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华
摘 要 首先通过对北京大学分馆建设总体情况的简要回顾,介绍了分馆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特点和建设模式,重点解析了分馆建设十六字方针的内涵,并对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概述。接着从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两个方面举出大量实例说明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最后作者探讨了分馆建设今后的发展,提出五点具体建议。
关键词 分馆 学科馆员 大学图书馆 教学科研 图书馆服务
1 分馆建设情况的简要回顾
1.1 分馆建设的总体思路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分馆建设从起步之日起就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可以用十六个字加以概括。
“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书目数据的共享:凡是中心馆已有、已经购买或可以获取的数据源分馆可无偿利用,在Sirsi系统中分馆和中心馆共享一条书目数据,分别管理各自的馆藏,全校的馆藏在系统中统一揭示,对读者查询、借阅十分方便;2)文献资源的共享:对于印刷本文献而言,由于中心馆和分馆的书目和馆藏信息全部上网,供读者查询全校范围内文献的收藏分布情况,并可按图索骥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书刊;对于电子资源而言,通过图书馆门户的认证系统,读者只要登录校园网都可以免费查询和下载。
“服务共建”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把全校图书资料的服务体系看作是一盘棋,既强调必要的共性,又兼顾一定的个性;在遵循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提倡分馆保持自己的特色。
“文献分藏”的含义是:分馆侧重收藏中外文专业文献,大馆重点收藏基础藏书和某些特藏(如:文库,善本,视听资料等),这样布局的优越性主要有两点:1)方便院系读者就近利用文献;2)缓解了中心馆馆舍面积紧张无处存放的压力。
“读者分流”是文献分藏的必然结果,分流不单是体现在读者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读者群的分层。即:分馆的读者主体是研究生和教师,中心馆则侧重接待本科生。
1.2 分馆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进度
分馆建设从试点阶段算起,已经有六年时间。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发展工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初期加入的单位,多数院系主管领导或图书馆负责人有较高的积极性,尽管个别资料室并不符合当时制订的加入分馆的基本要求,但他们仍迫切要求加入,希望能通过加入分馆全面提高自己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在中期阶段,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宣传和调查工作,主动与主管领导沟通,或利用召开分馆工作会议的机会请校长发言,肯定分馆建设的方向与成绩,在全校扩大分馆的影响。后期,又出现院系主动要求加入分馆的现象,这是因为大家逐渐体会到了加入分馆对提高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以及对推进资源共享和标准化建设的巨大优势。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我们始终本着“分头走访,签定协议,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原则稳步推动这项工作。
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已经拥有包括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在内的24家分馆,从上面的列表可以看出2002年和2007年是我们分馆发展的两个高峰年。
1.3 分馆建设的模式
从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系统的模式看,分馆建设的基本模式有三种,即: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究竟哪种更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北京大学的情况看,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最适合的模式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前期的分散模式是基于观念和馆舍的限制,但体制上的分散不影响数据的集中,文献的分散收藏能更好地方便读者的使用,也不影响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经过几年的分馆发展,当我们在资源、人员、管理、服务等各方面都为最终的合并整合打下了良好基础的时候,再来考虑模式的转换,从分散过渡到集中,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这样的两步走方案既可避免走弯路,又没有浪费宝贵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有效地调动了三方面(院系领导、校图书馆领导和分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 分馆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
北京大学现有的分馆虽然规模大小不同,馆藏特色不同,但工作性质有许多共同之处。与中心馆相比,它们位于教学科研的前线,与院系师生联系密切,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读者的需求,因此对教学科研所起到的保障作用更为直接、及时。这些保障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文献资源建设
与中心馆的馆藏相比,分馆的收藏更加注重专业特色、强调学术性,因而也更能满足本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在馆藏建设中,分馆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员具有专业背景,了解读者需求。
