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

2008-08-05 09:55
足球俱乐部 2008年10期
关键词:创刊俱乐部足球

爱的奉献

写在《足球俱乐部》创刊15年之际 罗辑

《足球俱乐部》创刊15周年以来,一直深受广大球迷读者的喜爱,这是因为,她自创刊之日起,就立志要把最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

源于此因,15年来,《足球俱乐部》始终把读者作为自己的亲朋至爱,无论办刊条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都初衷不改。诚如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一首诗里所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想《足球俱乐部》对读者的爱,正是这样一种含着眼泪的爱,这是一种真诚的爱,这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一种期刊人博大的爱。也正是秉承这种爱的奉献,在波谲云诡的期刊市场上,他们奋力打拼,辛勤耕耘;他们一路走来,始终不渝;他们坚持传承,信念不改;他们寻求突破,勇于创新。因而,他们赢得了市场,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同行的赞许。

《足球俱乐部》创刊15周年的日子,正是举国上下瞩目“祥云”圣火在华夏大地传递的时候,也是北京奥运日益临近盛大开幕的难忘之时,2008年必将在国人心中留下永远的记忆。而与体育运动有着天然血缘关系的《足球俱乐部》,也定会奋发有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愿《足球俱乐部》借助北京奥运的祥云瑞风,放飞心情,超越梦想,实现新的跨越。

孔圣人曾有言:我十有五而志于学。一部《论语》其志可见。同样也是十有五,《足球俱乐部》志于何方?有一首歌中唱道:“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不停地问,我不停地找,不停地想……”我想,坚持科学发展,和谐乐业的《足球俱乐部》,其志必存高远,其势必不可当,对她所热爱的人——读者朋友,奉献出的爱一定是沉甸甸的……

[罗辑:《足球俱乐部》杂志创始人之一,曾担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为《足球俱乐部》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现任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我们共同经历了中国足球的黄金时代

江武

《足球俱乐部》的老朋友们,你们好!我试着想想您现在的样子——

当年写信给我们的小学生,您应该参加工作了,可能还在谈恋爱吧。我祝您工作顺利,恋爱顺利!

当年痴迷巴乔的女孩,您应该有了幸福的家庭。丈夫很好,孩子可爱,巴乔仍是您永恒的回忆。

当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这些年您过得不轻松,我祝您过得更潇洒、更从容些。

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江武,1994年至1998年间,在《足球俱乐部》工作了四年。现在,我在杭州一家报社工作。

那几年是中国足球的黄金时代,也是我们共同的回忆。衷心感谢《足球俱乐部》的黄宝龙老师、罗辑老师、钟立飞老师、邓韬老师和巴惠民老师,你们共同创办了一份优秀的杂志,并且无私地帮过我很多!也感谢后来的刘利剑、余茳,我们一起体验了很多快乐!

衷心祝愿《足球俱乐部》越办越好!

[江武:《足球俱乐部》创刊后第二年即进入杂志社,担任编辑四年,为杂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杭州一家报社任职。]

风雨15载

郑明

15年风雨岁月,15载春华秋实。

怀旧总是令人浮想联翩,15年弹指一挥间。回首当初,感概万分。或许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也或许是影响都市人的杂念太多,所以记忆总是显得那么不可靠——我甚至不记得15年前《足球俱乐部》创刊的具体日子。

翻开家中保存着已略微发黄的创刊号,1993年5月18日,那一天是“世界微笑日”,比中国足球甲A联赛还早诞生了一周年。《足球俱乐部》就这样微笑着诞生了,因为15年的历程证明,《足球俱乐部》比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更有理由微笑。

从创刊号一本简单的白皮书式的简约不简单,到如今全彩印刷甚至是电子刊,如今的《足球俱乐部》已经迈入了成熟期,成为足球专业媒体中权威的代表,已成为足球专业杂志的领头羊。15年来,《足球俱乐部》培养了几代固定读者,也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对足球这个黑白世界的探索和追求。《足球俱乐部》见证了中国足球的兴衰,也目睹了欧洲足球的高度商业化。当足球高度商业化而不仅仅是一项运动的时候,《足球俱乐部》渐渐融入到这项产业当中,成为这个产业链的一环。15年来,我很庆幸的是,我作为其中的一员目睹并参与了这项产业的诞生和发展。

有足球这项运动,也就有球迷;有球迷,就有了《足球俱乐部》存在的理由。如同法国的《队报》、德国的《踢球者》、意大利的《米兰体育报》一样,《足球俱乐部》也将会成为这个百年俱乐部大家庭中的一员。

百年球迷,百年《足球俱乐部》!

