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营救:6年前就有地震征兆

2008-05-21 10:14陈晓舒李安江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17期
关键词:北川汶川废墟

陈晓舒 肖 青 李安江 柴 冬

大地震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场重大灾难从天而降,考验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考验着我们的党和人民。

这无疑是我们的祖国深感沉痛的时刻。汶川大地震,从那个原来不知名的县城传出的震波,现在震动了中国的每一根神经。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已连续几次主持召开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会议,研判灾情,布置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未下征鞍,便转赴抢险第一线,靠前指挥,部署救援工作。中国军队在行动、中国武警在行动;中央各部委在行动;全国人民在行动。当我们看到救灾现场的人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援手他人,当我们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莘莘学子为灾区纷纷挽臂献血,当我们看到炎黄儿女为灾区救援和家园重建解囊相助,当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映入我们的眼帘,记入我们的脑海,植入我们的内心,我们无法不为中国动容!

面对同胞的死伤,我们忧心如焚。面对巨大的灾难,我们则需要异常的清醒。

从5月12日起,《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分四路从不同方向赶赴汶川、北川、绵竹等地震重灾区,尽管交通和通信遭受了严重破坏,但他们断断续续通过电话和短信的方式传回了震区相关报道。

至《中国新闻周刊》截稿止,震中汶川的道路仍未打通,本刊记者正随部队徒步向汶川进发。

我们希望见证在灾难面前中国的无名英雄闪烁出的人性光辉。我们希望记录在灾难面前我们民族无畏抗争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真正的新闻人,为此而生。

祝福中国!

祝福灾区的父老乡亲渡过劫难,重建家园!祝福前方的兄弟姐妹书写青史,健康平安!

北川,一瞬倾城

震中汶川之外,北川——这个拥有约3万人的县城,是本次地震中受损最重的地区。13日凌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赶到了北川。截至14日发稿,近1万人死亡。

当时,大型吊装机械和车辆根本进不去灾难中的县城,铁锹和镐头又不够灵巧,救援者只能用手挖掘。让一位名叫杨卫华的救援者终身难忘的是,在北川中学,一个被钢筋压住的女孩子拉他的裤腿恳求:“叔叔,救救我!叔叔,救救我……”但没等被营救出来,她就闭上了眼睛。闭眼的那刻,她依然拉着杨卫华的裤脚。

用仅存的意志挣扎出来

“轰!”

杨华武心底一沉。此刻,他正跑到三楼与二楼之间的拐角处。前面的人瞬间消失,后面的人也不见影踪。一片漆黑中,这个年过四旬的男子只能默念:“菩萨保佑,菩萨保佑!”

“轰!”又震了一下……

几秒钟后,他终于感受到自己还活着。他开始嘶声喊着自己4个同伴的名字,没有回应——跑在他前后的人都被埋葬在倒塌的楼房里。

“菩萨显灵了,就在楼道拐角的地方。”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杨华武说。他摇摇晃晃地爬出废墟,外面也没有光明——那几分钟,整个城市笼罩在灰黑之中。他吸了一肚子的粉尘,才看清四周已被夷为平地。

从废墟里爬出来的人并不多。杨华武的同伴大周,用仅存的一点意志挣扎出来。这个中年男子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包括任何看得清楚的部位,都血流不止。杨华武冲上前拉扯着废墟中的窗帘和桌布,将大周裹起来,扛着就往平地跑。

在三楼与二楼拐角处活下来的还有北川中学教务处主任李永。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北川中学教师楼办公室里,突然感觉脚底震动了一下,整个房子都跟着晃动。“我的头皮都麻了,冲出办公室就往二楼跑,刚到拐角处,就感觉天崩地裂,楼塌了下来。整个过程不到七八秒。”李永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这一瞬间,这栋四层的教师楼夷为平地,六七层高的主教学楼垮塌得只有一人多高。

“地震发生时,老师高喊着让我们躲到课桌下。”北川中学一名高一女生说,“随后,楼上的水泥板压了下来,不少没来得及钻进桌椅的同学,当场被砸死了。我当时只觉得眼前一黑,身边到处都是哭喊声和尖叫声。”朱贵平是北川县曲山小学二年级2班班主任,地震时他刚刚打开书本准备讲课,“幸好当时教室的门是开着的,否则谁也跑不出来”。

死亡、慌乱和惊恐充斥着这个原本平静的城市。直到见到其他活着的人,杨华武等人还没有缓过神。在废墟中昏迷了半个小时,李永也爬了出来,“浑身骨头都被晃散了架,我没看到这栋楼里的第二个人”。

留在他们身后的,是已被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除了震中汶川外,这个拥有约3万人的县城是本次地震中伤亡最重的地区,全城大约80%的房屋倒塌了,目前只有4000余人逃生。

猜你喜欢
北川汶川废墟
黑鹳落处是北川
怀念雷家沟的一处废墟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街头的废墟
废墟
天使的爱情
汶川樱桃熟了
完形填空一则