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陨没

2008-07-07 11:17李北方
南风窗 2008年12期
关键词:北川县北川县城

李北方

四川省的地质专家曾经不只一次建议北川县城迁址。1980年代中后期,北川县制定了完整的搬迁方案并上报。最终,报告没有批下来,具体卡在哪一个环节,县一级领导也搞不清楚。

“太惨了!没法提,没法提!”

甫一开口,两行热泪滚滚而下来。

汶川大地震,震中虽在汶川,但受损害最严重的却是北川县城。县城三面被大山环绕,如同位于碗底,地震发生后,大半个县城被倒落的山体淹没,很多机关、学校的房屋无迹可循,人们只能靠记忆和感觉寻找,哪里是县委大楼,哪里是医院,哪里是学校……

北川县城,常住人口约2.2万,加上流动人口,总居民数约为四五万,只有数千人逃生。

如今,这里已是一座死城。废墟下掩埋着数万亡魂。未来,据悉一座地震博物馆将出现在这里,而作为县城的北川,永久地陨没了。

从1952年县城搬迁至此(曲山镇)以后,人们就意识到,这里不适合一座城市的存在,甚至不适合人的生存。也有人认真考虑过,要将县城搬迁至他处,却最终没能如愿。如果搬迁得以实现,今日的北川悲剧就可以避免吗?或者说,可以不用这么惨烈吗?

两位分别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在北川担任县委主要领导的老同志,对记者回忆起了点滴的过往。虽然其中的一位谈起悲剧,老泪纵横,但出于可理解的原因,他们不愿意多说,也不愿意透露姓名。在他们看来,这不是合适的时间,媒体也不是合适的场合。

这篇短文主要基于两位老人的回忆,虽然无法为北川梳理一幅完整的生命轨迹,但希望以此作为这座陨没的小城的一篇简短的悼辞。

穷出来一个自治县

北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载,北川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地,故有“大禹故里”之称。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正式建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北川县并入石泉县,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1914年复名北川县。

红军长征路过北川。1950年北川解放,隶属剑阁专区,1953年隶属绵阳专区,1985年隶属绵阳市。1953年,北川被确定为“革命老根据地”。2003年7月6口,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北川县,没立北川羌族自治县。

北川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北川县城位于景家山、东溪山、沈家包和王家岩四座山的环绕之中,只有一条公路通向外界。

建国之初,北川县城设于治城(现北川禹里多),距离绵阳100多公里。当时交通、通讯都极为不便,一切只能靠两条腿。促成县城搬辽至肌山有一个偶然的契机,国民党残余势力策划进攻县城,北川邓家的一个地主将该消息提前通知了解放军,解放军虽有准备,还是伤亡惨重,牺牲了一个连长。至今治城还有纪念那次战争的纪念碑和烈士陵园。感到治城的不安全。北川县委1952年决定将县城迁到曲山,这里距离安县和江油较近,有紧急情况能够得到两地的支援。

北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山区贫困县。直到1980年代中期,北川还有十几个乡没有通公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川的粮食产量多年在4000万至6000万斤之间徘徊。到处都是山地,耕地面积的扩大十分艰难,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县里领导大力组织人力,开拓梯田,增加耕地。到1980年代初,粮食产量终于达到1亿斤。

因为工业簿弱,北川的财政收入一直很低。财政收入上不去的后果,直接表现为干部、教师等待遇不好,造成人心浮动,人员纷纷外流。有一段时间,北川中学的校长、教努主任和多名老师都“跑”了当地群众追着县领导喊,我们的娃娃要读书,怎么办。

无奈之下,北川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四套班子的领导集体到北川中学。跟全体老师座谈,表达了穷县一定要更重视教育的想法,以县委书记为首的县级干部里有不少当过老师或能够教书,干脆就说,老师都走光了,我们来教。

县四套班子对教育重视的态度,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暂时平息了教师流失的恐慌,稳定了队伍。但待遇不提高,还是无法从根本上留住人,县领导想方设法找出路,拓宽财政来源。

中共中央统战部一份关于恢复民族身份的文件引起了北川县领导的注意,并决定抓住这个机会申报民族县,以便得到上级更多的支持。当时,很多少数民族群众一度受大汉族主义的影响,担心由于自己的民族身份而遭受歧视,就谎称自己也是汉族。北川县领导班子开展了一个运动,对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的人进行动员教育,在全县范围确认了5万多少数民族,其中以羌族为主。这5万多凡占全县人口的一半左右,到现在,北川的民族成分构成还是这样一个比例。

