你是否也应该找一找那些“缝隙”,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阳光”呢?
16.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概括第③、④段列举了哪些例子?并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述第③段中“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文中所起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文章第③段中,作者谈到契诃夫“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记叙文(20~24题,16分)
最后的苹果
①书房里有一扇朝南的窗户,站在那儿向外看,约3里处是一座小山,翻过山就是一片苹果园。写作之余,我散步的终点,就是这片栽满苹果树的地方。
②深秋的一天,我又来到这里。果农的窝棚已空,夕阳下,几只小鸟在上面整理着羽毛;苹果树的叶子稀疏金黄,微风吹来,不时地飘向我脚下的小路。就在我沉醉于眼前的这片世界时,我发现了一只苹果,它挂在一个树杈的中间,大小如我的拳头。
③显然,这是一只被忘了采摘的苹果。因为它所在的位置非常隐蔽,如果我不是恰好在那个位置抬起头,如果我不是在抬起头的时候,恰好向它那个方向看去,根本就发现不了它。
④要不要摘下那只苹果?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我还是决定不去动它,因为这样能给我一个理由,在下一次散步的时候不再半路折回;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看看,一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采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⑤立冬、小雪、冬至、大寒,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我第5次去看它的时候,这只苹果不见了。也许是从它身边吹过的风猛了点儿,也许是它已不愿呆在枝头,总之,在我寻找它的时候,它正躺在树下的一堆枯叶里。
⑥自从搬到郊外居住以后,我无数次来这里漫步。从果农摘下的第一批青涩的果子,到收获结束果农运走的最后一批,我都购买和品尝过。然而,像我眼前的这只苹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它的外形是那样饱满圆润,它的色泽是那样金黄厚重。
⑦这只苹果被我带回家后,在我的书房里又呆了近两个月。直到有一天,儿子问我:“妈妈,您在哪儿弄的那只苹果,怎么那么甜哪?”我这才知道,果园里最后成熟的那只苹果已被儿子吃掉了。
⑧不过,从那天起,我再也不为儿子的顽皮、无知和不懂事而苦恼;也是从那天起,对那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人,我也不再羡慕。我变得更加内敛、更加专注,因为那只苹果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
20.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1.当“我”第一次发现苹果时,“我犹豫了好一会儿”。这是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第⑥段画线的句子,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对苹果进行了描写?请你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再仿写出一个句子。(4分)
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它的外形是那样饱满圆润,它的色泽是那样金黄厚重,它的___________
23.阅读文章,根据你的理解,把文章结尾空缺的话写在下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完文章,你对题目“最后的苹果”是如何理解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25题,共50分)
25.请以“让我们一起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清晰。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在本期找)
2008年中考语文仿真试题(三)
参考答案与提示
第一部分 1.A 2.(1)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3)示例:紧张而繁忙的初三生活,让许多同学愈挫愈奋、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老师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继续奋战中考。(设置情景、运用恰当各占1分) 3.(1)老舍 祥子(2)示例:他的人生悲剧主要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我们生活在新时代,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与人合作等。(答出一点即可) 4.(1)“同志”与说话者身份不相符,应改为“各位义士”(或“各位叔叔”) (2)示例:宋叔叔(宋队长),我的同学小明不能来现场,他让我转达对您的崇敬之情。[提示:回答口语交际题,称呼要恰当,语言要得体。转述别人的话,要注意转述的对象和转述的内容。] 5.(1)大多数初中生课外阅读喜欢看卡通画而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2)要想提高文学素养,就读文学名著吧。
第二部分 一、6.桃花源记欧阳修7.(1)通“邀”,邀请。(2)钓鱼。8.(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9.人民生活安定幸福,民风淳朴,人与人和谐相处。10.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11.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浑然天成,给文章增加了华丽之美、韵律之美;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提示:回答此题,首先要从语言角度切入,抓住文中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句式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回答。] 二、12.着重说明了饮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分)和饮水要注意的问题(1分)。(意思相近即可) 13.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明的:(1)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2)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3)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4)喝足够的水,可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答对一点1分)
14.示例:(1)“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作用:用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这一特点。(2)“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作用:精确地说明了特定体重的中年人每日的排水量。(举出例子1分,说明作用2分)。15.示例: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另外,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反食”。偏爱饮料的青少年朋友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远离饮料,端起水杯吧![提示:回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谈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三、16.阅读要有创新品质。17.例子:叶世祥对鲁迅作品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冯小刚谈导演之路。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答对一点1分) 18.承上启下。19.鼓励我们阅读时不要受前人或名家观点的约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20.自然景物(自然环境)的描写。写深秋田野的美景,烘托了我当时恬静舒适的心情;为下文发现苹果做了铺垫。21.因为这样能给我一个理由,在下一次散步的时候不再半路折回;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看看,一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采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22.外形 色泽(各1分);仿写示例:它的果肉是那样甜脆可口。[提示:仿写句子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仿写的要求,掌握例句的句式特点和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 23.最后成熟的果子最甜,并且最不容易腐烂。(大意对即可)
24.最后的苹果,虽然成熟得晚了,但它却是最好看最好吃的。它象征了那些成熟得较晚,但最后却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开放题,符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部分 25.作文。(评分标准同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