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问题

2008-06-06 09:50陈元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范畴理论结构

陈元辉

【评议论文】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9期

【原文提要】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上把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这种简单化的分类忽略了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特征和层次关系。语文教学研究应该首先确认自己的研究处在哪一个层次上,这样才能理清理论来源和发展方向。作者根据自己对语文教育科研的独特思考,提出了六种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对我们研究语文教育,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李海林在《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一文中提出:语文教育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研究者缺乏“研究类型”意识,没有掌握不同类型研究的不同要求和方法。这带有明显的缺陷,一方面,由于没有“研究类型”意识,不少研究者把许多异质的研究放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部著作中,引起逻辑冲突和理论冲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研究类型意识,导致许多研究类型无法进入我们的视野,无法进入那些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使那些领域至今仍然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盲区。作者认为,不同类型的语文教育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过程、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思维特征、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语文教育研究的规律,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客观要求。所以,语文教育研究迫切需要引入“研究类型”意识。作者以上万字的篇幅,通过理论推演、逻辑论证、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呈现了自己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建构,归结起来为:一种构想,两个循环圈,六种研究类型。

一种构想:

该文章总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语文教育研究的新构想,即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教育研究由“实践—理论”,再由“理论—实践”的简单化、僵化的“教育研究”思维定势,重建一种语文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两个循环圈:

第一个循环圈是“教学事实研究”循环圈,也可以称之为“教学事实—教学解释”圈。该循环圈有三个层次,起点是“教学行为”描述,其上位是“行为结构”分析,再上位是“结构系统”揭示。通过该层次的研究,得到基本范畴1、基本范畴2……基本范畴N,这三个层次都属于“教学事实”研究,其基本功能是确立“基本范畴”,形成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二个循环圈是“理论—实践”圈,以“基本理论”为起点,发展到“应用理论”研究,再发展到“应用技术”研究。这个循环圈属于“教学理论”范畴。由“教学理论”范畴过渡到“教学实践”范畴,依次经历“教学行为”、“行为结构”、“结构系统”等层级,这个循环圈的关键点是“教育者”。

六种研究类型:

由上述构想和循环圈可以获得六种语文教育研究类型,即教学行为研究、行为结构研究、结构体系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教学行为描述

作者认为,备课、上课、看作业、谈话、提问等等都是教学行为,单独描述这些行为有意义,但这种做法把“教学行为”研究简单化,削弱和阻碍了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应用技术”不可能生发出理论研究,所以这种研究大多停留在教学行为的外部表现这个层面,“经验总结”式的“研究”大多属于此类。语文教学要朝前发展,必须跳出这种研究的思维藩篱。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学研究,应该从“教学行为”出发向上掘进,由“教学行为描述”向“行为结构分析”发展。其基本的程序是,首先是完整地描述教学行为;其次是注意研究者教学行为描述的客观性、层次性和它的疆域;最后,注意“教学行为”研究要为高层次的研究服务,要清楚本层次的研究要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发展依据。

行为结构研究

“教学行为”描述是对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的反映。行为结构研究则是研究者深入到教学行为的内部,对教学行为的要素及其组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行为分析,利用“已知项”推导“未知项”。通过“已知项”和“未知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更具体的要素分析框架,从而对教学行为作出科学的理解和阐释,由此提高语文教育研究的信度、效度。所以,行为结构分析是对以往语文教育研究简单、僵化的思维定势的一种反拨,因而,该层次的研究应该是对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推进。行为结构研究的基本环节是:第一,对“教学行为”进行要素分析或过程分解,这是行为结构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二,认识教学行为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第三,用概念表述被分解出来的要素和过程,将研究结果纳入一定的理论范畴。

结构系统研究

系统理论认为事物总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系统是事物的存在形式。一个事物既是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又是另一个系统的母系统。一个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常常需要从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来进行分析,从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明白。因此,从相对单一的“行为结构分析”过渡到“结构系统揭示”很有必要。譬如对“提问”教学的研究,我们既可以描述它的行为表现,又可以分析它的内部要素及关系。但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研究,还需要把它置于“教学方法”这个系统去考察。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又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材,又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这样,我们从这个更大的系统中,可以更全面、更深刻、更丰富地看到“提问”的特征和本质,从而更理性地把握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规律。“结构系统”研究的要领是:第一,从“行为结构”出发,找到与“行为”相关的母系统,在相互联系的系统网络中考察所研究的“行为”功能;第二,考察这个“行为”在新系统中的位置,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研究的重点;第三,分析与“行为”相关联的因素,区分关联度,使“结构系统”研究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基本理论研究

