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培源
摘要:文章基于对和谐社会评价的关注,梳理了中国和谐社会评价的现状(如评价的组织者与研究者、评价的对象与层次、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对目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评价主体、指标体系、数据来源等)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和谐社会;评价;数据来源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和深入,对和谐社会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的讨论从无到有,日趋深入,作为“准确测度与评价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进程,从而更科学地规划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社会评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笔者梳理了中国和谐社会评价的现状,并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对中国和谐社会评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推动作用。
一、中国和谐社会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和谐社会评价的组织者与研究者
中国的和谐社会评价组织者与研究者可分为政府部门与学术界两大类。根据可以查到的文献,对和谐社会进行定量分析的工作,自2004年始已有一些政府部门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于2004年9月颁布了中国首个评价与考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的指标体系——《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虽然该测评体系的测评目的与和谐社会评价的目的和对象有较大差别,但其测评思想、方法、指标体系等对于和谐社会评价无疑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国家统计局通过“和谐社会统计监测体系研究”课题开展了和谐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完成了“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除国家部委外,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开展了和谐社会评价工作。2006年1月,北京公布了“和谐社会”评价体系,并于同年10月公布了全国首个和谐社会指数监测报告;湖北省统计局则结合湖北实际构建了“和谐湖北”的评价体系;深圳社科院也进行了《和谐深圳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浙江台州市则将“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纳入干部的考核体系。同时,和谐社会评价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政府部门不同的是,学术界多着眼于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实证方面略显薄弱。周春喜、陈钰芬等从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社会进步、社会安全、人与自然等5个方面选取了34项指标,构建了一个建设和谐社会成效的考评标准。梅松、齐心则在对国家统计系统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和谐程度的评价体系,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社会活力、社会意识、社会治理、人与自然的和谐7大部分。朱孔来、曹圆圆基于对和谐社会的系统结构分析,建立了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5大子系统构成的4层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框架。欧阳建国、徐学荣、王小婷、陈斌等按照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6大特征构建了递阶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AHP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来自于学术界的讨论虽然进行实证研究的不多,但大都对指标的选取原则、指标权重及计算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二)和谐社会评价的对象与层次
目前,中国和谐社会评价研究的对象分为二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即以整个国家作为评价对象,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来考虑我国在各个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如朱孔来、曹圆圆对和谐社会的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由1个总目标系统、5个子目标系统、19个子系统、50个具体指标构成的4层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框架。二是地区层面,以各个省市甚至是社区作为评价对像,对其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行考评。如黄琦、余禾、王相平等提出了城市和谐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陈钰芬、苏为华结合浙江的发展实际,构建了浙江省和谐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邵侃彦则提出了城市和谐社区的评价指示体系,并以深圳社区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上海则于2006年4月推出了名为“和谐社区指数”的测评体系,北京、江苏、山东、湖北等省区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和谐社区测评工作。这些工作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和谐社会评价工作。
(三)和谐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目前,和谐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从政府部门到学术界,无论是着眼于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其基本思路都是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出发,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总体来看,政府部门(主要是统计局系统)的指标体系多立足于现有的统计指标,理论建构稍显薄弱,指标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有些入选指标稍显牵强。学术界所提出的指标体系相对全面,较为注重理论建构,但有些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得。由于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影响和表征因素数以千计,对代表性和典型性指标的理解不同,导致不同指标体系间有较大的差异。即使对于和谐社会的同一特征,不同学者所选择的指标也千差万别。如对于“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特征,国家统计局选用“万元GDP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指数”、“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等来评价;管怀鎏则采用“人均GDP”、“单位GDP能耗”、“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来衡量;而辛玲则选择了“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浓度”、“环境治理指数”、“单位能耗产出率”、“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尽管这些指标之间有一定的重合与关联,但由于具体指标选取存在差异,其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显而易见。
在评价方法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被广泛采用。国家统计局根据统计数据直接进行测算;浙江杭州则将群众评选、社区评议、政府评估相结合;上海则通过专家学者以社会化方法征询社区群众意见来完成评价。
(四)和谐社会评价的数据来源
科学、客观是评价的基础要求。除了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得以体现之外,数据来源的客观准确也是保障评价结果准确的重要保证。目前中国的和谐社会评价数据有两大来源,一是政府部门(如统计局、民政、司法、公安、环保等)公布的各项社会统计数据,这类数据无疑是客观而权威的。其二是来自于面向公众的各类调查,此类数据的客观准确性与调查的覆盖率、问卷的设计、调查的方法等有较大的关系。此两大类数据对于和谐社会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
二、中国和谐社会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谐社会评价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类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充分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特征,进而为评价、监测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进程提供基本依据和可靠的认识工具。为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明确标示出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目前,和谐社会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评价主体的问题
不同的评价主体,因其定位不同,会导致对同一评价对象在评价结果上的偏差,从而降低评价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