许多分馆工作人员既具备本学科的专业背景,同时又有图书馆工作的实践经验,加上常年与身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学生近距离接触,能够追踪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信息和学者的研究动态,及时获取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随时为师生购买或获取所需的文献。
(2)利用多种渠道,系统补充专业馆藏。
除正常的采购渠道外,分馆还利用其他多种途径补充专业文献,例如:
T与专业图书馆建立馆际合作关系,通过交换方式获取文献。如:中古史中心与台湾史语所、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交换关系。
T通过教师的出访和参加国际会议,获得文献资料。院系教师每年出访的机会很多,他们带回的文献往往会交给院系分馆保存。
T通过各种基金会和学术团体,获得赞助或捐助。如:社会学系的MISEREOR特藏,全部来自香港MISEREOR基金会的捐助;历史系接受了爱丁堡大学的一批历史学西文图书共6000多册,编目上架后已投入使用,利用率很高。今年“大学日”,该校领导来到北大,看了这批图书的现状后十分满意;哲学系资料室接受了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和其他一些团体大量的宗教类图书和工具书。
T配合学科基地建设或申请研究项目,系统补充专业馆藏。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的现象学专藏,完全是利用基地资金购买的,经过几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内收藏该专题最全的图书馆,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查阅文献; 中古史中心利用敦煌学和民族学项目的经费,系统补充相关专业的文献,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和图录,吸引了校内外一大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
T接受本系教师或其眷属的捐赠。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在分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十分重要。如:物理学院的王竹溪、郭敦仁教授赠书,哲学系王炜教授赠书,历史系罗荣渠教授赠书等。
T举办专业书展,让教师和研究生根据实物挑选图书。数学学院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为本院读者举办了五次外文原版数学新书展,读者现场根据实物选书,经查重后订购的图书已陆续到位,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3)汇集教师学术成果,逐渐形成特藏
各分馆都十分重视本院系师生学术成果的收藏,不少还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主要包括:
T学位论文数据库。包括本院系博士、硕士、本科生学位论文,以及在职读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由于中心馆学位论文编目周期较长,一些分馆自己建立了学位论文数据库,如:经济学院、社会学系、物理学院等,有些甚至收集了学位论文的电子版全文。
T教师文库。主要收集本院系师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正式出版的专著;各种非正式出版的学术成果等。例如:教育学院收集本院教师的著作及发表的论文,论文达到一定量时就装订成册,辟专柜陈列。教师的论著及论文本馆馆藏率达80%以上。该分馆同时还收集本院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报告,编目入库供教学、科研使用,如:“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模式与研究”课题报告。
T技术报告。数学学院系统收藏本院与数学研究所的技术报告(合订卷),从1990年至今,每年有2卷或3卷,装订成册后录入数据库,并放在专柜中陈列。从2007年开始改为电子版。
2.2 读者服务
分馆的读者服务在保障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加强网络服务,对远程用户提供帮助;在接待校内读者的同时坚持对外服务,使资源最大化地实现共享。分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举措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为读者着想。
T延长开馆时间
在8小时正常工作时间之外,一些分馆还主动延长开放时间,如:中午不闭馆(应用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社会学系、数学学院等);有些分馆还开设晚馆,如:信息技术学院,应用文理学院;多数分馆在暑假小学期中都能够开放,满足师生查阅文献的需求。
T转发过期通知
目前系统自动发送的过期通知,凡遇到@pku.edu.cn以外的邮件地址常常被邮件服务器阻挡而无法投递到用户的邮箱。为此数学学院分馆的教师主动承担转发邮件的工作,负责为本院教师转发过期提醒通知,收到图书馆和教师的好评。
T为教师代购图书
中古史中心在抓好分馆文献选购的同时一直坚持义务为教师代购图书,这样从报帐到收书都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但只要教师满意,分馆的工作人员就甘愿奉献。
(2)对文献做深层次的整理加工,方便读者利用。
国际关系学院几十年来一直订阅内部参考消息,并由工作人员制作简报,按国家和地区粘贴成册供读者使用,查找起来十分方便。
余嘉锡家属捐赠的读已见书斋藏书15000余册被中古史中心收藏后,为整理这批赠书,他们成立了由教授、图书馆员、研究生共同组成的“余嘉锡读已见书斋藏书综合目录整理” 项目组,并多次对参与整理的人员进行古籍编目和版本鉴定方面的专业培训,然后按照古籍善本编目的要求详细填写工作单,抄录各种题跋和批注,最终将出版一部专题书目。
(3)开展深层次的参考咨询,为读者提供专题服务。
提供专题服务有不同的形式,有些是分馆人员直接参与院系教师承接的项目,具体负责资源搜索或文献保障工作。例如:教育学院分馆的教师参与教育部课题“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教材体系建设研究”,提供研究参考文献,参与“中国教育财政科研网”网站建设等
[1];还有许多是为学者进行专题咨询和查找资料,如:张芝联教授撰写欧洲汉学家的研究著作时,中古史中心分馆的教师协助其查找并提供了马伯乐、沙碗、伯希和、葛兰言等人的照片资料;为整理出版已故何芳川教授的学术著作,还协助历史系林被甸、梁志明教授查找并打印、拍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西域、中亚反映中西交流的唐代丝织品”多件;日常工作中他们还经常接待电话咨询,帮助本地或外地读者核对史料、出处、版本等信息。
