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回归:尚古or媚俗?

2008-06-24 12:26
交际与口才 2008年5期
关键词:老林国学礼仪

耒 耒

在全社会兴起国学热的潮流下,对辛亥革命尤其是“五四”的一种反省被普遍认同:这是一场颠覆性的思想革命,在去掉传统糟粕的同时,传统的精华可能在那一刻也断裂了。传统礼仪不再是通行的准则,现在,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儿童甚至成年人更多的是从这里接受礼仪的熏陶,而这些行为举止常常是西方式的,传统的礼仪教育在学校里被弃置了。我们与我们的传统之间有一种“隔”的存在,今天能够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传统礼仪的称谓和举止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了。因此常常有笑话发生,如内地公民接到发自港台地区的邀请函常常不知所云、学生给老师的信件乱用敬语等等,犹如我们常常笑话欧美人自家的拼写错误。

国学的兴起,使部分传统的价值观重新获得了现代人的认同。而作为这种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传统礼仪,也令人谈起来兴味正浓。国内办起了孟母堂,国外设立了孔子学院,传统的行为规范正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一轮走俏。然而,年初,学术红星钱文忠的跪拜事件却引发了大众对国学的新思考——

事件回放:

2008年1月20日晚21点30分,央视新闻频道《小崔说事儿》栏目播放专题《钱文忠老师》,当红学术明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是本专题的主角。节目进行中,插播了一段钱老师前往授业恩师季羡林家中为季先生96岁生日祝寿的场景。进门后,钱文忠一边说“老爷子,这是老规矩了,祝您长寿”,一边向季先生恭恭敬敬地跪下磕了三个头。这一场景经央视的传播,立刻在网上网下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高堂上端坐的是一代国学泰斗,地下跪拜的是传道解惑的大学教师,播放的平台是中国第一媒体——央视,而电视机前有千万“潜艇”(钱文忠的拥趸),这次跪拜传达的究竟是对传统礼仪的回归,还是等级制度的“复辟”呢?

正方:

仪式是精神的强化

受访者:朱小五汉网会员29岁

“在我看来,现代生活中人们由衷的感恩太少了,很多都是物物交换的粗俗表达。作为大学教授,钱文忠能在千万观众面前以一种富有仪式感的庄重举动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我们是应该感到震撼的,因为真正发自肺腑的感情是抛开尊严的。”由于读书的时候无视诸多学妹的眉目传情,沿用“王老五”的格式,朱烈得了“朱小五”的浑号。这位民俗学方向的硕士,迫于生计,最终选择在一份都市报纸做编辑,但他更愿意出示的身份显然是“汉网”会员,“跪是一种大礼,与奴性不奴性没有关系,在灭除了等级制度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用这种传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而接受者也很坦然,说明他们之间有一种传承的默契,这正是我们多数人和我们的祖先之间缺少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唐风存于日本,明风存于韩国,而中国本土却像一个石头里迸出的孙悟空,说不出个来历了。“汉网”的会员都是受过精英教育的都市白领,工作中打拼在职场,生活中却是都市的隐者,他们试图从更古老的汉代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当初是带着寻找新闻线索的目的加入这个“坛子”的,但凭借自己的学术素养,朱小五马上识别出了谁是“练家子”,谁是纯粹灌水的。这个论坛的会员名字都充满了古意,什么“蒹葭从风”、“青松白雪”、“碧野黄花”,讨论的内容竟然是孔子感叹“礼崩乐坏”前的周礼!古人如何穿衣、古人如何吃饭、古人的居家礼仪、古人的出行方式……衣食住行都经过细细考证。因为对错误锱铢必较,朱小五立即被版主收编麾下。“汉网”会员的宣言是:穿西装可以,穿汉服为什么不可以?如果传统礼仪完全被大众所遗忘,那么认同民族文化传统就成了空话。网友的聚会必定着汉装参加,大家还时常携手上街宣传传统礼仪,策划立夏祭拜和七夕祭拜等活动。朱小五甚至还在“汉网”上找到了自己的窈窕淑女,举行了一场汉服婚礼。“我们的网友遍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圈,我婚礼的时候很多人拿出了自己收藏的古代仪式器具,每一样使用起来都有很多讲究。看起来是繁文缛节,但如果你承认婚礼是神圣的,就应该有与之相配的形式。”对于外界许多批评汉服运动哗众取宠的言论,朱小五认为是社会普遍丧失了庄严和真诚的能力,作为一种外在形式,汉服承载更多的是传统礼仪和传统美德。

朱小五箴言:传统礼仪给我们的生命以庄严。

企业高管回归传统

受访者:老林MBA老学员40岁

老林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MBA,当时这个学位对中国社会来说还是个全新的名词。老林记得从教科书到讨论课,大家用的都是欧美国家案例,在商业战略中中国好像甘于做一个新生儿。十多年后,已经是企业高管的老林又得到了“回炉”的机会,带着跌打滚爬的经验和伤痕,花费近4万元,听大学教授集中导读中国古典哲学名著。他的同班同学都是企业总经理、董事长或者国家机关的高级干部。

“MBA在十年前是个时髦,这些年它也在不断本土化,在变得更适合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难免会造成道德水准的跟不上;而严峻的竞争也迫使摸索生存方法的人增多,这些问题都在召唤中国传统思想的回归。”富有市场敏锐嗅觉的老林举了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近来韩国家庭伦理剧在中国走俏就是因为其中渗透着让国人认同的儒教精神,剧情内容体现了东方文明和东方人的喜怒哀乐,能让观众产生对生活和爱情的憧憬。而这类伦理剧也是韩国许多大财团的主要投资方向,他们要用原产于中国的儒学思想重新占领中国,韩国儒教专家徐孚升说:“儒教已成为韩国人的无价之宝。”而韩剧粉丝的增多,说明在精神领域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既缺乏又渴求。韩国人比中国人先抓住这个商机,是国人的悲哀。

