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卫
最近听了余映潮先生上的《说“屏”》一课,感慨良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余映潮先生的课,上得沉稳大气,不急不慌。仿佛有无穷的时间足够来完成他在这节课要给予学生的内容。
话稳稳吐出口,一字一句,清晰明了。
思考时间轻松送给学生,一张口就是5分钟或8分钟,让学生们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回答问题时尽量让学生说到尽兴,精采迭起。点评更是旁敲侧击,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朗读训练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慢慢带学生走进文本,读出味道。
如此从容不迫,应是课堂内容含量很少吧。细细盘点余映潮先生的课,其实课堂容量应说很大才是。一节课学了五个知识点,进行了三种能力的训练,学生对课文中的每一段都细细品读点评到了,对文中的词句美点也都恣情品析。这么大的课堂容量,教者却从容淡定,引学生缓缓徐行于文本之中,获无穷乐趣于字里行间。课堂教学的从容将一节课演绎得轻松而丰厚。
捧满怀收获之际,也忽然了悟:语文课堂教学呼唤从容!
一、缓缓“静”行是从容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了过分的额外重负,僵化的政治,虚假的道德,都以神圣的名义移名到语文教学这片领地上来。近年又有喧宾夺主的多媒体豪华包装,弄得语文课非驴非马。①
现在我们大多数教师上课追求的是两个字——“热闹”,尤其是公开课更是追热闹非凡:掌声响起来,歌声唱起来,音乐响起来,画面动起来。一节课学生们的座位也要变换起来。似乎倘不如此,就不能体现新课标,就不能体现合作探究。于是“热闹”成了现在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于是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再难以从容起来。
在这声光电围绕中的老师们只是忙得不亦乐乎。想想那么多的课堂内容,再看看这些要按时播放的各式各样的课件。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怎能不急,于是教师的讲课频率加快,学生们根本没时间细细思考老师问的问题,叫几个学生蜻蜓点水回答一下就匆忙转向下一个环节。课堂成了教学流程的展示,课堂成了有限几个学生竭力配合老师的表演舞台。有位专家对7节课的教学环节做过一次统计,7节课315分钟,总计有165个环节,平均2分钟就有一个教学环节,有的环节还未展开,学生还没有真正参与就匆匆收场。②像这样一节课下来只觉老师如飞蝶翩然于课堂,忙乱有余而沉稳不足。热热闹闹之余又能留给学生多少回味的时间?能跟上如此快节奏思维的学生又能有几人呢?课堂上真正的有效性又有多少呢?
这不是语文课!
周国平曾叹息说:“我们总是活得很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③语文课堂上何尝不是如此!老师在赶进度,学生在忙着完成任务。展开放在眼前的语文课本只是如练习题般索然无味,变成了没有血肉的骨胳标本。
这与语文本身这两个字所蕴含的灵动相去太远。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语文课本中所有的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或七情六欲,不仅文学作品是如此,就是议论文,说明文也概莫能外。”④
请看余映潮先生的《说“屏”》授课片断:
师:下边我们进行第二个能力的训练:
(板书:欣赏能力,美段欣赏)
(一)师:现在把我们的视点放到第一段上面,大家读一读,看能够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学生读得声音整齐宏亮,速度很快)
师:同学们读得没有玩味的味道,听老师读:(老师范读前两句,很有感情地)
师:现在我们把速度降下来,再读一遍。
(生齐读,速度慢下来了。)
师:读得不错,可还是有个弱点。情感方面没有关照到。听老师再读一遍。(老师再次有感情地范读。)现在请同学们各自读给自己听一遍。
(生有感情地自读)
师:我们来试一下,齐读:“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生声情并茂地齐读)
(二)师:好,下面就来欣赏。每段找出词或句来欣赏,大家要品味一下哪些字词句用得好,找出你的关键词。
(学生们开始思考,师巡视指导)
师:好,让我们投入地欣赏一次。
生:我选的句子是“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意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这句话写出了对屏的怀念。
师:也写出了对童年的回忆。用了夸张,令人销魂。
生:我选的也是这句,我认为作者引用诗句,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这种意境给人带来的美感。
师:你的表达很不错。用词也是比较典雅的书面语。简言之,这句话的好处就在于使用了引用的手法,而且意境很优美。
生:我品味的词是“不禁”,写出了作者不由自主地就心生向往之情,表现了古代的屏非常具有吸引力。
师:美在情感抒发,美在自己对事物的陶醉。
生:我认为第一句就抒情,很巧妙。
师:刚开篇就给人以美的感受。说明文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觉得作者不仅写出了令自己销魂,而且让读者读来也销魂了。
师:美在作者的语言打动了读者的心。
生:我选的是“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表现了屏从古到今对外国人的吸引都是相当大的。