[郑明:足球博士,几乎从《足球俱乐部》创刊之时起,就以他权威、专业的文章给予我们大力支持,杂志的发展与他的支持息息相关。现为江苏舜天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

岁月一去不返 记忆一生清晰

丘丽莉

当每天一博客几乎已经成为了习惯,我没有想到竟然还会遭遇提笔忘字的尴尬。

15年……对于一个而立之年的人来说,15年的故事就是半辈子的故事。

15年来,累积的《足球俱乐部》杂志已经摞成一座小山,而自己那些掏心掏肺的文字与曾经年少轻狂的日子一道,都成为了陈年旧事。一路走来一路遗落,以为不留牵挂就可以活得释然。就像足球,业已走出我的世界,没有替代却也未曾尝试挽留,偶尔漫不经心地看看比赛翻翻报刊,就这样越走越远。然而,我比谁都明白心中还残存着奄奄一息的火星,也许某日某地一个镜头一种声音就足以将一切重新点燃。物是人非,过去一旦拂袖而去,便永远不会回来,但请相信,有的记忆却是一生一世清晰。

1996年暑假一个湿热的下午,一通来自南昌的意外电话,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于是有了高三那年在练习题下藏匿稿纸奋笔爬格子的我,有了法国世界杯看台上面孔涂着油彩的我,有了con te partiro的歌声中看着金色18号离去背影的我,有了萧瑟秋风里跨过this is Anfield的通道仰望kop的我……我想我对足球是怀着某种深切的感恩,感谢它给了我亲眼看世界的机会,给了我用文字表达观点、直抒情绪的机会。

今天,彩色铜版纸已经替代了黑白薄页,文字和照片都变得空前华丽,而绿茵场也几乎被豪门和巨星所统治,我觉得自己已经和这个圈子远离、脱节。然而,没有惋惜没有失落,因为除了许多美好回忆,我还收获了来自《足球俱乐部》的知遇之感和立飞这样的忘年交。那些光阴荏苒、沉默良久后依旧可以重新拾起的东西,才是最真实和最宝贵的。

视线和感情的迁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再过15年,一些今天手捧这本杂志如获至宝、孜孜阅读的年轻人,或许也会越来越纠结于生活中更多更实在的东西,只能对着过去的影像怀念为球痴狂的流年。不过,只要某一天一个进球一声喝彩重又唤起逃逸的激情,那么你还可以回到这里,这本杂志这些文字会继续执著、锐意,带着对足球一如既往的热忱和梦想,守候着。

[丘丽莉:本刊首位驻外特约记者,为本刊工作期间成功完成过对欧文、克林斯曼和巴乔等巨星的专访,撰写过无数精彩的文章,现居上海。]

航行在《足俱》的日子

舟行

我曾很自豪地对周围的球迷朋友说,我保留着创刊号至2000年的每一期《足球俱乐部》杂志。但因工作关系,2000年以后,关注《足球俱乐部》的时间少了许多。这次,承蒙该刊老兄刘伯峰的叮嘱,让我写写和《足球俱乐部》的渊源,不由感叹: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15年了。

时至今日,我依然对第一次看到这本杂志的那一刻记忆犹新:封面上一个大大的足球,白色背景,迥异的设计风格与当时的同行相比超越太多了。再翻阅内文,不仅有张路、张慧德这样的专家撰稿,也有很多直接来源于当时外国刊物原汁原味的内容。至今还记得有一位叫宋信的老专家,常年翻译西甲和南美足球的内容,当时正值巴塞罗那最火爆的时候,我对西甲的热爱,基本上都与这本杂志长期关注巴塞罗那、皇马和罗马里奥有关。

从这本杂志获取了大量足球信息后,自己也想随便涂鸦点文字,当时年纪尚小,不知投稿流程,反正误打误撞,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年底给《足球俱乐部》寄去了第一篇稿件。那是一篇关于韩国球星金铸城的文章,其实不指望有啥回复,不曾想他们很快就刊登在杂志上。根据后来自己当编辑的经验,我怀疑是当时杂志初创,稿源储备尚无系统性,正好看到一个很少有人关注的韩国足球的文章,索性就用了。