北大医院分馆为全院科研管理工作提供科研绩效评估,每季度评估一次,由科研处向各科室公布;为全院科研总结工作提供科室和个人发表文献情况,SCI收录及影响因子等信息;分馆工作人员直接参与循证医学研究小组,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4)配合教学安排,收集并管理教学参考资料。
与中心馆教参书室配合,分馆工作人员负责联系本院系教务员和教师,及时收集教参书单。有了分馆人员的参与,大大提高了教参书单的收集数量和效率,此举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
社会学系分馆一直十分重视教学参考书的收集与服务,并且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几年来已经积累了几十名教师的几百种图书教参书目录。在数据库中可通过教师名称、课程名称并按照不同的学年查阅收藏在分馆和中心馆的某门课程的教参书,在全校共享的联合目录中,无论教参书收藏在哪里,读者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形成了两级保障机制。
(5)文献上架及时,与读者见面快。
分馆一般都与专门的书店或书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以通过邮件发送订单,本市的书店或书商在收到订单后2-3天之内就可以送书上门。从发出订单到编目上架的全部流程只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平均上架周期比中心馆早2-3个月,大大缩短了读者的等候时间。
(6)有针对性地开展读者培训
中古史中心和新闻传播学院等分馆每年开学时都要安排读者培训,给新生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源检索方法,如:专题数据库检索方法和工具书的查找方法等。这种培训不同于中心馆举办的一小时讲座,是针对固定的读者群开展的专业文献使用及检索的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
北大医院分馆针对本院读者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文献检索与利用培训。
(7)建立分馆网页,搭建网上服务平台。
T基于电子资源的读者服务
中古史中心分馆利用北京大学校园网络,在阅览室为读者开通了《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二十五史》、《石刻史料全编》、《国学备要》、《十通》等文献的全文检索系统,以及电子刊物的全文检索,并为特殊需要的研究者提供国外研究机构的数据库检索。此外,还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柳立言先生架设的“宋史研究网络”实现了链接。这些都为科研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T网络导航
物理学院分馆收集一些相关数据库地址在友情链接中供读者查询,使网页成为对外服务和网上交流的重要窗口。2004年2月又增加馆藏书刊文献检索,书刊预约和续借,学位论文提交、检索与查询,新书和赠书报道,服务和图书馆信息、实现网络文献下载等栏目,并及时更新网页内容。有效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降低拒借率,使读者获得满意方便的服务。
北大医院分馆制作了全文期刊学科分类导航,开发维护“北大医院科研平台网络服务系统”。
(8)在中心馆和分馆读者之间架设信息沟通的桥梁。
T读者调查
2006年图书馆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开展了用户满意度调查,分馆和部分院系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发放并回收问卷。这批问卷重点发给本院系的教师和研究生,他们平时来中心馆不多,为使调查具有普遍代表性,必须收集各类读者的意见,分馆和院系资料室的介入大大提高了本次调查数据的可信度。
T服务宣传
图书馆新引进的资源、重要的通知等均通过分馆办公室发邮件给分馆工作人员,再由他们转发给本院系的教师,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和意见反馈机制。
3 关于分馆工作深入发展的探讨
3.1分馆应成为学科分馆
目前校内的分馆多数是按行政隶属单位建立,发展分馆时没有按照学科群系统地规划,而只是沿袭历史状态,简单地将资料室改称分馆。这种作法的优点是避开敏感性问题(如: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人事安排的协调以及基地建设的具体要求等),集中力量先从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工作做起,搭好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其缺点是文献资源的建设从全校范围看有较大的重复性;即使没有重复,同类文献也不能按照学科范畴集中管理,自然也不方便读者的查阅和使用。
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一个成熟的分馆系统应该是按照大的学科群汇聚相关专业的文献,按照读者群的分布选择合适的地点,按照专业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学科馆员。这需要从全校范围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打破各个行政单位的界限。
学科的合理布局也需要相应的硬件环境的支持,主要是馆舍问题。目前至少有1/3的分馆馆舍条件很差,阅览座位无法保证,书库空间紧张。有些分馆因馆舍面积不足而将文献分成几处存放,院系合并后因馆舍和人力紧缺至今还未对文献进行整合。此类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学校的鼎立支持和合理规划。
3.2 在分馆聘任学科馆员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正式把国外的学科馆员服务引入国内。虽然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实践摸索,国内图书情报界对“学科馆员”概念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差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1)学科馆员是以大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一种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2)学科馆员是某个学科的文献信息专家,他们熟悉乃至精通某一学科或几门学科知识,能够针对性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3)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对口联系,向用户提供主动、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2]
