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麦
2008年5月12日下午,他集结了自家公司30辆工程车,准备从南京江宁开往北京,去做一个工程。可就在他即将出发时,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大地震。
他当即调整任务:不去北京,赶赴汶川救灾!于是一边让员工准备足够的水、干粮和常用工具、药物,一边又火速电话命令正在安徽施工的另30辆工程车,备足燃油,全部赶往高速公路,等待汇合。下午4点半左右,60辆工程车,120多人的救援队伍,合力向灾区进发。此时,距汶川灾情发生仅两个小时。
一路上车轮滚滚,昼夜前行,从江苏赶往四川,从中国最东部赶往西部,和时间争抢生命。14日凌晨3点,他的车队到达都江堰,成为中国首支自发前往灾区抗震救灾的队伍。
因为灾情严重,楼房坍塌很复杂,救援机械非常紧缺。工程车队的到来如旱季里的及时雨,加之做拆迁工程多年,有着丰富的吊移经验,使他们立即成为救援现场的主力军。后来,根据温家宝总理“务必在13日夜里12时前,打通通往灾区震中道路”的要求。他的救援车队,马不停蹄,一路清理道路,不断用推土机、吊车,将路上的大石块等障碍物推到旁边的山沟里,一路挺进到重灾区绵阳、北川,投入到北川中学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楼板压在孩子们的腿上、腰上,孩子们头挨着头、脚挨着脚,青紫的脸肿得老大……肝胆俱裂的父母们,无可奈何又充满希冀的眼神。这悲惨揪心的场景,让一群大男人止不住涕泪横流。顾不得饥饿,顾不得一路的劳顿,工人们配合解放军战士,小心翼翼地吊移大块的楼板。他自己则一刻不闲,流着泪,跪在废墟上,用手一点点地清理瓦砾、钢筋、碎玻璃,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给每一个孩子创造生的机会……一天一夜,他和员工们没有停下来喝水、吃饭,连续挖出了200多个孩子。尽管活着的只有几个,但能让那些悲恸的父母,得到几许慰藉。他沉重的心里也得到了一丝欣慰。
除了现场救援外,他还给灾区人民捐款785万元。从南京临出发前,他又随身带了200万元的现金支票,到成都后提出25万元,一路向灾区同胞发钱,100元、200元……他说:“只要灾区同胞需要,我们就发!”
连日来,他和他的车队,仍然奋战在震中汶川第一线。当地的群众不知道他是谁,叫什么,来自哪里,只称他是“英雄、恩人、铁人”。每当有记者要采访他时,他都摇头、摇手,回避镜头,哽咽着说:“抓紧时间救人,我们的任务是救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个生命。”
直到几天后,江苏的记者偶然在救援现场碰到他,大家才知道这个满脸憔悴、满眼血丝、满身污泥、喉咙沙哑的“铁人”,是不久前,以1.81亿元的年度捐助,被评为“中国首善”,并被授予“中国红十字勋章”的陈光标——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光标生于江苏一个极度贫困的农家,靠着自身努力打拼成为一个成功商人。1997年,大学毕业的他,用自己发明的新型电子疾病探测仪,创办了一家小企业。公司刚起步,年收入不足20万元。他拿出3万元,资助一个白血病患者;1998年,公司盈利不过60万元,他又拿出28万元,为苏北农村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10年,他坚持不懈,用善良之心筑起了累计捐赠到位款物3.17亿元的慈善丰碑。
熬过严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他的董事会规定,他们的捐赠、他们的行为,只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定向在基础教育、孤残儿童、老少边穷和突发灾难四个方面。而关于财富,陈光标用了这样一个比喻——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條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作为一名企业家,我认为有责任和义务去回报社会。牢记恩情,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事情,这将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和最明智的选择。
39岁的陈光标,作为内地最年轻的慈善家,他用行动诠释了善良和爱心,必将推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