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梅
酒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餐饮文化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历史上,酒是朋友之间、家族内部共同分享的东西,喝酒不但是一种普遍习惯,也是一种社交礼节。那么,我国古代的酒礼怎样?现代酒席上的礼仪与之又有什么不同呢?
汉高祖刘邦刚坐稳皇位,众大臣在朝廷上喝酒争功。叔孙通劝汉高祖制订了一套“酒礼”,不准大家喝酒后乱讲话。汉高祖死后吕后主政,外戚当权,许多大臣都反对外戚干政,,总想找机会干掉他们。正巧有一天,吕后请客,派刘章做酒史(主持喝酒的人)。刘章本人极力反对外戚乱政,于是他趁机说服吕后准许他用军法来对付不守酒礼的人。酒过半旬,一个外戚喝醉发起酒疯来,刘章果真拔出宝剑,二话没说就把他杀了。
三国时期,一次孙权宴请宾客,逐一敬酒,到了虞翻面前时,虞翻倒在地上假装喝醉,孙权走后他又若无其事地起来。孙权看到后非常气愤,拔剑就要杀他。多亏刘基跑过来,一把抱住孙权,说:“大家都喝了这么多酒,即使虞翻有罪,你也不能杀他。何况天下都说你度量大能容人,杀了他对外怎么解释?”孙权这才作罢,虞翻总算没有因违背酒礼而掉脑袋。
古人喝酒如此考究“酒礼”,那么,古代的酒礼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传统礼仪中,有专门的筵席礼仪。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等说法。
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喝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文化观点的影响,因此古人喝酒很讲究“酒德”。
《尚书·酒诰》就有如下规定:“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周朝对此有更细致的规定:进门不脱鞋,边喝酒边聊天是为“礼”,脱鞋席地再喝,是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这叫做“沤”;大家一起喝,是为“沉”,喝得出不了门,叫“湎”。君子可以“礼”、“宴”,可以“沤”,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说前三种做法符合礼节,后两者是喝酒时应该严格禁止的。
《礼记·投壶》中不但对酒器有着森严的等级规定,如天子用“斝”饮酒,诸侯用“角”,一般官员用“爵”,而且对饮酒的礼仪也作了明确的规定。(《礼记·乡饮酒义》中说:“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说“是席之上,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