从“教学行为研究”到“行为结构研究”再到“结构体系研究”,这些研究都属于“事实性研究”,这个研究的路向是自下而上、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走的是一条归纳的路子,其最后的成果是“范畴”。这些“范畴”应该是研究者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由于这些范畴与实践距离有远有近,所以这些范畴实际上也是有层次的,离实践最近的、直接从实践形态中抽象出来的那个范畴,可以称之为“范畴1”,它带着实践的原初气息,携带着实践的种种矛盾胚胎和萌芽,但它不再属于“事实描述”,因为它已经融进了对事实的某些本质因素的认识,它已经完成“从现象到本质”的过渡。范畴作为一种对现象的本质概括,它内在包含了事物矛盾对立的各种因素和冲突,这种“矛盾对立和冲突”决定了“范畴”的自衍生性和展开性,于是从“范畴l”就发展到“范畴2”、“范畴3”以至于“范畴N”。不同范畴之间,自动形成某种逻辑联系,相互之间互相印证,互相支持,形成解释体系。这种从范畴到范畴、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过程,就是所谓“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有两个关键,一是从事实中抽取出的第一个范畴,即“范畴l”;二是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衍生,即由“范畴l”推衍出“范畴2”,再推衍出“范畴N”。前者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范型,即解释研究的开始,后者标志着概念自身的矛盾运动。教育科学理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其知识生产的。“基本理论”研究的要领是:第一,语文教育研究通过第一个循环圈产生“范畴l”,“范畴l”是整个理论研究的基础;第二,范畴内部运动必须从范畴自身的矛盾出发,必须遵循范畴自身的理论规律和逻辑规律;第三,通过抽象思辨和逻辑推理形成范畴系统和命题系统。

应用理论研究

“应用理论”是由“基本理论”往下走的研究路向,它主要走的是一条演绎的路子,是应用“基本理论”来研究实践问题。“应用理论”来源于“基本理论”。“基本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沉淀。这个路向并不违背“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命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在理论研究内部,它们自身必须经过相互的考证、审视和诠释,这种理论自身的相互考证、审视和诠释是理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没有理论自身的锤炼过程,理论研究不可能走向成熟,不可能获得发展。“应用理论”研究的要领是:第一,要找到从“基本理论”向“应用理论”过渡和发展的切入点。一方面“基本理论”在这一点上应该具备向“应用理论”迁移的可延展性、可发展性;另一方面,“应用理论”应该具备开放性、可接受性。第二,“应用理论”研究的形态仍归于“理论”,但其着眼点却是“应用”,前者侧重于理论的自洽,关注“范畴”之间的逻辑相容;后者侧重于理论向实践的扩展和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沟通。第三,“应用理论”研究不仅要研究语文教育目的、研究语文教育内容和语文教育方法,还应研究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关系研究”应该是应用理论研究的重点。

应用技术研究

“应用技术”研究从语文教学“应用理论”推衍而来,它有别于以往的“应用”,是经过理论的锤炼和深度考察而得来的。“应用技术”研究的内容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实施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任何“教学行为”都不应该是自发或纯粹经验式的,而应该是有“应用技术”做指导的。“应用技术”对“教学行为”指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教育者”对“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还取决于“教育者”对“应用理论”及“基本理论”的把握和理解深度。所以,“应用技术”研究应该把握以下要领:第一,技术的操作性特征要求我们更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关注程序性知识;第二,关注教学活动背后的学理基础;第三,既要研究整体实施框架和步骤,即模式化形态,又要研究细节化形态,着重研究一些细节的操作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研究构建的一个理想的研究模型,这个模型的建构有以下意义:

第一,打破了语文教育研究“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回到实践”的简单循环的思维定势,可以加深对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的理解,深化语文教育研究。作者认为,应该把“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这些抽象命题放到研究活动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应该在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去理解,否则就会把“理论来源于实践”直接理解为从“实践”到“理论”,或者直接从“理论”到“实践”这样的来回循环和封闭式运动。

第二,开启了语文教育研究由“教学行为—行为结构—结构系统”三个层次的“事实研究”、由“基本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解释研究”的研究阶段意识和研究类型意识。该理论的直接价值在于它将打破语文教育研究的僵化模式,拓展语文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又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路向,有助于提升语文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有利于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累进状积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缺乏研究类型意识,我们既不知道别人的研究属于哪个类型,也不清楚自己的研究属于哪个层面,没有取得累进状的积累,不清楚他人对某个层面、某个类型的研究达到了何种程度。同样的问题,你研究了,他也研究;上一代人研究了,下一代人又研究,既浪费人力资源,又延迟了教育研究的进步。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理论,可以使我们在研究之初明确我们的研究层面和研究类型,划定我们的研究边界,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储存、检索,奠定知识累积的平台。

该理论创新的成分较大,其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还需要证实(或证伪),譬如一些理论术语是否恰当?两个循环圈的运动是否科学?六个类型是否涵盖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全部?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检验,但无论怎样,该论文对我们当前语文教育研究的反思所起的引导作用,是毋庸质疑的。

[作者通联: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

猜你喜欢
范畴理论结构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结构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