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檀
经济政策从“双防”走向“一保一控”,有关方面认为中小企业可以松一口气了,但这只是浪漫的猜想,企业仍然要做好过严冬的充分准备。
原因是中国企业处于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以往靠政府投资拉动、出口退税拉动刺激经济之路被一一封堵。政府投资拉动虽然见效最快,但由于我国民间财富积累与民间投资率一直较低,因此,只能靠公共财政投资拉动,甚至靠发行国债大搞基建项目拉动经济。如果以此应急,中国GDP可能略有上升,但中国经济结构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反而会固化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鉴于上半年实际投资持续下降,计划新开工项目出现负增长,政府与企业的投资将在下半年有所扩张,但如果就此回到1998年政府大面积投资的老路,既违反深化市场的要义,遭到理论界与市场界人士的抵触;并且,会进一步挤压民间财富与民间投资,属于饮鸩止渴。
央行与银监会放松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已成事实。央行同意上调中小企业信贷额度,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大约2000亿元贷款,主要用于输血中小企业。8月27日,银监会召开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会议,再次强调下半年银行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增量须高于去年,并且增速要高于平均信贷增速。
金融机构的主管部门一再强调新增贷款用于中小企业,是因为主管部门非常清楚,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大项目、大公司进行长期贷款的风险要低得多,上半年积压的大项目需要大笔贷款,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2000亿元贷款有多少会落到中小企业的头上,还要打个问号。
企业过严冬也是因为中国企业转型进入阵痛期。如果说今年上半年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相对于6000万家的总数不值一提的话,那么,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企业倒闭风潮、坏账率上升迹象,已经很明确地提示了中国经济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之下,正在产生关键性的转型。具体地说,以往低价贴牌生产难以为继,目前转型方向不明。
以往中国制造企业是在上下产业链压榨的模式下勉强为生,根本没有多余的盈利用于创新和品牌建设,这是“谋生”经济,而不是发展经济。不仅像灿坤这样的小家电企业,就连海尔、长虹这样中国屈指可数的家电业大品牌,贴牌生产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在新一轮的液晶电视大战中,无论技术、品牌、价格都落于国外家电企业之后。如今要改变低端生存,向产业链的高端进发,不是一纸命令、数千亿信贷就能解决的,牵涉到税收体制、行业向民企开放、民间融资市场、产业链从酝酿到配套、提高就业人口素质等一系列复杂的链式改革。许多改革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燃油税改革历经十多年而未能出台,可见改革所需要的时间之长、成本之高,民营企业转型,也许需要十几年以上的时间方能完全。
不得不提的是,民营企业所受到的外部压力。我国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大多以出口型经济为主,所谓原材料、销售两头在外,而我国企业在原材料、销售方面都缺乏定价权。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的现实,不过是以大白话,反映出定价权缺失的残酷现实。如果说大企业还能够得到政府的显性与隐性的补贴,民营企业只能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方式苦捱,当到达某个临界点的时候,企业便无法生存。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进行下行周期,铁矿石价格下跌,但与此相应的是,中国在国内外销售的钢材尤其是卷材价格下跌更甚,形象地反映出中国产品甚至是政府扶植的大型钢企是如何受制于人的。国内信贷刚放松,国外销售商就要求重新议价,中国企业利润被人为控制在谋生困境中。加上人民币汇率的被動升值本质,出口企业不得不承受货币定价权缺失的成本。
虽然政府放松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但中小企业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在此轮转型中,中小企业直至中国整体经济都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转型阵痛期,只有中国拥有较为公平的市场环境,拥有一定的定价权,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