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希望

2008-06-04 09:21访
走近科学 2008年6期
关键词:桃木升旗疙瘩

重 访

他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普通少年,一场家庭变故使他突然离开了教室。10多年后他走进同一间课堂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是什么让他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1996年,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火炬传递,3个中国孩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的男孩叫张胜利,两个女孩分别是胡晶晶和藏族女孩让英。一项在中国社会参与最广、影响最大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让他们有幸成为传递奥运圣火的火炬手。他们3人代表的是当时希望工程救助的125万孩子。其中张胜利的身份更为特殊,他是希望工程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图1)。

(1)传递奥运圣火的特殊火炬手,左边的男孩是张胜利

如今,10多年过去了,张胜利究竟在哪里?他的情形又如何呢?

我们来到了张胜利的家乡河北省涞源县,位于太行山区的涞源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在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我们找到了张胜利。他现在是这所小学的副校长,负责学校的德育和希望工程方面的工作。

当年张胜利是如何成为希望工程资助第一人的呢?

事情还要从1987年10月4日说起。

这一天,在涞源县东团堡乡附近的莽莽群山里,有一行人在考察旅游资源。其中的一个人举起望远镜,他惊讶地发现远处的山梁上竟然有一个小村庄。这个人就是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

沿着坎坷的山路走了很长时间,他们来到了村子里。

车志忠:那时我在涞源已经工作30来年,从来没见过这么困难的村子,。虽说刚入秋,但大山里天气已经很冷,可孩子们衣不遮体。当时张胜利兄妹4人,连裤子都没得穿,光穿着一个大袍,他妹妹穿着一件男人的大肥裤子(图2)。

(2)当年张胜利的“全家福”

这个村子名叫桃木疙瘩。这里海拔1800多米,常年刮大风,极度缺水,夏天喝雨水,冬天吃雪水,天旱时要花两三个小时到山下背水吃。

让车志忠没想到的是,村子里竟然有一所小学。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师和13个学生,这些孩子分属一到三年级。三年级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就是12岁的张胜利。桃木疙瘩村的贫穷和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望,深深地触动了曾经当过30年教师的车志忠。

车志忠:当时心情特别沉痛,我跟他们说,你们好好读书,将来我供你们,读初中、高中、大学。

回到县城,车志忠找出20多件衣服托人捎给了桃木疙瘩小学的孩子们。

转眼到了1989年春天,一天,车志忠突然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出自一个13岁少年之手,他就是张胜利。

车志忠:他在信上写道:车伯伯,你家里今年打的粮食够吃吗?俺爹穷,他不让我们念书,可是我们还想念书,念出书来像你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1988年底,张胜利的父亲不幸患病,这使本已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1989年新学期开始,张胜利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筹莫展的父亲告诉他,家里再也不能为他交10多元的学杂费,他不能去上学了。

失学后,万般无奈的张胜利想到了车志忠,那是他心目中最大的官儿。于是,在昏暗的油灯下,张胜利写下了生平第一封信。

车志忠:这封信给我震动很大,对一个封闭在大山里的孩子来说,他不知道世界上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工作,有什么追求。他认为我和他一样都是种庄稼的,而且我和他一样也存在着一个是否吃得饱肚子的问题。

收到这封信的第二天,车志忠再次来到桃木疙瘩。一进村,他就听说张胜利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改嫁,只剩下兄妹4人相依为命。接下来的走访让车志忠更加焦虑,村里因为贫困失学的孩子还有10个。

车志忠回到县里,连夜写了两封信,一封发给河北省政协,另一封发给共青团中央。几个月过去了,发出的信件如同石沉大海。正当车志忠焦急万分之时,一天下午,他突然接到县委通知,要他陪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几位同志前往桃木疙瘩小学。

带着意外与惊喜,车志忠和北京来人踏上了进山的路。

原来,1989年3月,共青团中央等机构在北京创办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准备开展一项名为“希望工程”的公益事业,让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车志忠寄往团中央的那封信,被转到了刚刚成立的青基会。

1989年10月17日,地处高山的桃木疙瘩已经有了寒意,但桃木疙瘩小学里气氛却非常热烈,张胜利和其他10个孩子从青基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资助就读证》,成为希望工程第一批资助对象。从此,张胜利的命运就和希望工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图3)。

(3)受到“希望工程”资助的桃木疙瘩小学的孩子们(后排右一为张胜利)

时间到了1997年,8月14日,桃木疙瘩小学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年轻老师走进教室,他就是刚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张胜利。第一次登上讲台的他非常激动,庄重地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字——希望工程(图4)。

(4)张胜利在给学生们上课

张胜利:我讲希望工程对我的救助,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

这年的假期,在涞源县东团堡乡的大山里,张胜利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他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希望工程帮助了自己,自己也要尽力去帮助那些失学的孩子。

张胜利:调查发现六七个学生失学。我说我要帮助你们上学,书费不用你们掏。我自己也没有经济能力,我跑社会资助你们。

1998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桃木疙瘩小学新校舍建成了。张胜利在这里办了一个寄宿制的集中班,附近失学的孩子都来到这里读书。建校和学生们读书的费用全部来自希望工程的资助。

1999年春节刚过,桃木疙瘩小学来了一位年轻姑娘,她来自河北雄县,名叫王亚平。被张胜利的事迹感动的她,来这里要求做一名志愿者。共同的理想让两个年轻人越走越近,几个月以后,这个善良的女孩成了张胜利的妻子。