师:对,从国内写到国外,换了一个角度,同样是表现了我们的屏是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好东西,说明外国人很崇尚它,写出了屏在国际上的影响。
……
余映潮先生的课不要掌声,他说掌声会浪费课堂时间,(从容的他同样是惜时如金的。)他的课也没有那些热闹的点缀。课堂上只有他的从容精致点拨,他将“安静”还给了课堂。这种“安静”还原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还原了语文课堂的本真。课堂上学生们全身心地倾听、静静地思考、缜密地回答、美美地朗读。浮夸的喧闹,了无声迹。思索与睿智在课堂上纵情流淌。教者从容缓行带动学生们也放慢了脚步,学生浮燥的心沉静下来。手中的文本已开始泛起点点情感的波光,作者的轻叹声落入耳畔,学生们心底里的情感一点点开始浸润课堂。
语言艺术在描绘一个具体生动的图景时,必须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才能呈现于欣赏者面前,它永远是一种心领神会的艺术。这就要求教者在走进教室之前,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要准,对学生学习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估计要足,对课堂教学的整个走势要精心设计。如此才能“充分考虑到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能力之间可能产生的‘间隙,从中找到学生的‘最近接受区,促使他们以最便捷的路径迅速地消除这种间隙,以达到对课文理解的最佳境界。”⑤
胸有成竹者才能从容不迫,从容者才可能自如地缓缓“静”行于课堂。
课堂从容者会轻轻放慢步子,等待学生纷乱的思维脚步趋于和缓。课堂从容者不会仓促地以自己的思维去覆盖学生的思考,而是如一只轻启的火源,悄悄点燃课堂上一个个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课堂从容中会有太多静静的等待,等待也是一种爱,是对学生深深的期待和尊敬。
课堂上老师的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流程调控的收放自如、转承圆润,需要拂去喧嚣,以一份厚实的从容为前提。没有这份从容,就没有对语文教学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特殊情感的迸发,也就不可能使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优质、醇厚的良好效果。
二、缓缓审美也从容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感受建构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迎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⑥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如何让学生透过冰冷的表象走进文本所蕴涵的鲜活的世界中,如何让书中的河流发出潺潺的水声,如何让书中的花儿散发出馨香,如何让书中喜怒哀乐的感情潮水浸湿学生们的心灵。这绝不是教师课堂上以速度来肢解文本所能达到的境界。
梁启超曾指出,“审美的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⑦我们教者的从容所为就是要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文本中的生命之美在学生们的心中绚丽起来。文本中的美丽依靠静止的方块字来体现,而这份美丽的唤醒依托的是:教者放慢脚步携学生缓缓“静”行于文本之中。课堂上的从容缓行正基于要促发学生审美体验!这种体验能使学生们融入其中,感受生命的艰辛和欢愉。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余映潮先生以一篇说明文携学生们起程,和学生们在课堂上随意徜徉,似散步如游览,师生从容闲雅,指点文字,寻美追踪,竟噙六种美于唇齿之间,细细品来余香犹存。说明文都能上出如此意味。再看余映潮先生《鹤群翔空》授课片断:
师:好,咱们继续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天空未留痕迹,鹤群已经飞过。可在你的心中,又留下一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发现,从对课文的美词、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技巧、含义、主题……等各个方面的体味中任选一种或一处,用一个句子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体会,表现自己的欣赏水平。好,开始准备。
(学生各自按教师的要求准备。有的在书中圈点勾画,有的在笔记本上写句。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
师:时间到了,大家相互交流,大声地讲,先两人之间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希望同学们创造很多很多的句子。开始发言。
生1:我找的是第14自然段“鹤分为几群,每群十几只不等,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在阳光下,鹤的双翅奋力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从这一自然段中我找出了几个词语,有“拼命”“奋力”,有“拧成一团”的“拧”“迅速”,这几个词表现了鹤群的团结和想尽力同苍鹰搏击救出自己的伙伴。
师:为了救同伴而拼命。他是从词语的角度去发现的。