其实,《足球俱乐部》对读者的用户体验非常到位,例如稿件刊登后,他们会寄来一本样刊,稿费也会很快发放。杂志社距离我的家乡武汉很近,当时罗辑和钟立飞两位老师曾先后专门跑到武汉,找我讨论稿件内容,着实让我感动。1995年的某一期杂志上,曾一下子出现了我的四篇文章,不过用了不同的笔名。

从1993年至2000年,我前后给《足球俱乐部》写了大小文章百余篇,特别是1999年前后,足球迎来了又一次高峰期。当时《足球俱乐部》的编辑程罡跟我讨论,是否可以每期做一本特刊,当时市面上的足球特刊非常少,于是我们陆续做了《贝克汉姆》、《AC米兰100年》等特刊,据说反响不错。现在看来,这些特刊文字量大、出版周期短,文中的错误比比皆是,但钟立飞老师却对这个计划赞不绝口,并且打算持续下去。很遗憾,随着我后来开始工作,这个计划持续了一个月,就没有再继续了。我们计划好的《10号巨星》、《G14群英谱》和《欧洲杯故事》等,都成了一个无法兑现的设想。

把读者当上帝的信条是《足球俱乐部》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读者和作者,我能深刻感受到这一点。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提起钟立飞老师,在没有电子邮件的年代,他经常在繁忙的工作后,还要和我通过信件来讨论选题。有一次,我在信中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杂志的创刊号损坏了,钟老师立即在回信中送给我一本崭新的创刊号。最让我吃惊的是,这本创刊号和市面上的创刊号不一样,封面非常厚实,里面的纸张也非常硬。有一次,他还在来信里激动地告诉我,《足球俱乐部》期发行量接近30万册,半开玩笑地说我也为杂志的发行量做出了贡献。这些来信我至今都保留着,因为他和我的交流对于我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一直也在学着他的思路去对待作者和读者。!

[舟行:年纪轻轻就开始为本刊撰稿,后来长期作为本刊的重要作者,原创和编译两手抓,两手都非常过硬,为《足球俱乐部》的发展贡献非凡。现任职国内某媒体编辑。]

写在《足俱》边上

童剑

我买的第一本《足球俱乐部》,是1993年的某一期,封面人物帕潘——听这名字,就已很够年头。

第一次给《足球俱乐部》投稿,则是1998年世界杯后,我为法国人的精彩表演激情撰文《庶民的胜利》——这在今天,可能是件讨骂的事情。

余茳编辑随后的约稿信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终于在工作之外找到了另一项以兴趣为基础的“副业”,一直这么不知不觉地坚持写了十年。我曾经对他说:“《足球俱乐部》这个名字取得好,为它写稿很有种‘加盟球会的感觉。”事实上,我也就此结束了此前每逢大赛之年偶写几篇球评,分投《足球世界》、《足球》和《体坛周报》等报刊的“游击”状态,收拾身心,只“效力”这个“足球俱乐部”了。

与《足球俱乐部》一起走过的日子,充满着与朋友相聚的快意。往来间只有春秋倏然掠过,而那份可以穿越时空的情感,不会相忘——只会相望于江湖。

我喜欢饮酒必佐以诗,恰如我爱看的球评多是蕴集了人文、史地、哲学思考的一类,设若单纯地评球,又怎么能体现“足球高于生死”的深刻?

所以,文化足球与足球文化,是我对《足球俱乐部》的期许。在它绚烂生如夏花的15年后,2008年,恰好定位的追求是“更快、更高、更强”。

祝《足球俱乐部》的朋友们快乐!!

[童剑:三江才子,长期作为本刊撰写人,风格自成一派,昔日以“华山论剑”为代表的精彩华章备受本刊读者追捧,至今仍为本刊撰写“专栏/预言”。现居武汉。]

回忆与建议

傅洪波

15年了,第一次看到《足球俱乐部》杂志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1993年5月下旬,我还在大学实习,一次出差到本溪市,在一个书报亭里惊喜地发现了现在已经珍藏15年的《足球俱乐部》创刊号,我当时买了两本。从这一天起,我就与这本杂志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十年前,我尝试给《足球俱乐部》寄出了一篇文章,这也是我第一次投稿。说心里话,非常感谢当时的江武先生和余茳先生,由于他们的鼓励,我从此开始了文字生涯。最近八年里,我出版了多本关于足球的书,发表了不少文章,也加入了鞍山市作家协会,并成为鞍山诗人协会的理事。

