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动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回顾

2008-08-18 09:14李伟杰
金融博览 2008年7期
关键词:浪潮跨国银行业

李伟杰 胡 剑

理论研究综述

金融学界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动机的研究,有如下主流观点:

追随客户假说。1960年,海默首次提出了垄断竞争优势理论,成为解释跨国公司产生的最早且影响最深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垄断优势的存在使跨国公司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重整本国银行业。Luiz Fernando de Paula(2001)等撰文指出,影响银行国际化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拉美国家、部分亚洲国家和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融入银行国际化的浪潮则主要是内部银行业危机的推动。

主动实施新的业务发展战略。Hawkins和Mihaljek(2001)等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市场、技术发展、宏观经济压力和银行业危机迫使银行产业和监管当局改变旧的经营模式,在国家层面上放松银行业的管制并向外国竞争者开放金融市场。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跨国银行在当地市场扩张的法律限制得以逐步放松,使更多的大银行得以通过国际化和融入当地市场主动实现它们的业务发展策略。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折衷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John H. Dunning)。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产生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式。

被动适应激烈的竞争。Berger(2000)、Focarelli 和Pozzolo(2000)等人提出,银行业的国际化源于银行为了加强它的盈利能力,维持竞争所必需的最低规模不断提高的趋势。银行选择到预期盈利较高的国家投资,是基于这些国家较高的经济增长预期和预计该国本地银行的低效率。

实践回顾

回顾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过去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理解跨国银行经营动机很有裨益。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是伴随着19世纪殖民主义的兴起而兴起的。总体上看,此次跨国银行发展浪潮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殖民主义是跨国银行发展的主要纽带。从19世纪30年代英国最早在澳大利亚、南非、加勒比海和北美殖民地设立第一批跨国银行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等国蜂拥而上在拉丁美洲乃至中国设立跨国银行为止,各国殖民地无一例外地都成为这些殖民者设置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的首要选择。

二是英国是跨国银行发展第一次浪潮的领导者。英国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主义者,其殖民地遍及澳洲、美洲和亚洲。另外,伦敦是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方便、及时而源源不断地为英国跨国银行提供廉价资金,大大促进了英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

三是英国跨国银行与国内银行间不存在股权联系,也不开展国内业务。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伴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衰而潮起潮落。进入20世纪后,民族主义思潮在殖民地得到广泛传播,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不断宣告着殖民主义的破产与失败。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紧随其后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不仅使国际贸易陷入中断,也使强大的英帝国迅速滑向衰落,从而彻底宣告了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的第一次浪潮的结束。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二次浪潮。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终止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第一次浪潮相比,第二次浪潮表现出很多不同特点。

一是引起第二次浪潮的因素十分复杂。(1)战后繁荣带动国际贸易与投资迅猛增长。(2)战后西方主要国家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降低了跨国银行的经营风险。(3)美国国内严格的管制(如Q条例)迫使美国银行或者为了给国内业务融资,或者为了开拓市场而到海外寻求发展。(4)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跨国银行的海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使跨国银行的成本大大降低。(5)战后美国独一无二的政治经济地位激发了美国银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的意愿与热情。

二是美国成为第二次浪潮的领导者。与1960年相比,在1986年,美国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加了18.9倍,分行增加了6.9倍,子公司增加了430倍,海外总资产增加了119.2倍,美国跨国银行的资产占美国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重也从1%上升到了14%。

三是跨国银行开展业务活动的地理位置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跨国银行第一次发展浪潮中,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纷纷到以殖民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经营活动。但在第二次浪潮中,跨国银行经营却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前两次浪潮相比,跨国银行的这次海外扩张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中国家成为这次跨国银行扩张的中心区域。比较1985年前后美国跨国银行发展的情况就可看出这种地区变化。首先,从分行分布趋势来看,1965~1985年间,美国银行一直处于对外扩张阶段,其海外分行数量于1985年达到历史最高。1985~1995年间,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发生萎缩,其数量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呈现下降趋势。但自1995年开始,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重新高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扩张中,美国跨国银行在11个发达国家的分行数量渐趋平稳,但在发展中国家则急剧增加。

其次,从资产分布来看,1965~1985年间,美国跨国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资产要大于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但此后两者的差额呈递减趋势。1998年,分布在后者的资产甚至首次超过了前者。而且,在1980~1990年间,美国跨国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资产呈下降趋势,而此时期在发展中国家的资产则保持平稳且略有上升。

二是欧洲银行成为这次跨国扩张浪潮的领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日益放松金融管制(如跨州经营与混业经营),美国银行忙于国内市场竞争而无暇顾及海外扩张。另一方面随着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洲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英、法、德作为大国,其银行业可凭借这种特殊性以及先发优势在欧盟内部获得一种超经济地位。相反,其他的欧盟成员国则只有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抢夺市场份额来增强自身实力,进而提升其在欧洲统一市场中的地位。

三是进入管制放松是这次浪潮兴起的重要原因。分析跨国银行此次扩张的对象可以看出,有两类国家(地区)比较受到青睐:一类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其代表是拉丁美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另一类则是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国家,如东欧诸国。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在金融领域却具有诸多共同之处。在跨国银行进入前,这些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政府管制失灵的折磨。其突出表现是:金融自由化次序不当,金融秩序紊乱;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业一直独秀;国有银行独大,政企不分,银行治理结构脆弱;银行信贷集中,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危机四伏;金融监管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各国政府痛下决心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这就为跨国银行进入提供了契机。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国家还存在着比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从而又为跨国银行提供了进入激励。

四是追求高额的效率收益与抢占市场成为这次跨国扩张的主要动机。追求盈利是跨国银行的本能,而抢占市场则是其战略动机。在银行经营中,有两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和转移成本。跨国银行利用迅速进入而大量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就可充分发挥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获得先发优势,迅速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通过与客户尽快建立密切联系而增加其转移成本,最终实现市场垄断。这正是跨国银行第三次发展浪潮中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扩张对象的战略眼光所在。

纵观各金融强国银行业海外发展史,客户追随假说似乎更能够说明问题:英国银行业在发展之初选择其控制的殖民地;美国银行业跨国经营的桥头堡为拉丁美洲,时至今日,依然是其海外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浪潮跨国银行业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新色彩浪潮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