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海
如果外汇储备不增加,我们货币发行是正常的,房价、股价涨起来并不一定导致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因为流通中的钱不够用,房价、股价涨了以后普通消费品价格甚至还会降下来。而加上外汇储备不断膨胀这一条件,形成的就是全面的通货膨胀。
善于制造奇迹的中国经济巨人,终于承认自己“病了”。2008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直言:“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决策困难。”这样的话出自持续乐观的中央政府最高层,也让官产学各界针对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戛然而止。
温家宝得出以上结论的依据,是中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历史上最恶性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旧中国的国民党溃败期,政府滥发纸币,物价上涨率数以亿计的急剧的通胀,人们上街买粮食都要用麻袋装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出现过1988~1989、1993~1995年零售物价指数超过两位数,甚至超过20%的现象,但都通过经济整顿很好地化解了。眼前面临的通胀局面,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国家统计局今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在1月、2月分别为7.1%和8.7%,3月为8.3%。由于流动性过剩、房地产暴利等多种复合因素,中国正面临着通胀日益加剧的威胁。
货币贬值的核算
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或者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眼下,部分居民把大中城市房价上涨看作是资产保值增值过程,而若以经济学上理解,这种房价上涨实际上是货币明显贬值的过程。无论怎样强调住房的投资品属性,房价上涨应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标志,它所体现出的货币贬值的现象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的。
由于衡量价格或者货币贬值的方法很多,所以也就有多种方法衡量通货膨胀。当代世界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消费物价指数,一种是GDP平减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变动指标。在我国,国家统计局每月都计算并公布消费物价指数;美国则由劳工统计局计算并定期发布。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哪些物价对普通消费者是最重要的。我国CPI当中包含八大类商品:第一类是食品,第二类是烟酒及其用品,第三类是衣着,第四类是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第五类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第六类是交通和通讯,第七类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服务,第八类是居住。与居民消费相关的所有类别都包括在这八大类中。确定消费物价指数,统计部门首先是要通过对城乡住户调查,并找出居民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来确定加权数;其次,需要找出每一个时点上篮子中的每种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第三步,计算这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第四步,选择基年,每年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费用要除以基年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费用,所得的数字就是消费物价指数;第五步,用消费价格指数计算自上一年以来的通货膨胀率。
消费物价指数的精确计算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合同安排,还影响到资金实际利率的衡量,对于货币政策安排产生重大影响。可以想象,统计部门在编制消费物价指数时,竭力想包括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和劳务。更重要的是,他们竭力希望根据消费者购买了每种物品的多少,来对这些物品和劳务进行加权。例如,在美国的消费物价统计中,最大的项目是住房,它占普通消费者预算的41%;其次是食品和饮料,占17%;下一项是交通,17%;然后是医疗保健,占7%;服装与保养占6%;娱乐占4%;其他部分占8%。而在我国的CPI价格体系中,食品类权重占到32.74%,居住类权重为13%。
在我国,对消费物价指数争议最大的,是住房价格变动是否应计入CPI,以及CPI当中居住类消费的权重问题。按照国际惯例,一般不直接统计住房价格,原因有二:一是国际上很少出现房租与房价脱节的情况;二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住房看成是可以“生产”房租的投资品。不过,中国由于房改的历史原因和城乡集体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市场租金与房价变化缺乏必然联系;对于大多数以自住为目的的购房者,市场租金根本不能反映按照房屋价格计算出的“影子租金”水平。如果将“影子租金”水平计算的居住类消费额并按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计算CPI,则现有的CPI指标,还要提高3~4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的另外一个衡量指标是GDP平减指数。所谓GDP平减指数,就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由于名义GDP是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现期产量,而实际CDP是按基年价格评价的现期产量,所以GDP平减指数反映了相对于基年物价水平的现期物价水平。相对于消费物价指数而言,GDP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且物品和劳务的组合自动地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
根据我国公布的名义GDP和增长率,我们可以推算近5年我国的GDP平减指数。对照相同年份的CPI数据,可以发现GDP平减指数较之各年CPI平均高出0.2到3个百分点(见表1)。
