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想问:学校为何会成震灾重灾区

2008-08-06 08:47
杂文选刊 2008年7期
关键词:震灾重灾区强震

曹 林

我不是一个有着反思癖和反思强迫症、不顾情势的缓急和轻重把反思置于一切之上的人,比如当下的四川强震灾情如火,救灾情况非常危急、紧迫和严峻,许多人还被埋在废墟中,许多人正挣扎在死亡边缘,早进灾区一秒就可能多救活一条生命——这种火烧眉毛的紧急状态下,我就认为公众和舆论应该暂且放下一些检讨、反思和指责,暂不要讨论“要不要降国旗”,暂不要反思“为何未能预测地震”,把资源、智慧和精力集中到实际救灾中去,哪怕只是为灾区捐一元钱,哪怕只是为受灾的陌生亲人默默祈祷。

但当我从电视画面上看到都江堰聚源中学倒塌惨状的时候,还是没有忍住愤怒地反思。据新华社报道,这所学校共有师生一千八百人左右,有初二、初三两个年级十八个班被埋在了垮塌的教学楼下,抢救正紧张进行,死亡人数目前已增至五十余人。倒塌的不仅是都江堰这一所中学,还有重庆市梁平县一小学教学楼,目前发现四十多人被掩埋、五名学生死亡;四川德阳市实古镇中心小学、莹华镇中心小学和中学、八角镇中心小学、洛水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楼倒塌,一批学生被压埋,人员伤亡情况不详——这只是目前报道的几起学校垮塌,虽然强震下垮塌的不仅有学校还有不少民居,但可以判断,学校是这次地震灾害的重灾区。

这已经不是什么偶然現象了,以前各地发生过的好几次地震中,学校都成为了重灾区,最先倒塌或倒塌最多的似乎总是学校——不仅是震灾如此,其他灾难也是如此,洪灾最先淹没的是学校(因为学校建在低洼处),雪灾最先压垮的也是学校。

为什么这么多并非在震中的学校发生了垮塌?为什么学校竟然成为地震的重灾区?其中可能有学校房子空间跨度大、梁柱结构少从而抗震能力相对较差的原因,但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要知道,在日本、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学校都是地震时社会公众的临时避难所,发生地震时人们都会躲到学校避难的。因为相比一般社会建筑物,学校建筑物的抗震级别是最高的。比如日本,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发生大地震时,震后人们都争相往学校挤,老人和孩子都被安排在一些学校的体育馆里过夜。

为什么这些国家会规定学校建筑为最高抗震级别呢?因为他们知道,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在灾难与事故面前是最脆弱的群体,不应承担抢险救灾那样超出了他们智力、体力水平的重量级的社会责任。他们处在发育时期,活泼好动但体力不强、心理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与自我保护意识,自救能力非常差,无论生理、心理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基于孩子应对灾难的脆弱性,所以学校建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弱势身份,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他们可能面临的危险,避免将他们置于某种危险的境地。所以政府大楼的抗震级别可以低一点,但必须将学校的抗震级别设为最高,保证学校在地震中不能轻易垮塌。日本身处恶劣的地理环境,从数次地震灾难中吸取教训后,他们在防灾上尤其注重对学校的保护。

也正是秉承这种关爱和体贴未成年人的理念,前年的世界减灾日设定了“减少灾害风险自学校开始”的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表明:灾害突发,十八岁以下儿童是最脆弱的群体,特别是当灾害发生在他们正在上学的时候。

基于这种理念,面对一次次学校成为灾害的重灾区,人们有理由问,为什么学校会成为此次震灾的重灾区?并非处于强震中心,为什么那些学校在面对地震时那么不堪一击?不是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吗,为什么学校首先垮塌了?且不说学校有没有设为最高抗震等级,他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起码的抗震等级了吗?其中到底有多少是豆腐渣工程,有多少存在设计问题。我们的监管机制严重失灵,对腐败尚无能进行制度化的发现、纠错和惩处,许多问题和腐败有时只能靠偶然发生的灾难才能暴露出来,所以不能忽视灾难中的问题信息。

说实话,我是在非常矛盾的心情下写下这段文字的。灾情如火人命关天,这时候的反思和指责很有些不近人情。但我很害怕众志成城的全民抗灾热潮会最终淹没这些问题,害怕对苦难的悲情抗争会遮蔽反思,害怕对救灾英雄的歌功颂德中会集体遗忘反思。救灾庆功后反思抛到九霄云外,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于是同样的悲剧也就不断重复上演着,学校一再成为灾难的重灾区。诚然,大灾当前共同抗灾应优先于一切反思,但在一个健康理性的社会中,救灾时归救灾,反思时归反思,问责时归问责,按部就班最终一个都不会少,受害者总会得到救助,好人总会得到奖赏,坏人总会受到惩罚,制度性问题总会得到解决——可在我们的现实中,反思很容易随着救灾的终结而终止。所以,当灾难发生时,人们会迫不及待地把反思提上议程。

题图 / 廖新生

猜你喜欢
震灾重灾区强震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海地“无法喘息”
花莲强震!
强震的威力
学会道歉,用真心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