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楠
该怎么给他盖棺定论?中国电影教父还是造星大师?还是电影人吧,他最爱之深、责之切的,始终,是中国电影。
生于浙江上虞,去于上虞。谢晋的人生走了一个圈。
2008年10月17日,为参加即将举行的母校春晖学校百年校庆,从上海赶回家乡上虞的谢晋晚间喝了点绍兴花雕。小酌几杯之后,他回到房间早早睡下。第二天八点,服务员进入房间时,谢晋已经在夜里永远地睡着了。
那一天,离谢晋85岁的生日,还有34天。
立言:谢晋模式
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发表了一篇评论,作者署名朱大可。在大讨论盛行的80年代,该文在国内影坛和文化界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论,讨论主题就是争议一位电影导演30年来的电影创作,被推至风暴中心的这位电影导演,正是谢晋,那篇导火索式的文章名叫《谢晋电影的缺陷》。
那时的朱大可是文化界中名不见经传的“小可”,与谢晋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朱大可在文中写道:”从《啊!摇篮》的女主人公由悍妇向慈母转变的那个瞬间开始,经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的反复经营,某种我称之为谢晋模式的东西便进入中国电影史,成为最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朱大可看来,谢晋电影像一切“俗文化”的既定模式那样,总是按规定程序编排。他以《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为例,指出谢晋电影总是遵从固定的创作模式:总是以罗群、许灵均、靳开来那样的“好人蒙冤”起始,接着便有冯晴岚、李秀芝那样天使般的善良女子降临,抚慰蒙冤者受伤灵魂的同时,感化周遭诸如赵蒙生母子、宋薇那样的恶人,最后“上述道德力量冥冥中保证了一个善必胜恶的结局出现”。
那是一段让谢晋觉得感情上受到伤害的经历,他想不明白,多年以来自己就像《舞台姐妹》中谢芳饰演的主人公一样,一直“老老实实拍戏,清清白白做人”,自己的电影票房和观众的口碑都不错,怎么一夜之间就有这么多人,如此集中地对自己口诛笔伐呢?在后来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他坚定地否认自己拍片有模式。“拍电影就是拍电影,不是做数学题,哪有什么公式可以套呢。”
一个个如今让很多观众深深怀念的经典段落,在那时却饱受评论诟病:《天云山传奇》风雪漫漫的艰难路途中,冯晴岚在雪中奋力拉着板车,拉着罗群回家结婚的段落,如今成了描繪“文革”伤痕的经典电影段落。《芙蓉镇》里,两位主人公在无人的街道上扫街,扫到最后两人拿着长扫帚翩然起舞……无论如何,谢晋的电影中,那些伴随熟悉的歌声和旋律,营造出的好人在逆境中必有淳朴乡民和善良女性拯救的信念,直到现在仍然让人动容。
在那场大争论中,挺身而出的江湖朋友是电影理论家钟惦棐。抛弃了朱大可文章中“扩张主义”、“道德情感密码”、“扬弃性超越”诸多学院式的论文体表达,钟惦棐以大历史的视野,将“谢晋电影”放置在历史与现实的时代背景下,承认谢晋作品中的一些不足时,仍坚持认为谢晋模式自成一家,“谢晋影片的‘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恰是他的功绩”,“一个艺术家的美学情趣是在长期中形成,只能在长期中变异”。
谢晋模式大讨论中涉及到的电影多是文革后作品,伤痕文学和反思思潮在彼时中国文化界汹涌,谢晋电影正是在强烈的反思之中引起了广泛持久的共鸣。
多年以后,当谢晋站在中国金鸡奖的领奖台上,手捧终身成就奖时,大争论的往事早已尘埃落定,钟惦棐的预言却已成真:思往必知未来,做横向比较容易看清的事,在纵向考察中可能不存在,而它恰恰是通往未来所必需的。昔日饱受争议的“谢晋模式”,也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本,而他本人,也以坐标式的人物被定格在那段岁月。如今,韩国电影人提到自己国宝级导演林权泽时,他们的表达是:韩国的谢晋。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如是总结这场讨论过后的谢晋:“他已被历史认知了,因为他结结实实拥有半个世纪。他给了人们一种信心:即使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中国文化也可能出现以生命历程组接成的大手笔。”
立功:好莱坞我们没有学好
在对谢晋如潮的缅怀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开风气之先被反复提及:拍摄中国第一部体育电影《女篮五号》:拍摄《红色娘子军》,使得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首度出现巨大革新:拍摄喜剧经典传世之作《大李小李和老李》:最早在电影里表现反右扩大化和文革等历史反思……
如今,众多国产电影开始和进口分账大片分庭抗礼,中国导演拍摄大片蔚然成风。可是鲜有人提及,国产大片的商业探索、民族电影对抗好莱坞的努力,最早始于谢晋,那部电影就是《鸦片战争》。这部为庆祝香港回归一周年,多少带有点献礼性质的影片,承载了谢晋很少公开表达的商业报复和创世雄心。
1997年,这是进口分账大片入侵的第三个年头,《鸦片战争》最终被确定为重大历史题材,得到了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后,谢晋押上了自己的所有房产,把投资的规模争取到了一亿人民币。那是他自己的公司历史上的最大手笔。