经过北川的积极争取,1988年,四川省决定将北川作为民族县对待。争取到民族县待遇的直接好处是,省一级财政每年向北川补贴75万,市一级每年补贴35万。110万在当时不是个小数,也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县里有能力给干部、教师几乎每人涨了一级工资。情况有了好转,人往外跑的趋势终于得以延缓。

从几十年前开始,在北川工作的干部就常开玩笑说,不定哪天就包了饺子了,不曾想,一语成谶,真的就在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剧烈的山体滑坡将依山而建的房屋一下子掩埋,连建筑带人,消失得了无踪迹。

县城搬迁未果

县城搬迁到曲山镇。今天看来是一个错误。日前,有减灾专家指出,北川县城选址不当,“从地理位置来看,原北川县城在选址上确实缺乏科学依据。”

这个问题并不是大地震对北川县城造成毁灭性打击之后才被人认识到的。县城迁址的意见最早在大跃进时期就提出来了,当时的县委书记主张把县城再迁回治城。原因之一是县城三面环山,发展空间过小。一位老同志回忆他当年奉命到北川工作时的感觉,下了车一看,就说这哪里像一个县城,连一个普通乡镇的规模都没有。

1970年代,在县城修建一座电影院都让县领导迟疑再三,因为建了电影院,以后的发展就不好规划了。当时县里就失去了在县城继续花钱建房子的意愿,那一代县领导班子也主张回到治城,那里更开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更好进行建设规划。

另一个原因是糟糕的地质条件。那个时候所有人就已经知道,北川县城位于龙门山脉地质断裂带上,只是没人能知道情况到底有多严重。县城一边是喜马拉雅山余脉,一边是龙门山余脉,而且两边都是页岩,页岩由黏土颗粒细化形成,是一种很容易分裂的岩层。山体滑坡时有发生,冬天把路修起来,到了夏天就毁得差不多恶劣。每到雨季,从县城所在地曲山向北到治城(禹里)到小坝的路上,道路旁边要随时有推土机准备着,一旦有滑坡或泥石流,就要立即清除以保证道路畅通。推了又垮,垮了又推。

龙门山脉断裂带是地震多发地带,轻微的震感时有发生,等地人已经习以为常。1976年,平武和松潘分别发生过里氏7.2级地震,所幸对北川县城的影响不大,但人们还是在室外住了半个多月才敢回屋睡觉。

从几十年前开始,在北川工作的干部就常开玩笑说,不定哪天就包了饺子了。不曾想,一语成谶,真的就在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剧烈的山体滑坡将依山而建的房屋一下子掩埋,连建筑带人,消失得了无踪迹。

四川省的地质专家不其一次建议北川县城迁址。当地的干部、群众也有同感,都觉得这个地方危险,最好搬到别的地方去。1980年代中后期,这项工作正式提上了日程,北川县方面制定了完整的搬迁方案,按程序一级一级别向上申报。当时纳入考虑当中的新县城地址是擂鼓,茅坝、陈家坝等地,预计搬迁费用在1.2亿元左右。

县城的迁移需要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才行。最终,报告没有批下来*,迁址的计划被搁置了,具体卡在哪一个环节,县一级领导也搞不清楚。这项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当地群众是知道的,只是不了解详情,但没有向新闻界透露。从此,这个事就被慢慢淡忘了,此时,过往的一些事情更无人提起,也许是怕触痛刚刚结痂的伤疤吧。

如今,北川县城,没了,只能在异地重生。新北川的选址工作已经在进行中了,预计6月份就将正式公布。中央领导许诺,将建一个更大更好的北川;北川方面表示,选择新址,第一位要考虑的就是安全。北川很有可能建在安县的安昌镇。

5月22日,温家宝总理重返灾区视察,登上高地眺望北川,转身离去之前,挥手向已成废墟的县城告别。这不是再见,是永诀。

猜你喜欢
北川县北川县城
在小县城仰望浩瀚星空
“乡村振兴看郭牛”采风创作活动在北川县擂鼓镇举行
随风入羌山 共唱振兴歌 “贴近自然,走进乡村”文学采风创作交流活动在北川县举行
北川县:扎实开展在建工程项目劳动保障执法检查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北川的味道(四题)
羌山下的关爱——访四川省关工委抗震救灾模范、北川县关工委执行主任薛斌如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