。本人同意如下定义:“学科馆员是指通晓某学科知识,熟悉图书馆业务,为对口学科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专业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3]。
北大图书馆早在2001年也为院系资料室配备了学科馆员,但这种学科馆员因不具备学科的专业背景,与院系的教师也没有密切的接触,连学科联络员的角色都不能完全胜任。称职的学科馆员应该从分馆工作人员中逐步培养和选拔。对现有的分馆工作人员,凡是具有双重学科背景的(本专业学科教育背景和图书馆专业学科教育/实践背景),可以给予参考馆员的相关培训,使之能够逐步向学科馆员的方向发展;对于在现任的分馆岗位上连续工作超过五年,且工作业绩突出的同志,也可给予相关培训;对新招聘人员,鉴于国内教育体制和求职意向的具体情况,分馆的工作岗位很难找到本科学习某个专业,又取得图书馆学硕士的人才。从现实出发,可优先考虑具有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再经过2-3年的图书馆专业培训和实践,通过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打造出合格的学科馆员。
3.3 分馆工作应以服务为主
尽管分馆建设初期回溯编目成为一段时间内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但随着回溯编目的结束,分馆应把工作重心转向读者服务,而将技术服务(采访、编目)的部分工作(例如:文献订购的具体操作,书目记录的建立等)交由中心馆承担。与此同时,分馆可参与资源的选购,负责提交拟购资源的清单,参与电子资源的试用及评估;文献编目由图书馆编目部承担,但馆藏信息的维护可由分馆自行承担。这种“统采联编”的模式既可发挥各自专长,又能保证工作进度,应该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3.4 通过评估进一步提高分馆的工作质量
2006年12月22日,我们选择了文、理科两个分馆进行了试点评估,评估采用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大家多次讨论,分馆办公室四易其稿后完成,并经学校主管领导批复。被评分馆的负责人事先提交了自评报告,由评估小组成员(由图书馆领导、分馆办主任和分馆代表共7人组成)审查,评估当天大家先后听取分馆负责人汇报,院系领导讲话,读者代表发言,接着有现场参观、提问等,评委打分并撰写评估意见。这次试点评估开了一个好头,首先让大家看到了分馆建设几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鼓舞了士气;其次,让各级领导更加关心及重视这项工作,无形中提高了分馆的地位;第三,为那些还没有评估的分馆树立了榜样,大家更清楚今后的努力方向。
3.5 稳定分馆人员队伍
要想做好分馆的工作,关键的因素是人。从目前北京大学分馆工作人员的情况看,年龄在50岁左右的占有较高的比例,这部分人在资料室工作了几十年,热爱本职工作,不少人有专业背景。近几年随着他们的退休,分馆普遍面临着人员交替问题。最近一些分馆的人员更替并不理想,少数分馆甚至根本没有正式工,许多工作无法推动。为了稳定这支队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T新聘人员一律按照学校人事聘任的要求严格考核、择优录取。人员考核应由院系和中心馆有关人员共同参与。
T新老人员的工作交接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以保证各项工作的平稳过渡。
T提高分馆负责人的地位,给予他们与中心馆馆员同等的学习培训和职称申报机会。
T一旦被聘为学科馆员将受到更多业务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为专业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T逐步改变分馆工作人员所处的“边缘人”地位,把行政和人事上接受院系领导,业务上接受图书馆领导的双重领导关系理顺,为他们创造更有效率的人文工作环境。お
参考文献
1 葛长丽.教育分馆工作汇报:2001年以来的分馆建设情况.见: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试点评估专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07年3月, 54页。
2 孔慧.参考馆员与学科馆员.[2007-07-19].http://www.gotoread.com/article/?NewID=0CF3AB6A-1ADC-40D6-A6EF-710156CDA6BE
3 [2007-07-19].http://define.cnki.net/define_result.aspx?searchwordお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07年7月20日
On the Role of the Branch Library System to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Peking University
Shen Zhenghua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briefly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anch library system in Peking University, making a full introduction on the strategy,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laying special attention on the “sixteen word” policy which guided the practice.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branch libraries at PKU in different periods, providing a great deal of examples to show the support given by branch libraries to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on two aspects-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reader services. Finally,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branch library system and gave several significant suggestions.
Keywords:Branch Library;Subject Librarian; University Library;Teaching and Research; Library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