在老林看来,以央视为首的国内强势媒体多年努力打起“国学”旗号是要从传统文化中重拾民族信心。而播出钱文忠这一拜正是强调了要找回失落的文明的信息。

结束完古典名著导读班的培训,老林计划在公司内部引进儒教思想的讲座。一个规模化的企业通常有比较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老林所在的跨国公司,新员工都要进行商业礼仪教育,教授的都是西方礼仪。老林说这是一种缺憾,许多外资企业进入后都在学习中国,在纷纷本土化,而作为主人,我们对自家的事却一无所知,放弃了别人对我们的尊重。战略上也如此,由于我们系统学习的都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所以显得自己没有底气,只会以退为守,而《孙子兵法》中是有很高的谋略的。

老林箴言: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和底气。

反方:

膝盖弯曲的功能是用来下跪的?

受访者:阿B大学本科在读21岁

阿B是国学热的拥趸,易中天、于丹、钱文忠的书他买了个遍。他坦言因为高中、大学都学的是理工科,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知之甚少,电视里的国学讲座让他对古典名著所抱有的那种“隔”的情绪消除了。“我们和古人可能只是说话的方式、现实的遭遇不同;那些心境和精神处境是相通的。”之所以喜欢还因为主讲人是结合当下的生活对古典的东西进行解读,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心态,这和大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也一脉相承。但对钱文忠向季羡林下跪事件,阿B始终难以理解,况且是通过央视传递到观众眼中。他认为传统的精华很多,礼仪中的一些讲究也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下跪却关乎尊严,难道国学热过头,国人的软骨病又犯了?

说到下跪,在阿B的记忆中可以闪过这样几组场景:小时候过年给太公下跪,太公给小孩子发红包;马路上乞讨者的下跪,为讨得钱财或一口饱饭;歌星韩红在演唱会上下跪,答谢好友那英、毛阿敏的到场;德国总理科尔双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表达国家的歉意。阿B说,除了科尔表达忏悔的下跪是可以令人震撼的以外,其他的下跪要么是作秀,要么是利益驱动,根本没有什么真诚可言。从受跪者这方面来说,老人受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影响,被取悦;施舍者有了高高在上的心理优越;而好友甚至可能被吓了一跳,事后也不过一笑了之。钱教授感谢师恩无可厚非,可当众下跪就有些违背大学之道了,季羡林的坦然接受,也使阿B大失所望。大学提倡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老师是学业的领路人而不是一个领域学术思想的统治者,学者的独立人格,学术对话间的平等氛围,在这一跪中都不见了。而钱文忠说这是“老规矩”,就是说这也是一个走过场的仪式,就更没有必要了,因为表达感恩、祝寿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随时跪,可以随便跪,难道膝盖的弯曲功能是用来下跪的?难怪那些乞讨、作秀的下跪遭人反感,原来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下跪太多了呀!

“国学”大热的时候,阿B最常引用的话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学教授这一跪不禁叫他迷惑了,当一种礼节事关荣辱,在文明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是该选择礼节还是选择荣辱呢?

一个趣味性的话题是,阿B说今后自己求婚宁可选择其他方式,也不会下跪,女性主义者不是要倡导男女平等吗,恋人也应该以平等的方式站在爱情面前。

阿B箴言:人生而平等,这是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别把践行礼仪当作外在形式

受访者:何平独立批评人年龄不详

何平的年龄不详职业不详,资深网民,ID众多,上蹿下跳,负责批评一切,以再世鲁迅自称。从他愤青式的表述来看,是个心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的“知道分子”,号称致力于剥除现实的伪装,还大众以清明世界。

何平把时下流行的国学热称为“伪国学”,他说无论是解读三国、还是讲史记、析论语,都是打着回归传统的旗号,把古书里的“阴谋”,用现代汉语翻译成“阳谋”,赤裸裸地教大家策略和心计罢了,有没有做人的大道?有,但是这不是讲解的重点。

现在“伪国学”热了,就开始“专业化”,忠于历史,要正说。于是古代的处事礼仪如何,吃穿用度如何,都要精雕细琢,尽量不要有破绽。不能说受众没有判断力,但制作人承担的责任是“教化”,一个节目拿出去是要传达信息的。古装戏里的三跪九叩观众都不陌生,但文明发展到今天,大学教授竟然来了这么一个“现场直播”与“现身示范”,首先就从视觉上让大家来了一个刺激,研究国学的教授热爱你的专业没有错,可别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呀!难道研究魏晋的人都要吃寒石散,研究远古的人都要裸奔不成?演员有陷于角色不能自拔一说,换作以理性之光照耀下的大学教授就显得庸俗十足了。或者这本是师生二人长期心存默契的家务事,可拿到公众面前就未免有炫耀和倡导的味道了吧,大可不必将“钱跪季”开脱成为一件私秘的事。尊师重教历来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但不能无原则地丧失自己的人格把导师老师神话,甚至迷信化。鲁迅曾痛心疾首地将国人分为“做稳了奴隶的人”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不曾想在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现状仍未改观。

下跪是顶礼膜拜的最高仪式,但作为封建等级制度的糟粕早在辛亥革命时就被废除了。人人平等的现代人文观念使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不再以跪拜父母、上司、老师等长辈来行礼,有骨气的普通读书人更加会不屑。如果要真正重建传统礼仪教育,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不要把践行礼仪当作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

何平箴言:传统礼仪不是形式之美,而是去伪存真。

猜你喜欢
老林国学礼仪
老林苗圃
长白老林
“垂”改成“掉”,好不好?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请老师
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