《足球俱乐部》杂志曾经经历过辉煌和艰难,在起落与进步中前行。目前,开放的国家给了我们现在的机会,足球运动的发展给了我们发展的空间,优秀的团队给了我们壮大的基础,我有理由相信,《足球俱乐部》会成为中国的《队报》、世界的《足球俱乐部》。

我有几个建议:第一,改变目前的广告模式,使广告成为杂志的最大资金来源,这也是世界上许多杂志的发展模式;第二,建议增加一本大32开的《足球俱乐部》杂志副刊,这样更便于读者阅读与收藏;第三,建议加快杂志出版的周期,并对杂志的收藏卡进行深加工,很多读者是为了收藏卡片而购买杂志的。

[傅洪波:对足球史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对资料的掌握堪称一部足球百科全书,为本刊撰写过许多稿件。现任辽宁鞍山市丰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城市政协常委。]

我是那个谁

黄凌

记得当年我刚到《足球俱乐部》的时候,恰逢创刊十周年,当时还看着罗勇屁颠屁颠地走来走去地做《十年精华本》,心里煞是羡慕。如今刘伯峰跟我约这个小稿时才恍然想起,如今一晃却已是创刊15周年了。时间过得好快,虽然我印象里那似乎还是不久之前的事情,但是年历清楚地提示我,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年。

说起来,在《足球俱乐部》的几年也是欢乐的几年,不少读者可能对当时杂志上署名为“那个谁”的《编辑部故事》非常感兴趣,我记得当时经常看到读者们在来信中询问:“那个谁是谁啊?”有好事者甚至把电话打到编辑部询问之。其实,有些读者在来信或者通电话时已经猜到了,当时的“那个谁”就是我。

后来钟伟接手了我的这个活,但是《编辑部故事》内容却没有变。在故事里,当时的编辑们依然爱拿自己开涮,我、余茳、刘伯峰、罗勇、刘源、方方和钟伟等人都是主角,每个故事里都会由我们中的两至三人凑出一个情景喜剧。虽然写得并不是很好,读者们却非常抬爱,现在想起来仍然非常感动。

创刊15周年也是奥运年,《足球俱乐部》赶上了好时候,祝福这本杂志能做得更好,也祝福读者们和当年的同事们一帆风顺,越来越好!

[黄凌:2003年起在本刊工作四年,AC米兰铁杆球迷,素有歪才,善于剑走偏锋,曾以“那个谁”为笔名撰写《编辑部的故事》而走红,并留下一段著名的悬案。现在北京某报之网站工作。]

梦开始的地方

刘源

15年来,为了足球这个共同的爱好,无数读者、作者和编辑与这本杂志联系在一起。

《足球俱乐部》创刊以来,在足球资料的普及性与球星经历的人文解读上,寻找到了一个令人愉悦的契合点,为球迷奉献着精彩的文字和图片,见证了许许多多青少年足球爱好者的成长。一路上,一批批“足俱人”为之努力工作,能够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我深感自豪。

2005年8月,我有幸得以进入《足球俱乐部》杂志实习,实现了一直以来投身足球媒体行业的梦想。怀念2007年蜷缩在沙发上的那些日子,在彻夜工作后睡得很香,我知道那是因为充实。难忘2006年那令人陶醉的工作气氛,我相信“陶醉”这个词用得并不夸张,我们在一起忙碌而快乐,拿到新刊时,心中满溢着幸福。我还会永远记得2005年9月B版罗本封面的改刊试验,从那期开始我参与了工作。一个个封面闪过脑海,太多瞬间重现眼前,浓缩时间,是朋友,是伙伴,肩并着肩……衷心感谢那些给予我机会让我为这本杂志而工作的老师,衷心祝福杂志在未来的日子里越办越好!

[刘源:2005年8月进入《足球俱乐部》编辑部,长于策划,思维活跃,本刊2007年之“重磅”多源于他的智慧。常常彻夜工作后蜷缩于办公室沙发上酣睡,有雷打不醒之功力。现在北京某报任足球编辑。]

一箱回忆

钟伟

凌晨4时41分38秒,QQ上线收到刘老师信息一条,《足球俱乐部》创刊15周年的日子要到了,叫我给读者写一些话,恍然,离开已有半年之久,我的文字将再一次出现在《足球俱乐部》的版面上。

回想起来,有太多东西想写,却不知道怎么说,就随意一些吧。可能有些读者不知道,我刚到《足球俱乐部》时经常写这样的小文字,透露一个小秘密,我曾经也是某一任“那个谁”,哈哈!写《编辑部故事》时一般都是出刊前,时间很紧,刚开始无从下笔,但写着写着感觉就来了,期间也获得了不少乐趣。

