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探源

2008-06-04 09:21探索·发现
走近科学 2008年6期
关键词:彩陶遗址考古

探索·发现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 但有人说它是由西方传入的。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化呢?

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他第一次听说仰韶是在1920年。这一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豫西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在仰韶村看到了一些古老的石器。

1914年,安特生被中国北洋政府聘请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职责是为中国寻找矿藏。

1920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从仰韶村将600多件石器带回北京。安特生一见到这批石器,立即引起了极大兴趣。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安特生于192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类型的石器》的文章,从一个地质学家变成为考古学家。他看到这批石器,兴奋不已。

1921年4月21日,安特生跟着刘长山来到渑池县,在仰韶村路边的断壁上,发现有很多深灰色的口袋形灰坑,他猜测这可能是古人类活动的遗址。

在清理一个灰坑时,发现了打磨光滑的红底黑花彩陶残片和石斧(图1)。

(1) 仰韶村发现的彩陶残片和石器

这些发现让安特生产生了深深的疑问,难道这里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难道中国有史前遗址吗?

安特生为何产生这样的疑问呢?早在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学者对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根据一些传教士的见闻及中国的古文字、神话传说,推论中国文化起源于埃及、巴比伦、印度或中亚,甚至把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说成是巴比伦人。他们普遍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中国古代文明源于西方,后来的中国文化甚至人种都是西方传来的。

陈星灿:在此之前,中国人也不知道自己有史前文化。

当时在中国,许多崇尚西洋文明的人都接受了类似看法,特别是20世纪初巴比伦来源说问世后,竟大受中国学者的欢迎。出现这种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因为当时国内反对满清统治的情绪非常高涨,汉族西来说正好提供了汉族不同于满族的一种证明。

安特生决定通过挖掘仰韶遗址来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图2)。

(2) 安特生(左二)在仰韶村

1921年10月27日,安特生和年轻的地质学家袁复礼等5位助手,第二次来到了仰韶村。这次考古发掘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次。

这次共挖掘17个地点,发现了一些骨器和石器,其中发现最多的是彩陶。彩陶美丽的花纹让安特生震惊不已。安特生在仰韶村共呆了35天,他们把所发现的出土文物运到了北京。

发掘证实,仰韶村是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遗址。这里的古人类当时已经具有很高的生活智慧,他们制陶、狩猎、捕鱼。

但让安特生迷惑的是,仰韶村的古文明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安特生带着疑问开始大量查阅有关资料。一天,他看到美国中亚考古调查团发表的安诺遗址发掘报告,惊讶地发现,中亚出土的陶器和仰韶的彩陶竟然非常相似(图3)。

(3) 仰韶的彩陶和安诺陶器有许多相像之处, 成为安特生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重要依据

安诺遗址位于今土库曼斯坦首都东南12公里,靠近伊朗边境。

令安特生不解的是,为什么仰韶彩陶同安诺彩陶有那么多相似之处?究竟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

陈星灿:当他知道在中亚的安诺、特里波里已经有彩陶发现,一下子就把仰韶的彩陶和中亚的彩陶对应起来了,并且很自然地会把中国和西方的史前文化联系起来。

1923年,安特生发表了《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前身,仰韶文化有可能从西方经中亚传入。安特生的这个假说很快风靡全球。

安特生得出了仰韶文化与中亚的安诺文化可能同出一源的结论,并认为先发现的安诺彩陶早于仰韶,仰韶文化有可能是从西方经中亚传入。

陈星灿:两个出彩陶的遗址,早的一个在西方,晚的一个在东方,很自然地就是由西向东流传,这是他建构学说的一个基础。

安特生的假说很快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他们相信在新石器晚期,有一支以彩陶为代表的先进农业集团,由西向东从中亚进入中国的黄河流域,并汇入原有的古老文化而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史前文化。

陈星灿:确定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通过和后来比如商周和现代民俗的比较,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他的发现意义很大。

此后,安特生又在河南荥阳发掘了秦王寨等遗址,他认为这些遗址和仰韶遗址同属一个文化系列,便把这些石器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近代考古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从此,石器时代这个名词也为大众所熟悉,仰韶遗址的发掘拉开了我国田野考古的序幕(图4)。

(4)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特点,“仰韶文化”从此成为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

假如仰韶的彩陶是从西方传入的,那必然会在通向中原的甘青地区留下传播的遗迹。安特生设想西方的文化应该通过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向东传播,这两条文化通道真的存在吗?

?为验证这个假说,1923年,安特生到甘青地区的河谷地带去寻找史前的文化遗址,他在中国最大的一次考古调查开始了。

陈星灿:发现仰韶文化后的第3年,安特生整理出第一个报告《中华远古之文化》,推测仰韶文化如果是从西方传来,通过河西走廊进入甘肃、青海,然后通过山西进入河南等中国腹地,这个血管他认为就在甘青。

1923年5月,在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支持下,安特生考察队沿着黄河西上。

考查队到达兰州,偶尔从一个货摊上找到了一个装着烟叶的旧彩陶罐。得知这件彩陶来自临洮,安特生就沿洮河而行,在临洮县洮河西岸马家窑发现了一处新的仰韶文化遗址。

马家窑的彩陶打磨得非常细腻,器型丰富,图案极富变化,比仰韶陶器更加绚丽多彩。直到今天,考古学家仍然没有再发掘出比马家窑彩陶更为精美的古陶器(图5)。

(5)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

1924年夏季,安特生又在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发现了齐家遗址,和马家窑遗址相反,齐家遗址出土的大多是没有花纹的素陶。出土的少量彩陶多为红褐色,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为主,出土的大耳罐与古希腊瓶子的造型非常相似(图6)。

