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土地哪里去了?”

2008-06-26 09:39
今参考 2008年6期
关键词:镇里种地耕地

“我们的土地到哪里去了?”很多农民都有类似的困惑。土地是发展之基,发展离不开土地。但土地也是民生之本,对于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讲,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命根子”,对国家来讲,粮食要安全,就必须保住18亿亩耕地。同时,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土地征收征用补偿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当前重要的是真正把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到实处。

老徐,51岁,常熟市尚湖镇东桥村袁庄组的一个普通农民。这些年,他目睹了常熟这个传统农业县变成一个工业强市的历程,也感受到经济发展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不过,也有些问题他始终不得其解:这些年,他们组的人口没有增加多少,但人均耕地却从上世纪60年代的2.43亩锐减到目前的不足0.18亩。“我们的土地哪里去了?‘四季熟,年年熟,谓之常熟,可是,人均不到两分地,又谈何常熟?”

以下是他的自述——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们组(当时叫生产队)有214亩地,人均2.43亩。1969年,镇里(当时叫王庄公社)在我们组征用60多亩土地,办了一个砖瓦厂。那时还没有“补偿”一说,只是砖瓦厂安排了组里一些劳力,同时补贴村民一些稻草。

从那时起,组里的土地开始一点点减少,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陆续起来后,我们组陆续办起了大小10多个企业,钢厂、热塑套管厂、变压器厂、金属扁丝厂、毛纺厂……不仅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镇里建交管所、汽车站以及拓宽公路等,又占去我们组大量土地。

说实话,虽然土地一天天减少,但我们也从没有想到过要补偿。直到前几年,村里准备开发一块近30亩的地时,我们才想到要补偿的事。

如果搞开发,要不要给我们农民补偿?按照什么标准补偿?现在每个人只剩下一两分地了,我们不能不考虑吃饭问题呀!

2005年7月,江苏出台了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办法清楚写着:征收耕地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

看到这些,我们大家坐不住了。这些年来,镇里占用了我们这么多土地,我们几乎一分钱补贴也没有拿到。这么多工厂建在我们村,占用我们的土地,不可能不给村里交钱,这些钱有多少、在哪里?为什么不让我们知道?办企业我们支持,但是办了企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2006年10月,镇里出了个文件,主要意思是,以人均享有0.5亩口粮田为标准,不足部分补贴,补贴标准是1000元/亩。我们组现在人均0.18亩耕地,那么,每個村民一年可补贴320元。我不知道补贴标准是怎么来的。我觉得,制定这样的标准,应该征求一下我们的意见。

2007年2月,村里还和我们每个农户就补贴的事签订了协议,协议书说“照顾性地把补贴款兑付时间提前至2003年1月1日”,并把2003年至2006年的补贴款(即每人1280元)发给了我们。但是,协议中又说,村民在享受补贴的情况下,放弃上述准备开发的近30亩地的承包权,这块地今后不再确权给袁庄组。

补贴我们都领到了,可这点钱能维持我们正常生活吗?大伙儿最关心的,还不是这点补贴,土地使用权出让给企业,总是有一定年限的,若干年之后,这些地是否还能回到我们手上?还有,一些企业陆续进村之后,机器的噪声吵得我们日夜不宁,企业排放的污水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发黄。现在河里的水别说是淘米洗菜,就连用来浇地我们都不敢,谁知道有没有毒啊?我们组里有个老人夏天在河里洗脚,结果脚底脱皮,到医院看了好几次。

有人或许会说,你们苏南多富啊,还用得着种地吗?而且,搞工业,效益比种庄稼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了!不能说工业化对我们农民没好处,比如这些年来,我一直搞家庭小加工,一年也有三五万元收入。其他村民,大多在这些企业打工,一年一般也有8000到1万元的收入。的确,这些年农民赚了些钱,加上种地的收益越来越少,很多农民现在的确不种地了。但在我们农民还没有得到完全保障的情况下,谁敢完全不种地不要地呀,没饭吃的日子我们也是经历过的!而且,要搞工业,也应该有所选择吧。像我们这里,十来个厂,有生产味精的,有生产塑料的,有生产螺丝的,有生产电瓶的,污染很重,大家颇有怨言。有些产业应该调整一下了,不是提倡要科学发展吗?

看看我们人均耕地不到两分的现实,我还真担心,好地都拿去发展工业了,谁来养活咱们国家那么多人。以前我们这里一直被称为“鱼米之乡”,如果哪一天没了鱼也没了米,那还能叫“鱼米之乡”吗?

(汪晓东/《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镇里种地耕地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让多赢成为可能
种地钓鱼
孤 学
认识费城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树林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
如何让种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