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 子
从农业文明过渡而来的中国从未掩饰过对工业文明的憧憬,倒退几十年,高耸入云的建筑、交錯的立交桥、庞大轰鸣的厂房都是构成这幅“美好”图景的元素。工业时代真正来临时,图景却渐渐远去,工厂废气、汽车尾气、拥挤的交通,生活在工业时代城市里的种种弊端如影随形。
后工业化理想因此在人们心里萌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时代梦境。大城市里,各种楼盘广告都在不停地提醒消费者:买房子也是买环境,中产阶级纷纷到山清水秀的小城市置业,人们开始为阳光和空气付钱。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将去往何方?
798和751:工业遗产开启新时代
建国初期,毛泽东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当时北京市的领导说:“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这句话开启了北京重工业的发展。到1973年,北京重工业的比重已经达到60%,甚至超过了以重工业著称的沈阳。一墙之隔的798厂和751厂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798的前身是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三分厂,工厂以数字命名,表明这里是军工保密厂。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对中国实施一项援助,建造“718联合厂”,又称华北无线电零部件厂,其下分718、798、706、707、797、751厂和11研究所,款项来自民主德国对苏联的战争赔款,116.19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及其建筑工艺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工厂于1951年建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许多关键元件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许多重要零部件均产于此。许多老北京都记得,这是一个“进厂必须查三代”的神秘工厂。如今,那个时代的痕迹仍依稀可辨。798的衰落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这个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70%以上的车间停止运行,职工从2万人递减至不足4000人,厂房基本废弃。
2002年,隋建国、刘索拉等人在此创建工作室的示范效应,再加上美国人罗伯特·伯纳欧在圈内的推荐,艺术家们开始成批进驻。身为一个京城文化圈人,早两年能“住在厂房里”几乎是一种生活品位和经济实力的告白。兼具LOFT和SOHO两大概念的798在2001年点燃星星之火,2002年逐渐升温,2003年便略呈燎原之势。至2003年4月,艺术区初步成型,拥有画廊、艺术基金会、出版传媒、设计广告、时尚品牌、咖啡店、餐馆、酒吧等38家机构和46个艺术家工作室。798终被认定为“后现代主义艺术基地”、“民间艺术村”。最早一批雕塑家进驻时,这些废弃或闲置的厂房每天每平方米租金只有4毛钱,现在,798厂租金已涨到每天每平方米9块钱。
如今的798已是北京艺术界的一个标签。《纽约时报》将之与几十年以前曼哈顿的SOHO相提并论,2003年北京首度入选美国《新闻周刊》年度十二大世界城市,原因之一就是:798艺术区的存在和发展,证明了北京作为世界之都的能力和未来潜力。欧盟文教委员维维亚娜·雷丁女士饶有兴致地参观完大约10家艺术家工作室后说:“这些厂房本身就承载着历史,艺术家的创意和工作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在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我很高兴这个城市也在非常努力地探索怎样保持自己的特色。”
沿798工厂的主通道一直向前,路的尽头就是751厂,即正东集团。工厂的一半仍然是工业运作:火车运来煤炭送往热电车间,为厂区提供电力,另一半则是艺术的景象:明净的玻璃窗、墙上的涂鸦。同样是工厂演变而来,798是艺术基地,751则是时尚基地。751的发展理念是创意产业,厂领导认为,厂房可以在近期为奥运会服装世界和相关服务提供场地,每年两次的大型时装周就是最好的广告,而且,时装行业的产业链长,751除了可以提供给设计师工作室以外,还可以建设发布会场、洗衣场、艺术家酒吧等。后现代艺术当道的今天,不少品牌和设计师都很看好751的工业时代景观与时尚产品之间形成的艺术张力。
尽管比传统的剧院贵,阿迪达斯还是选择在751举行2008年的新品发布会,2007年11月,春夏时装周的25场秀都在这里举行,占整个时装周秀的50%以上。751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751的目标是聚集高档时装设计业,他们要求国际品牌占20%,国内的设计师则从每年的全国十佳设计师中选择。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798和751,1995年以来,北京已经通过土地置换搬迁了200多家工厂。红星酒厂变成了soho现代城,北京第一机床厂的一半是建外soho,另一半则是银泰中心。工业化背景淡去,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角色日益凸显,空气和城市环境都在逐日改善。如今的北京,或可作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蓝本。
后工业化时代较为完善的城市形态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将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之城。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签署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在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至此,经过四个多月的会谈和实地考察,中新生态城正式选址天津滨海新区。当时媒体纷纷评论,认为这是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益尝试:中新生态城项目落定后,在国外还未有成功经验的“生态城”类项目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城市建设概念,上海、天津、哈尔滨、重庆、常州、成都、秦皇岛、日照、贵阳、唐山、襄樊、长春、长沙等城市纷纷提出要建设生态城市,海南、吉林、陕西、福建、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份也都在近年提出了建设生态省(市、区)的奋斗目标。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研究过程中被提出。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已故中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有“生态城之父”之称的芬兰人艾洛·帕罗海墨在接受《国际生态设计年刊专访》时,为读者描绘了一副生态城市的生活图景。“在一个生态城中,大多数居民消费的食物是他们在自己的城市中生产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运输的费用和交通中的废气排放”,“生态城包括根据田地而调整的建筑区域、商务森林和公园式的自然保护区。有机废物可以通过组合和生化制造进行再循环”。“城区的一大部分保留用于太阳能、风能发电、岩土热泵、生物发电”,“生物发电会向大气中散发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又从大气中吸收了碳,所以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平衡,大气中碳的负担也不会再继续增长”。“生态城还应包括人工鱼池和绿色蔬菜大棚,正如城市的其它部分一样,人工池还可以与生物水处理系统和绿色大棚的能源供应结合起来”。“一个生态城将拥有一个封闭的水循环系统,这意味着水并不是从城市外部引进来的,污水也不会输往城外”。“废物的管理和材料的循环使用与生态城的其它行动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利用有机废物进行发电和施肥是整个行动的一方面。通过这个办法,废物的管理、发电和食物的生产被连在一起并形成了一个整体系统”。“在生态城里没有小轿车,而是被其他交通工具替代了,这些交通工具因为是电力的并且通过城区导航系统进行控制不会污染空气”。“生态城将拥有一个现代的综合的数据交换系统”,“居住在独栋别墅中的居民们可以不用见面就很容易地交换信息”。
中国泛地产策划网总咨询师崔元星近年来一直持续关注生态城市建设,他认为,生态城市最少要符合四个标准:给城市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发展生态型经济,用循环经济架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开发模式上改变过去由政府统一包办的方法。位于崇明岛的上海东滩“生态城”项目正在争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排位,这个面积达86平方公里的社区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其它被动能源系统建设高效能建筑,并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和堆肥。它的口号是“全球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城市”,规划目标是在2010年世博会时能够入住5万人,真正建成后,东滩生态城将是一个容纳50万人口的“东方曼哈顿”。在2006年10月30日发表于伦敦的《从经济角度看气候变化》的报告中,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这样评价东滩生态城该生态城市为世界上那些处于快速城市化变迁时期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榜样。
20世纪的背影已然远去,在漫长的一百年间,人类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将足迹延伸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也将地球上一切可用的资源都归为己用。站在21世纪的开始,人类开始探寻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纳入自然轨迹的途径,在后工业时代里,城市将作为自然的延伸,将我们的生活推至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