生2:我说的是第14自然段:“鹤分为几群,每群十几只不等,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我要着重说的是这里的正面描写很好,一个是“拧”,一个是“扑”,“拧”字写出了鹤群的团结。我要着重谈的是这个“扑”字,因为鹤虽然非常柔弱,它扑近苍鹰本身清楚地意味着什么,但是它们没有一点害怕,没有一个退缩,而是拼命向前。我看出,这表现出了一种强悍的胆略和血战到底的气派。
师:说得好,不畏强暴,奋不顾身。你的语言表达非常好。
生3:在读了本文之后,我体会到作者不仅是在写鹤群的团结,又是在写他们民族的团结,而且在第3自然段“我们伫立的稻田上空”以及第4自然段“我抬头仰望,脖颈有些酸痛”都写出了作者为了看鹤群翔空的景象而等待了很久。
师:对,你的有一句话很有深意,写出了民族的团结,注意这个作者是日本人。他也许就这一点代表了日本民族的精神,你的发现有独到之处。
生4:我认为文章中鹤的形态很美,鹤群在空中翱翔的姿态很美,而鹤群的精神更美。
师:都很美。美集中在鹤群的身上。
生5:我也发现作者是日本人。日本虽然是个小岛国,但是他们的经济非常发达,这是因为他们的人民都非常团结。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他们是从自然现象中吸收了很多道理,我们也应该多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师:对,这一篇文章也带有一点以物喻人的味道。
生6:我在第20段和21段发现了这几个词语:“悲痛的啼鸣”、“引吭高鸣”、“为伙伴加油打气”。这些词语把作者对鹤的情感渲染得人性化,悲壮而崇高,突出了鹤们互相救助,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真情,把它们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师:你的语言表达非常美。好,老师也写了一些发现,简单地和你们交流一下。老师认为文章中最有表现力度的一个词是“湮没”,“苍鹰湮没在鹤群之中”,它怎样地表现了鹤群的精神!老师还认为全文就像一本微型的连环画,也好像是《动物世界》里面的解说词。老师还联想到,这一篇文章好像一幕短剧,它有“人物”的出场、演出、退场,有矛盾的产生、激化、平息。老师还发现,这篇文章就好像是一个比喻,它在告诉我们:人啊,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如果要老师用一句话来评点这篇文章的话,老师会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的是生活中的波澜。
教者的从容机智点拨引领学生进入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心与心在交流,人与鹤在对话。课堂上空鹤影飞翔,学生们的心灵与之一起翱翔。“教学亦如弹琴,琴弦太紧,一拨即断;太松,又弹不出声音。琴弦不紧不松,弹琴人不急不缓,从容自如,琴声才可自然流出,沁人心脾。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到:“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这说明只有在多读、多穷理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极至”,即极其好的程度。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体验到美、把握美,获得美感享受也便基于此。只有从容缓行的课堂节奏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审美想象以及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漫步于文本之中,穿越心灵与文字的栅栏,唤醒内心沉睡的情感,用心之最柔软处去接纳生命的舒展与涌动,才能用心倾听到花开的声音。从容缓行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温馨和阳光,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才真正有了鲜活感和厚重度,才真正能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
课堂上师生携手,从容缓行,以这样一种姿态去学习语文,我想化用海德格尔的那句名言:生命会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中!
————————
参考书目:
①孙绍振:《理论与实践齐飞 厚重共灵动一色》,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第1页。
②潘永庆等著:《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00页。
③周国平:《安静的位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24页。
④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海天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79页。
⑤郭志明:《教育凝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43页。
⑥郑金洲:《教育碎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25页。
⑦梁启超:《美术与生活》,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第423页。
[作者通联:深圳市石岩公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