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光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离开了公开和透明,好东西并不意味着会有好结果,这在本溪干部选拔风波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针对媒体质疑本溪市“双推双考”选拔四名团干部的结果,本溪有关方面迅速作出反应。5月2日,本溪市委组织部向记者证实:前不久本溪市通过“双推双考”选拔的四名团干部,由于个别人不具备规定的任职资格,讨论决定环节也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回避制度的问题,经本溪市委研究决定,此次选拔结果无效。(2008年5月2日《新华网》)
四名团干部,竟有三人是现任市领导的子女,轻描淡写地以“个别人不具备规定的任职资格”等理由,仅仅宣布选拔结果无效了事,显然在避重就轻。事实上,在民主的外衣下,作为本溪市创新先进经验的“双推双考”干部选拔程序,已经演变成掌权者瓜分权力的盛宴。所谓的“双推双考”,不过是“官推官选”罢了。
了解干部选拔任命程序的人大概明白,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严密而又复杂的过程。即使是“官推官选”,背后的功夫也极为复杂。一下子将三名干部子女安排进候选人之列,还要确保其顺利当选,不可能是組织部门几个具体操作者能做得了主的。同为干部子女,“当选”后的职务如何确定?是按父母权力的大小,还是凭个人的“政绩”?是遵照“一把手”的旨意分配,还是掌权者相互间达成了默契?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揣测。
一名当选者在回应中反问:“难道领导干部的子女就不能成才吗?难道一定得是工农子弟才正常吗?”的确,领导干部子女同样具有成才的权利,但成才的权利,并不意味着优先当官的权利。四名团干部,三名是在任市领导子女,家庭背景如此雷同的候选人,其选拔程序的公正公平性,如何能让公众信服?
孩子总归是自己的好。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可以理解。发扬“举贤不避亲”的传统,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把“根红苗正”的子女推到尽可能高的高度是其本能。但无论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还是本溪市创新的“双推双考”,无不是为了抑制少数人的这种本能而设。但从“官推官选”事件来看,这些干部选拔制度无疑形同虚设,更令人失望的是,体制内的监督机制竟也完全失灵,称得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民主的样本。
本溪干部选拔风波,再次见证了网络民意与媒体舆论监督的威力。然而,网络再发达,媒体舆论监督威力再大,毕竟是体制外的监督。像本溪市干部选拔风波,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安排进来的干部子女太多而引起关注,不可能暴露在阳光之下,并迫使其宣布选拔结果无效。因此,公众不能不质疑此类“官场潜规则”的普遍性、严重性——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是地方执政者根本不把最高权力机构当回事?而仅仅宣布选拔结果无效,却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则暴露了执政者的专权独断,这必然严重损害执政者的威信。
瓜分权力的盛宴散了,终需有人埋单,但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还没人欲为此担责。如果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被堵塞了上升通道,必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长此以往,很难想象,他们是否会再次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
【原载2008年5月6日《中国青
年报·青年话题》】
题图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