考虑到公众对CPI统计的普遍不信任,相对而言,GDP平减指数则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通货膨胀的实际状况。按照近5年GDP平减指数与CPI平均1.74个百分点的平均差距推算,现阶段我国实际通货膨胀水平,肯定超过了10%。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步入通货膨胀深化阶段,经济有陷入货币信任危机的危险。
外储膨胀携手资产泡沫
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判断,在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与实际产量或实际供给成反比;由于惶恐或者投机,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流通速度过快,也一样可以引发通货膨胀。
根据这个关系,容易理解以下几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是财富大量外流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二是滥发货币,以有限的财富对应无限的货币,引发的恶性通胀;三是战争、天灾人祸造成物资极端匮乏,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四是投机盛行引发价格上升,导致人们急于抛离手中的货币,从而引起货币流动性过速的通货膨胀。
还有两种類型是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所致:一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或外资的大量涌入,导致本国货物减少、外汇及储备外币引起的本币发行增加,引起国内物价上涨;二是持有外币的贬值,使外汇储备对应的可进口货物出现缩水,引起本币相对于货物购买力的贬值。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多重。一种是由于基础产品价格、工资成本、寡头集团暴利引起的,属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另一种是由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除了货币发行失控,财政赤字、投资膨胀、消费膨胀也是重要的根源,称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种属于结构型通货膨胀,是由经济结构、部门结构
失调引致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如瓶颈部门制约、需求移动、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的差异等造成的经济失衡。
具体到中国现阶段,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尽管有石油、矿石等输入性因素,但主要是由外汇储备和资产价格两个因素的复合造成的。基本上,通胀主因是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这种外汇储备增加的源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推行的刺激出口政策导致的贸易顺差;二是无条件超国民待遇引进的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三是国际热钱的持续涌入。截至2008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其中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多增182亿美元。一季度增加的外汇储备1539亿美元结汇(1美元折合7元人民币),需要投放的基础货币就是10773亿元,按照2007年全年3.97倍的货币乘数,可创造4.28万亿元的广义货币供给M2,超过了同时期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总额。如果不是央行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各种对冲政策,来自外汇占款的通货膨胀将难以控制。
资产价格过高,也是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房价过高,并不表现为建筑成本的上升,而表现为地价拍卖暴利、开发商暴利、炒楼团暴利等。由于我国城镇家庭房产开支占家庭财富开支超过一半,房产价值的膨胀,将不可避免地推动普遍通货膨胀。当劳动者看到自己所能承受的住房水平如此之低,自然形成要求提高工资以及降低各种日常开支的预期。房价高涨对通货膨胀另外一个传递渠道在于,由于房屋和农副产品生产使用的都是土地,住房价格上涨最先传递的就是农副产品;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则要传递到工业产品的价格,引起整个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涨。
股市的非常规高涨同样推高通货膨胀预期。这种预期一方面表现为股价上升的财富效应,推高物价水平;另—方面是股价高涨对其他资产价格的示范效应,引发其它商品投机和资产价格的整体上涨。中国对股市采取的少有的鼓励投机、减免税收的政策,也引导了中国股市的非常规性扩张发展。
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流动性过剩,还在房价、股价上涨之后,带来了消费品商品的上涨空间。就是说,如果外汇储备不增加,我们货币发行是正常的,房价、股价涨起来并不一定导致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因为流通中的钱不够用,房价、股价涨了以后普通消费品价格甚至还会降下来,而加上外汇储备不断膨胀这一条件,形成的就是全面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直接危害,不仅造成社会财富的大范围转移,而且严重影响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消费能力,它可以改变人们对未来时期物价上涨的预期,并进而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的漩涡而不能自拔,引发社会、政治上的动荡。
在中国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在实体经济上对房地产业和出口过度依赖,而前者甚至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对公众财产的掠夺平台;在虚拟经济上,股市的过度炒作也造成了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对社会财富的巧取豪夺。这些复杂因素决定了,治理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多管齐下,通过紧缩的经济政策,抑制不合理的固定資产投资和出口需求;扩大财政支出的民生取向,扩大社会财富分配对劳动者的倾斜,努力扩大国内消费,形成健康的依靠消费拉动经济的良性循环;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化解资产价格泡沫;在合理调整汇率的同时,严厉打击国际热钱的非法套利行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