2000年1月9日,张胜利的第一个女儿降生了。

张胜利:妻子问叫啥名?我说小名叫苗苗,腊月生,属兔的,叫苗苗冬天有草吃。

大名叫什么呢?正当张胜利冥思苦想时,一位朋友的话一下子启发了他。

张胜利:他说不如叫张希望。我心里咯噔一下,豁然开朗。对呀,我是希望工程救助的,希望工程给我带来了希望,女儿叫希望,这希望不就延续下去了么?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孩子将来都能更好(图5)。

(5)“张希望”寄托着张胜利的希望,也寄托着大山的希望

女儿的出生,希望的降临,让张胜利内心充满了喜悦。不过,他心里一直还牵挂着一件事儿。

张胜利:那会儿我们好几个教学点,夏天一下雨,冬天一刮风就不敢上课,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所希望小学,让周边的孩子们有个好的环境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去。

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采访了张胜利,他说出了自己心中这个最大的愿望。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01年5月,在涞源县东团堡乡箭杆河村附近的山谷里,一所希望小学拔地而起,这所在希望工程和北京升旗宾馆资助下建成的学校被命名为“北京升旗希望小学”(图6)。

(6)北京升旗希望小学

2001年9月,桃木疙瘩小学迁到了这里,张胜利担任校长。

2003年,我们的记者曾经来到升旗希望小学采访。今天,当我们再次到访时,想请张胜利领我们去学校看看,可他却一再推托,露出了一脸的无奈。升旗希望小学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张胜利对此欲言又止呢?

在我们的一再请求下,张胜利领我们前往北京升旗希望小学。

离开涞源县城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到了一个叫金水口的地方。从这儿到学校还有15公里,是离北京升旗希望小学最近的一个集镇。

张胜利:原先北京升旗希望小学,孩子老师吃粮吃菜,油盐酱醋都是开三轮车到这来买,那时候往上道不好走,手机也没信号。

尽管越野车的司机开得非常小心,我们还是感到了剧烈的颠簸。很难想象,当年张胜利开着三轮车行驶在这条路上会是怎样的情形。

在崎岖的路上颠簸了近1个小时,张胜利指着远处的一所建筑告诉我们,那儿就是北京升旗希望小学。

张胜利:如今,很多孩子随打工的父母到山外读书,因此,这里的生源越来越少。2006年上半年,这里的学生合并到其他学校,升旗希望小学停办了。

记者看到房檐上当年写有字。

张胜利:写的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希望工程结硕果”。去年合并这个学校,从个人感情来说我确实挺不愿意离开这儿。但合校对教育布局,对学生有好处。在我这儿授的课,像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就受限制。

当年为什么把希望学校建在这个位置?

张胜利:当时周围教学点太分散,就想在这儿搞个集中班,这儿学生将近100人。

在学校里,张胜利教体育、音乐、自然、社会。有一年,学校成绩突出,乡里奖励张胜利300元钱。想到孩子们平时生活艰苦,他就用这些钱买了菜,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图7)。

(7)张胜利和学生们在一起

张胜利:我对学生说,奖金不光属于老师,也属于你们的。孩子们特别高兴,吃饭的时候都说香。

张胜利说他当年在这里还养了600多只鸡。他这样做,不但想增加收入以补贴学校,还想把养鸡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技术。

张胜利:在农村就得根据当地的情况来考虑,不能说把书上的东西教完就可以了。人人成为高科技人才是不可能的,但人人成才是可能的。你学不成文化,再不掌握一门技术,将来怎么生存?

2006年,升旗希望小学调整到东团堡乡中心小学以后,张胜利在涞源县城租了一处房子,把家搬到了这里。

问起张胜利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说他最想有两间房子。

但这对张胜利来说是个奢望。他们一家每个月的经济收入,除日常生活开销外,所剩无几。另外,他还有一项大支出,就是手机费,每月最少不低于150元。

张胜利:主要是希望工程这一块,对外联系比较多。这些钱都是自己出。因为乡里财政很紧。

多年来,张胜利一直为希望工程奔忙,他自己也资助了很多孩子。他说这样做,一方面是要回报希望工程,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了一个人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车志忠。

当年车志忠全身心地投入到希望工程,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联系救助了1万多名学生,引建了近100所希望小学,个人捐款5万多元。他走遍了涞源县的每一个村落,竭尽全力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孩子。

张胜利:我遇到这么多困难,还坚持做希望工程这个事业,其实也是受车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想,车老师年龄一天比一天大了,我想把他的工作接过来,继续做下去。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因贫困失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车志忠和张胜利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救助患病孩子身上,想办法帮他们治病恢复健康,重新接受教育。

车志忠:当那些孩子重新恢复健康时,我觉得很快乐。

最近,车志忠又把帮助的对象扩大到孤儿,他刚刚给20个孤儿联系了资助。

一个70岁的老人,一个30岁的青年,当年的一封信让他们结下了缘分,如今为了大山里的希望,他们一起努力着。

猜你喜欢
桃木升旗疙瘩
升旗
报恩陶家村
秋天的疙瘩
天安门前看升旗
后悔的铁疙瘩
英雄
我是一名光荣的护旗手
卧佛
巧取桃木钥匙
升旗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