说到创刊纪念日,13周年和14周年时我都在《足球俱乐部》杂志,一转眼15周年也到了,这半年时间时常有《足球俱乐部》的读者给我发邮件,和我一起分享当年的点点滴滴,我打内心里感到欣慰,还有人记得我这个曾经的小编啊,感动!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桌上正放着一箱《足球俱乐部》的旧刊——没错,一箱。这代表着我在杂志社那三年的成果和回忆。这里带给我的回忆令人难忘,结识的朋友也值得我一直珍惜。都说每一次离别又是下一次相逢的开始,套用当年大学告别社团时说过的一句话:人虽不在,但我从未离开。!

[钟伟:与刘源同时进入本刊编辑部,号称《足球俱乐部》“金牌实习生”,貌似憨厚但一出手就见出科班出身的非凡功底,与其在球场上的表现(后卫)一样固若金汤、洞若观火。现在搜狐网工作。]

5月的话

周亚萍

目睹奥运圣火在各大城市一棒棒地传递,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被“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牵引着,去触碰那些洋溢着激情和梦想的记忆。那时,作为《足球俱乐部》中的一员,和众编辑一道为给读者朋友呈现丰富精彩的足坛文化大餐而绞尽脑汁精益求精,为读者朋友给予的每一点鼓励和夸奖而欣喜雀跃信心倍增。时隔数年,那些时光依然鲜活地留存于脑海中。时间在变,足坛在变,但是这些词语给予我的含义不曾改变,《足球俱乐部》给予我的意义也不曾改变。在创刊15周年的日子,献上我最衷心的祝福:愿《足俱》越来越好,用热烈的激情去实现那最瑰丽的梦想!

至今还有很多球迷加我QQ,由于工作繁忙未能一一回复,敬请谅解,谢谢大家还记得曾经的“可心”和“可力”!还有很多话想说……可是此时全无心情,因为5月19日即进入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在杂志社时我曾接触到来自全国的读者来信,成都、双流、绵阳……这些曾经跳跃在我眼前的地名,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震惊、感动和泪水这些天萦绕着我,想着那里也有着《足俱》的热心读者,希望他们都平安健康,面对灾难不要放弃,对生命执著热爱!这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体育精神何其一致,让我们热爱宝贵的生命,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加油!

[周亚萍:2003~2006版的可力和可心,在“球迷乐园”的栏目建设和内容安排上尽心尽力,屡有创新,诸如同城挑战、同盟新阵线、自拍DV、涂鸦秀和信虫学校等小栏目令人至今记忆犹新。现在上海从事媒体工作。]

因为缘分,所以朋友

肖万里

此时此刻,我的家乡四川正遭受强烈地震的侵袭,但我的内心深处,却有一股暖流在上下涌动。这股暖流,由朋友的关心、安慰汇聚而成。感谢朋友们,在我最忧虑、最烦心的时候,送来真切的关怀。在我看来,《足球俱乐部》就是这样一位总能让你觉得温暖的朋友。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足球俱乐部》,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我上高中那会儿,为了《足球俱乐部》的一张大幅中插,我会勒紧腰带节衣缩食。不过,那时的我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日后能有机会给《足球俱乐部》写稿。现在想起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六年前,第一次给《足球俱乐部》写稿,从此,便与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六年后,我成了一个靠文字吃饭的人,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足球俱乐部》。

一路走来,我看到《足球俱乐部》从一个孩童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从少年蜕变成年富力强的青年;一路走来,我时刻告诉自己,要像《足球俱乐部》那样,永不停止探索和创新的脚步,永不满足暂时的成功与成绩。将来我还要告诉儿女,他的父亲有一个叫《足球俱乐部》的朋友,我会教导他们,一定要像《足球俱乐部》那样做人做事。

[肖万里:曾以“肖十一狼”之名横行于网络论坛,未出校门即为本刊撰稿,曾以一篇《蓝鹰拉齐奥,衔着胜利飞翔》打动无数读者。即使从四川远赴北京,进入《新京报》担负重要工作,但仍不忘为《足球俱乐部》奉献精彩文章。]

猜你喜欢
创刊俱乐部足球
创刊40周年抒怀
少年快乐足球
创刊寄语
认识足球(一)
庆祝《烹调知识》创刊二十周年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