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档案

2008-08-01 10:33
北京档案 2008年7期
关键词:商报赈灾中国日报

秦 杰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人们的心。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发行赈灾《号外》,表达各族人民震灾害面前手拉手、心连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坚定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号外》通过灾后景象、心手相连等画面表现主题,许多《号外》采用张贴画的形式设计,具有简明、直观的宣传效果。

《号外》是报刊在遇到重大事件或重大变故时临时决定出版的无期号报纸。由于号外报纸发行时间不定、出版刊号灵活,加之印刷数量较少,且不按正常发行渠道送到订户手中,又是记载特殊史料、刊发突发事件、传播热点新闻的重要媒体,故很受关注。据资料记载,我国第一张报纸《号外》,产生于1883年—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1883年,中法军队首次在越南交战时,《晋源报》出了《号外》。1884年8月,法军炮轰基隆,8月6日下午6时30分,《申报》接到福州记者专电时当日报已排版,7时把电文以传单形式广为散发,这是我国首份《号外》。后来遇重大事件、重要新闻,一些报社都相继推出号外。早期《号外》报纸印刷数量少,且都是在街头向行人散发,极易被人看后随手丢弃,因此存世稀少。

地震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灾害,世界许多国家都发行过相关题材的赈灾《号外》,向人们传播防震知识和呼吁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全国各地较早发行“5 .12汶川大地震”赈灾《号外》的报纸主要有:《公益时报》(赈灾)号外、东莞时报(一套4份)、长江商报(一套3份)、重庆晨报(一套2份)、重庆时报、成都商报(一套2份)、都市时报、中国日报、今日女报(湖南)、新快报、新京报(一套5份)、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一套2份)、中国日报、扬州晚报、乐山晚报、东周刊(香港)、云南信息报、长江商报(哀悼日)、河北青年报(哀悼日)、可乐生活(香港、哀悼日)、大庆晚报(募捐)、齐鲁晚报(募捐)等。

海外华人设计的赈灾《号外》,浓缩着互助友爱的精神,图案具有中西文化视觉的双向感受,每一张《号外》都是悲伤中不悲观,失望中不绝望,以反映人们超强的生存能力,让记忆从灾情中沉淀成历史档案。

收藏地震《号外》、地震专题报刊可以成为新的专题。若干年后,档案馆或收藏者把收藏的这些《号外》举办展览,其震撼力和意义一定不同凡响。可重点关注那些设计精美、画面富有吸引力的《号外》。比如,《公益时报》(赈灾)携84家民间组织联合声明的号外,铜版纸,单张,4开,双面彩印,右下角写有“加油中国!”的字样,视觉冲击力非常强。对那些有国旗、党旗、军旗以及人民军队地震救援场景的《号外》尤其要注意。5月12日当天的《华西都市报》,虽然不可能出地震号外,但因为5月12日是一个重要的日期,而且当天的报纸因为突然发生的地震,能够保存下来的数量少,也可予以收集。为表达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上海证券交易所在5月19日14点28分起临时停市3分钟,上海一家证券专业媒体在头版头条做了报道,这张报纸虽然不是关于地震的号外,但也值得重视。只要收集一二十张地震号外,就可以形成一个专题。

作者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

猜你喜欢
商报赈灾中国日报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报刊图书
机电商报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银行赈灾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