(6)齐家遗址出土的陶器

安特生在甘肃、青海的考古发掘共发现遗址近50处,发掘的文物装满了25辆马车。

陈星灿:甘肃发现彩陶后,并没有动摇安特生的“西来说”,因为甘肃发现的文化很复杂,他把中国的史前文化分成6期,最早的一期叫作齐家期。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推理,因为齐家期没有发现彩陶,所以他认为齐家期应该是早期的。

安特生认为,彩陶绚丽的马家窑文化应该晚于齐家文化,他还认为,马家窑彩陶比仰韶彩陶发达,更接近于西方彩陶文化的特点。假如甘肃彩陶是从中原发源的,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现象。因此,甘青的考古挖掘似乎完全证实了他先前的推测: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西北得到发展后,通过甘肃传播到中原,才产生了中国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

这次发掘出土的文物,应安特生请求,中国政府赠送给瑞典一部分。1925年底,这批中国文物运达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非常重视,拨出专款在斯德哥尔摩修建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亲自命名为“远东博物馆”,由安特生担任馆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弥漫的硝烟中,63岁的安特生再次来到北京,准备继续在中国进行考古工作。但炮声隆隆的中国已无法进行学术考察,1938年,安特生回到瑞典,从此再也没有来过让他声名远播的中国。

安特生走了,但他的“中华文明西来说”仍然流行,仰韶文化是什么性质的文化?中华文明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并没有忘记仰韶,更没有忘记安特生留下的“中华文化西来说”。195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西安工作队进驻半坡村,神秘的仰韶文化逐渐露出了它的真实面容。

半坡村距西安市10多公里,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出土的完整器物以及可以复原的器物近1000件,其中主要是红陶。

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件绘有黑彩的鱼纹盆,鱼纹也是半坡彩陶的主要标志,说明在远古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水河密布的地区(图7)。

(7) 著名的陶器鱼纹盆

考古人员初步断定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遗址。

1956年至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国家文物部门对河南陕县庙底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结果发现庙底沟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和半坡遗址非常相似。

和半坡类型彩陶多为鱼纹不同,庙底沟出土的陶器以黑彩绘玫瑰花瓣纹和弧边三角纹为主,但两个遗址都出土一种特殊的器物,这就是小口尖底瓶(图8)。

(8)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特殊的一样器物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更多的仰韶文化遗址陆续被发掘出来,经碳14测定,这些遗址距今约7000~5000年,考古学上把这2000年的漫长历史称为仰韶文化时期,而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庙底沟遗址则代表着仰韶文化中晚期类型。

甚至有的学者主张半坡类型对应炎帝时代,庙底沟类型对应黄帝时代。

撛谀壳巴诰虻?000多处仰韶遗址中,绝大部分为庙底沟类型,说明在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扩张。

陈星灿:庙底沟时期的仰韶文化,辐射的范围相当广,它北到内蒙古赤峰地区,南到江汉,东到山东,西到甘青。

通过考古挖掘,庙底沟文化的传播方向也渐渐清晰起来,经碳14测定,证明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变种和发展。庙底沟文化彩陶传播到青海、甘肃一带后,经过发展过渡到马家窑文化(图9)。

(9)马家窑彩陶在庙底沟彩陶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说明连接西北与中原之间的文化通道,一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只不过不是像安特生所说的由西向东,恰恰相反是由中原向西北地区延伸。

在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安特生的“中华文化西来说”自然成了历史的烟云。

?还有一个现象让考古学家着迷,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周边,中华先祖们不约而同地迸发出了旺盛的创造力,这种文化现象被称为“满天星斗”。

根据不同的文化面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已经有数十种之多,如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马家滨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些特色各异的文化都崛起于这个蓬蓬勃勃的新时期,学者们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为“满天星斗”。

让人奇怪的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些文明都断裂了,有的甚至不知所终,这是为什么呢?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在整个文明形成的态势中,各个区域都有自己向文明迈进的过程,区域之间也互动,互动可能是战争,也可能是和平交流的方式,但总的态势,比如说庙底沟时期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向周围强力地扩张。

庙底沟文化如此扩张的原因是什么呢?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为什么在仰韶时代会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2002年,国家“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试图通过进一步研究华夏文明孕育的过程来寻找答案。

王巍:我国是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这么悠久的古代文明是怎样起源、形成、发展的?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探源工程证实,公元前2500年前后,中国的几大河流域的古文明大多改变了原有的发展方向,转而向中原文明靠拢。说明仰韶文化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周围文化的因素,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并在后来发展为夏商周文明。

王巍: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并不是从农业一开始就形成的,著名学者苏秉琦老先生称为“满天星斗”,实际是文明的火花在各地都有,但最终汇集到中原进入王朝文明的阶段。

苏秉琦先生还认为,中国人称自己为华人,根源出自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陶盆,玫瑰花是“花族”的图腾,“花族”就是华族,这也是今天我们自称华夏民族的由来(图10)。

(10) 考古证明,仰韶文化并非“西来",而是土生土长的“花族”(华族)文化

猜你喜欢
彩陶遗址考古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彩陶绘画·鹳鱼石斧图
“考古”测一测
彩陶·远古
流传千年的古老釉色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