投资一个亿的《鸦片战争》在1998年上半年进入院线,很多身处中国小城市的中小学生重温了学校集体组织看电影的经历。这部由教育部向广大青少年和在校学生推荐的影片,掀起了当年的一股观影热潮。在院线瞒报、漏报严重的情形下,影片最后获得了7000万人民币的票房。这个成绩是当年当之无愧的票房冠军,但对于近三个亿的票房回收压力来说,《鸦片战争》彻底惨败。那一年,国内院线的票房冠军是《泰坦尼克号》,成绩是3.6亿。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台词,也是谢晋当时拍摄这部影片从未向人提及的内心动力,他觉得这话在心底更合适,他要做的事情恰是林则徐的另一句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不管我们怎么看好莱坞,他们的电影工业最强大这不容置疑。”进口分账大片刚进入中国内地的头三年,正是国产电影集体滑坡的瓶颈期,票房缩水,很多国产电影厂入不敷出。谢晋希望“中国电影也卖到几个亿”。
2006年,郝建在上海大学参加研讨会时再次见到了谢晋。此时的谢晋是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院长,这个“中国与好莱坞”国际研讨会正是由谢晋发起。“在学习好莱坞的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够。”在那天的开幕词中,谢晋讲述了自己三十年代看好莱坞电影的经验,他评价好莱坞善于讲故事和尊重观众。这一次,他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1949年以后,第五代兴起之前,谢晋是在中国电影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把讲故事和人情味这两者走到最远边界和最高境界的导演。”郝建一直把谢晋看作是一个好莱坞式的导演,他对谢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评价: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郝建觉得谢晋对好莱坞模式中的主要元素有自觉追求,同时把握得也比较到位:既注重叙事技巧,也不乏人道主
义的人文关怀。
立德:口口相传我们才有希望
“中国电影的教父”、“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些头衔和表达如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纪念谢晋的文章中。因为谢晋在中国影坛的前辈地位,在山头林立的电影圈,谢晋一直敢作敢当、敢说敢言,他最近一次站在媒体的风口浪尖,是因为批评张艺谋。
“大多女演员都是半裸到这里,看的人当然多了。”坐在上海一档访谈节目的演播室时,谢晋异常激动。他评论的是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影片海报和宣传片中,大多女演员都是胸部半裸,谢晋非常吃惊如今张艺谋的变化。他曾经很欣赏张艺谋,认为张艺谋的《英雄》实现了中国大片的票房梦。但现在,他对张艺谋的趣味非常反感,“我没有兴趣去看《黄金甲》,电影要全世界说好才算好。这个片子现在骂的骂、说的说,中国电影这样下去要不得了。”
得知謝晋去世的消息后,导演贾樟柯第一时间表达了内心的悲痛,他称谢晋为“大师”,“太可惜了,大师是中国最敢说真话的人”。贾樟柯有幸跟心中的大师结缘,正是在谢晋痛批《黄金甲》之际。得知《三峡好人》的导演贾樟柯要跟张艺谋打官司,谢晋出来力挺“《三峡好人》是一部很难得的好片子,生活气息非常浓郁,很真实。而那些商业气息很浓的影片,我不喜欢。”
“中国当前的电影在走下坡路,处于低潮时期,很多老百姓都不看电影了,这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因为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很多导演,包括一些老导演都瞎编滥造,没有生活基础,也不注意把文学的基础打好。很多导演起码的文史知识都还很欠缺,连自己的历史都不知道,凭空编造的东西、人为的感觉很重,导致我们国家现在大的电影作品很少。”谢晋越说越激动,“中国十几亿人口,有几亿农民已经十多年没看过电影了,为什么你们没人去关心这些,却总围着《黄金甲》转?”
猝然离开的谢晋在去世前一天晚上,还跟友人谈到自己的新片计划,那是谢晋的第37部长片,名叫《大人家》。谢晋一直说,做导演应该拍能够传下去的电影。“人总得为点什么活着吧,我想我就是为电影”。媒体称谢晋为“造星大师”,他所处的时代,其实并没有造星的商业环境,但如今中国影视圈的中坚力量,绝大多数都跟他合作过。谢晋一生坎坷,父母在文革时去世,四个孩子中最健康的谢衍在两个月前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幸好老人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还有电影。
向来特立独行的姜文,在国内影坛心存敬畏的同行不多,谢晋是当之无愧的一个。得知前辈恩师辞世的噩耗时,他人在国外。在悼念谢晋的短文中,姜文写道“他好酒,好睡觉(尽管他一直没怎么睡够)。这回正好!酒足,他要美美地睡上一觉!我们别太去打扰他吧。”
——莫道归去无人伴,
自是中天月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